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鲇鱼效应”初现
第13版(经济周刊)专栏:
银行
“鲇鱼效应”初现
本报记者 田俊荣
据说原产于欧洲北海的沙丁鱼捕捞后很难存活。当地渔民想了个绝招:在舱里放几条凶猛的鲇鱼。这样一来,沙丁鱼在鲇鱼的追赶下,始终处于紧张游动的状态,因而延长了存活的时间。这个“鲇鱼效应”的故事常常被人们提起。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银行业开放进一步加快,开放领域也进一步扩大。两年过去了,那些抢滩的外资银行,便如“鲇鱼”,而“鲇鱼效应”已在中资银行身上初步显现。
拿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话说,外资银行最突出的贡献是向我们展示了现代银行运作机制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促进了中资银行在竞争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了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
“爱立信”事件给中资银行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至今余波犹存。去年3月21日,花旗银行上海分行首先获准向中国境内各类客户开办外汇业务。南京市最大的外资企业爱立信南京公司,随即陆续归还了中资银行的贷款,转投花旗。
爱立信为何“倒戈”?重要原因之一是公司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希望银行提供无追索权应收账款买断服务,以尽快得到流动资金,而中资银行无法提供这样的服务。
压力转化为动力,思索转化为探索。两年来,中资银行在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以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以前,工行的个人金融业务走着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等客上门,坐地收银。而今天,工行正在逐步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针对客户需求不断提升金融服务。
如果说提高服务水平是中资银行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表层反应,那么其深层反应则是改革步伐的加快。
一场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的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正在加快推进。首先,我国将选择一到两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试点,尔后,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全面改革。
在国有商业银行凝神改革的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则青睐于吸收外资银行等境外投资者入股。到目前为止,经国务院同意,已有5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获准吸收外资入股。由国际金融公司持有15%股份的南京市商业银行明年可望成为第一家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
加入世贸可谓中资、外资银行的“双赢”。到今年10月底,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虽然只占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4%,但其外汇贷款占比已高达13%。如果把视野再放宽些,就会发现加入世贸其实是一个“三赢”的进程。所有客户,都将在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中获得更好的服务。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