处处能学 时时能学——现代远程教育造福贵阳农村干部群众
第1版(要闻)专栏:
处处能学 时时能学
——现代远程教育造福贵阳农村干部群众
本报记者 胡跃平 孙海涛
12月6日上午,在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青山村远程教育集中收看点上,几十位村民正在一台51英寸背投彩电前学习《玫瑰花栽培技术》。自今年6月开通远程教育网络以来,该村农民通过学习花卉种植,建起了100多个花卉大棚,户均增收2000元。村民刘可琦告诉记者,她以前种花卉,自己贴钱进城学,既费时又花钱,如今,每周定时学3次,记不住、看不懂的,可以把光盘带回家反复学。村民们笑哈哈地说:“空中课堂”为我们请来了不花钱的“家庭教师”,好多技术不出门就能学到手。
青山村是贵阳市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市所有的乡、村都有专门的远程教育收看活动室,有专门的接收设备,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农村干部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全国一流的老师讲授的课程。
今年5月,贵阳市被列为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扩大试点城市,市委决定以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为契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东说:“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农民处处能学,时时能学,在全市逐步创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为避免重复建设,市委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通过公开招标,租用电信现有光纤和运营管理网络,节省资金6500万元。贵阳把党校、教育、广电、农广等系统的网络资源纳入远程教育网络统筹管理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市远程教育办主任季泓介绍说,根据市区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贵阳采用了4种模式:即“天网”(接收鑫诺卫星的教学节目)、“地网”(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实施远程教育)、“互联网”(利用电信网络实施远程教育)、“人网”(对偏远的村刻录配送光盘)4条线同步运行,形成了“四管齐下、四网并进”的格局。
到目前为止,贵阳市共投入1391万元,在短短半年内建立了远程教育平台,在全市党校系统建成开通了与中央党校联网,以市委党校为A级站、各区(市、县)为B级站的卫星接收系统;开通了贵阳市电视台远程教育频道,组建了能够连通市有线电视用户,以光缆为传输途径、利用电视播放实施远程教育的教学网络;完成了乡、村接收站(点)的建设,全市80个乡镇全部建成了以有线电视网为传输通道的远程教育接收站,全部双向互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1171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彩电、VCD、音响和专用的桌椅,建成了远程教育的接收(播放)点。即将开通的“市综合信息网络中心”利用现有光纤资源连接已经建成的各远程教育接收站,采取计算机上网、多媒体和实况教学方式,实施音视频交互式远程教育。
在软件开发上,贵阳通过收集和整理各行业、各地区现有的教学课件以及购置各类基层党建和农业现代生产技术的电教片近500部,建立了全市联合资料信息库。各区、县根据本地实际,也建起了内容丰富、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教学资料片库。
现代远程教育在贵阳乡村的开通,给闭塞的农村带来了新气象,使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气氛更浓了,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