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为了生命之水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20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为了生命之水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为了生命之水   葛诗谦   四十五年前,为了祖国的三线建设,三十多万十堰人民自愿淹没了土地,失去了故'...

为了生命之水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为了生命之水
  葛诗谦
  四十五年前,为了祖国的三线建设,三十多万十堰人民自愿淹没了土地,失去了故乡;2003年岁末,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即将开工,又有十多万十堰人离开他们重建的家园……当历史将这个现实命题交付给十堰的时候,古老的三千里汉江,又一次见证这壮烈的变迁。
  一
  这里,是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清澈、纯净、甘甜的汉江水将从这里流向华北,输入北京。
  然而,有谁知道,对于奉献了水源的十堰人民来说,水,又何尝不是弥足珍贵的呢!
  他们曾经依水而居,每日里喝着甘甜的汉江水。但是为了使更多的人有水喝,使更多的土地被滋养,他们割舍了家园,不计任何报酬参加水库建设,到山岗安家,到荒原落户。他们是库区人,却年复一年“守着水库吃水难”。
  这曾经是许多十堰移民的生活状况。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北靠秦岭,南接巴山,是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的中心地区。
  在全国的地级市中,十堰很平凡,平凡得如同它所处的山城中的每一块顽石;十堰又很神奇,不仅是它有神秘的原始森林,有神奇的恐龙蛋化石,还因为,在共和国的书页中,在人们的情怀里,它是一个令人伤感和心痛,使人尊仰而又敬慕的城市。
  这里曾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之一。自1958年至1978年,国家先后在这里兴建了丹江水库、黄龙水库、汉丹铁路、襄渝铁路、二汽、东风轮胎厂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这些建设使国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道、电力和技术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了地区农业资源锐减、劳动力严重消耗、工业发展失去良机,并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社会问题。
  在国家三线建设中,十堰人民作出了巨大的奉献,鄂西北儿女饱尝着建设的光荣和牺牲的代价。
  在这些建设中,几十万鄂西北儿女自带干粮,背着睡觉用的稻草加入建设大军;这里献出了五十多万亩良田和三十多万亩森林,三十多万移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息的土地。
  这是一组枯燥的数字,但是每一个数字背后却有着感人肺腑甚至惊心动魄的故事。
  丹江水库的修建,确保了汉江下游一千四百五十多万亩农田免遭淹没,可灌溉鄂豫两省六县耕地三百五十万亩,新垦农田七十余万亩,改善航道五百五十公里。但是,鄂西北人民却为此有两个县城和沿江两岸十九个集镇、八十二个乡、四百零七个村被淹没,动迁移民达三十多万人,淹没良田三十一万亩,一千多处水利工程没入江底,有着三千年文明的郧县古城和号称铁城的古河州城沉沦,庞大的武当山下古建筑群与道教文化的瑰宝——净乐宫、迎恩宫不复存在;援边工程的民工有两千多人因公致残,一百七十五人献出了生命。
  最为悲壮的是,十堰人民为三线建设倾尽财力、物力、人力,最终留给自己的竟是无法想象的生存困难。
  1969年动工兴建黄龙水库,因移民用房建在滑坡体不稳定地基上,移民被迫重复搬迁,多的达五六次,生活和生存受到重创。
  移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道路,失去了医院,其中八万多人移居到高岗荒石之中,更多的人年复一年忍受着缺水的无情折磨,丹江口市人到1984年仍有十一万人饮水困难。
  同时,贫困像锁链一样桎梏着十堰人。
  全市六个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市,到1993年,全市农民收入人均只有六百多元,七十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五十多万人饮水困难,四百多个村不通电,九百多个村不通公路。
  但在十堰人的意识中,他们不去计算得失,也不曾比较过多少。他们默认与信守着一切。
  他们降临到这片土地上,就注定要承载这片土地带给他们的一切:包括祥和、幸福,包括动荡和牺牲。
  就如同人类的祖先在汉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一样,十堰人民在失去家园和土地之后,他们以勤劳和坚韧,再造一方沃土的同时,铸就了十堰儿女不屈的性格与精神。
  二
  大量的移民遗留问题,恶劣的生存条件,当地的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而从1991年开始,考虑到未来的南水北调工程中有一些地区将二次被淹,局部发展受到限制,这与为保护水质而限制某些项目的发展一同构成十堰经济建设的两个难点。
  十堰市委、市政府带领十堰人民硬是从这种特殊的艰难中走出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
  为了改善库区人民守着水库没水吃的现状,十堰市用四年时间建设了几万个水窖,使困扰库区人民多少年的吃水难问题得到解决,2002年10月十堰被评为“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先进单位”;他们因地制宜,推广和帮助农民种植黄姜,八十万亩黄姜成为一部分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针对移民地区土质不良的状况,市委书记赵斌亲自主抓“科技兴农、科技兴市”工作,在科技攻关上,从经费、政策和人才上给予支持。由市农科院研制的“鄂玉十号”被国家农业部评为“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在西南九省市大面积推广抗旱节水的“地膜水稻”的栽培技术,使水稻产量提高百分之三十,获得国家农业部“农树丛业丰收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专利”。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十堰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经济格局。
  更重要的是,生态立市是十堰在发展经济中坚持的根本原则,现在已初步建成了“城在山中,林在城中,山上森林覆盖,山下果蔬草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山林风景型园林城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双拥模范、绿化十佳、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中国人民不仅在山沟里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百里车城”,鄂西北儿女更是在困难重重的土地上再造了一个美丽的家园。
  然而,历史和现实再一次将一个重大命题摆在了十堰人民的面前。
  2003年岁末,经过半个世纪的酝酿,南水北调中线将正式开工。工程完工后每年向华北地区调水九十五亿至一百五十亿立方米,其中每年供给北京地区净水十二亿立方米,正好弥补了北京的用水缺口。北京未来的生命之水——中线的水源便是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被称为“世界水都,亚洲天池”的丹江口水库。为了满足调水,丹江口水库加高后,仅发电一项每年将少十亿多千瓦小时,库区将为此减少税收七千万元;十堰市城区周边三万亩优质蔬菜基地中,将有一万七千多亩被淹,减少的蔬菜产量占十堰城区供应量的百分之六十多;同时,又将有十多万人移民离开他们重建的家园……
  十堰,这座鄂西北的山城再次引起世人瞩目!
  三
  它注定与共和国的光荣联系在一起!也因此,它注定要与共和国的特殊需要联系在一起。
  十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南水北调这个跨世纪工程。
  在建设中,十堰既要立足当地,又要放眼全国;不仅着眼现在,更要为历史负责。他们的经济布局、发展决策和战略规划不仅考虑一方发展,更要维护整体利益。
  也许还从来没有哪座城市和政府像十堰市这样,在自我发展和一项重大工程中如此舍我求“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十堰人民一直面对两个方面的矛盾,十堰市委、市政府承担着双重的责任。
  为保护一方水土,保证水源的品质,十堰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提倡生态农业。同时十堰还自我加压,先后向国家申报并被批准“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区”、“鄂西北国家级中药生态保护区”。从2000年6月初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以来,十堰市以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一个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为基础,以生态工业为主导,以生态旅游、生态城镇为载体,城乡生态一体化为特色的富于现代气息的生态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二十六项考核验收指标均已达标和超标。
  丹江口水库大多的水源来自十堰。为了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近几年来,十堰先后关停二十一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关闭木材采伐企业五十九家,取缔木材交易市场八个,限期治理重点企业八十多家。到2002年底被列入工业污染的二百多家企业全部实现了达标排放。全市还完成人工造林七十多万亩,累计二百多万亩,较好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国家环保总局最新监测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达一类标准。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和生活污水,十堰市委、市政府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对污染源进行统一规划,下大力气治理。在国家没有立项的情况下,概算投资两亿多元兴建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其污水处理率提前七年达到国家建设部标准。在建设最困难的日子里,市委书记赵斌先后二十多次深入工地,了解情况,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每年的第一个工作日都是先到污水处理厂。
  同时,十堰投入巨额资金,开展库区生态环境和保护母亲河建设。这意味着,为了华北地区人民喝上纯净的水,十堰人民要放弃本可以产生更大效益的企业和项目,还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对于三百四十六万十堰人民来说,他们知道,自己的牺牲会造福更多的人,他们所要面对的是一种在小家与大家和国家之间的权衡,他们必须做出牺牲,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奉献。
  南北水调,对十堰,既是压力,也是机遇。而只有不断增加创造性,加强城市自身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历史的再次选择中赢得胜利。
  在围绕南水北调这个跨世纪工程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改革的力度,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是十堰人民,是十堰市委、市政府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赵斌曾讲:十堰的改革必须“动”最敏感的神经,只有这样才能冲破国有企业改革的坚冰,才能在南水北调这个历史机遇中实现十堰的大发展。
  十堰的公交公司成为这根敏感的神经。
  当时公交改革在全国没有先例,也没有可以依据的红头文件,难度可想而知。
  十堰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五次常委会,这是十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仅市领导参加的与职工交流的座谈会就达十余次。
  2003年4月29日,十堰市公交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营运。
  十堰在公交领域的全面改革,不仅走在全国的前面,其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探索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另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引领了中国公交和公共事业改革之先。公交改制合资的成功,对十堰市国有企业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许多过去改革进展缓慢的企业纷纷加大改革力度,截止到10月份,全市纳入改制的九百多家国有企业,已经完成改制八百多家。
  十堰市委、市政府以国有企业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了大开放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发展“一主四大”的产业方向,即以汽车工业为主导,全力发展水电、旅游、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四大特色产业,以大开放促进市场化改革和外向型经济,促进结构调整和扶贫大开发,促进工业兴市、生态立市,把十堰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汽车城、旅游城和生态城。
  更加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十堰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人走来。
  步入新世纪,十堰人民的奉献终于不再以单纯的牺牲作为代价,他们有了更多属于城市、属于自己,也属于未来的机遇与选择,含泪的笑容也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彩;这座城市也将不断以它的笑容感染时代,感染中国。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