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浙江:城乡统筹再创优势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20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浙江:城乡统筹再创优势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浙江:城乡统筹再创优势   本报记者 鲍洪俊   像城里人一'...

浙江:城乡统筹再创优势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浙江:城乡统筹再创优势
  本报记者 鲍洪俊
  像城里人一样拿退休养老金,报销医药费,还能在家门口坐公共汽车走走亲戚,这些以前让乡下农民想也不敢想的事,眼下开始在浙江部分市县变成现实。经济突飞猛进的浙江已经高高擎起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旗帜。
  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代化是不合格的现代化
  “经济形势愈好,我们愈要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因为“平均数不是大多数”、“总量增长不等于全面增长”,这是浙江省委负责同志12月初在省委常委扩大会上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阐述的重要观点。
  今年以来,尽管相继出现非典疫情和缺电、干旱等意外困难,浙江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一路走高:前三季度,实现GDP6405亿元,同比增长13.2%。1—10月,财政总收入1229.8亿元,增长25.6%;外贸进出口498亿美元,增长49.3%。
  但是,平均增幅下的差距印证了省委负责同志的清醒:全省城乡居民平均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水平,但是部分城乡居民收入下降。到9月底,有62%的农户人均现金收入低于全省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有38.3%的农户现金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这表明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别远比人均收入的差距大。更让人关注的是,多年来,全社会的大型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主要是在城市建设,大量的文化体育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配置。与此同时,一些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个别困难农民远离城市文明,陷入边缘化的境地。近一两年来,浙江的信访工作量不断增加,征地拆迁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
  浙江怎样才能按照中央要求,率先实现惠及城乡居民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早在1998年,浙江创造性地制定出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推动农村农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面对新的形势,省委、省政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视发展实际,在今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出“统筹城乡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强调指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代化是不合格的现代化,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千万工程”让城市文明辐射乡村
  初冬时节,走进浙西北的茫茫竹海,记者发现一个依山临溪、小楼簇聚的山庄,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这里峰峦蜿蜒,满目秀色。村支部书记陈水木介绍,村里累计投入170多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村口竹房子是生态无水公厕,小水塘是污水处理池,采用了美国阿科曼公司的湿地处理技术,村里的生活污水汇聚到这里集中处理。信步村中,水泥路连着鳞次栉比的各式别墅。马路边的垃圾箱、古树上的身份证、大门前的门牌号,构成高家堂村的特殊文明符号。与67岁的村民任水千聊天,得知他家里通自来水,烧煤气,用淋浴,日子过得跟城里人差不多。平时收入,除了竹业茶叶加工,休闲旅游也是重要收入。村里发动具备条件的8户家庭装修客房,打出“农家乐生态游”品牌,统一招揽城里人。前几天还接待了杭州的一家旅行团呢!乡干部说,响应省里县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号召,全乡正在紧锣密鼓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引导农民向脏乱差的传统生活方式告别。
  高家堂是正在浙江大地上涌现的新农村缩影。
  浙江从今年6月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决心用5年时间,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与此配套,省委、省政府把“十五”期间规划实施的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绿色家园等“五大百亿”工程项目,统一纳入到“千万工程”中,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村庄整治的规划、水利、供水、交通、绿化、污水治理,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今天的浙江,乡村建设规划像城市规划一样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省农办会同省建设厅、民政厅,紧紧抓住村庄布局规划龙头,指导全省“千万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绍兴市高起点、高标准地修编、制订了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城市化规划体系,着力建设绍虞、嵊新、诸暨三大城镇组群。温岭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确定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目标。诸暨市制定出台涵盖“中心城市——镇乡片区——中心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蓝图。目前,绝大多数县和示范村已分别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构建起布局合理的“城——镇——乡——村”建设体系。全省确定年内完成的3709个示范村和1950个整治村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农民沿路沿河建房、互相比高斗富风光不再,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的是布局合理、风格各异、实现了“亮化、硬化、美化、绿化”的崭新农村。
  浙江省财政从今年开始,5年内每年拿出4000万元,补助奖励示范村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萧山区对城区规划内农民住房进行全面改造,预计总投资47亿元;余杭区财政每年投资1亿元,推进村庄整治。
  在“千万工程”中,嘉兴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公路、实现市县半小时交通圈的地级城市,第一个完成农网改造,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市农村班车通村率72%,农村道路硬化率80%,还实现了全市污水集中处理。
  打破城乡壁垒,构建反哺三农的制度保障
  元旦将至,枣红色、墨绿色的《基本生活保障金手册》、《基本生活保障缴费手册》,成为瑞安市塘下镇新坊村村民王金莲的特殊新年贺礼。按照瑞安正在推行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他现在每个月可以领到230元养老金了。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活困难,浙江今年专门出台文件,建立起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平湖市委副书记谭庆华介绍,全市1—10月共计为8329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基本生活保障手续,占全部征地对象的82%。绍兴市让利于民,采取“留地安置、筹集统一调节基金、建立生活保障制度”三条硬措施,保护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目前全省有18个市县实施了这一制度,失地农民每个月能领到200—300元的生活保障金。
  着眼于打破城乡壁垒,浙江正在构建反哺三农的制度保障。“我们过去对农村欠债,对农民欠情,现在要向农村还账,为农民负责。”省长吕祖善在8月初召开的全省社会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承诺,“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困难群众长效帮扶机制,让城乡群众少有所学、青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
  近年来,全省上下,多管齐下,全力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面向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省50万“低保”对象得到保障救助,其中有40万农村人口,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农民平均每月能拿到111元的保障金。最近在全国率先实施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将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农民工,一举打消了对农民工的相关制度歧视。以县为单位的农村大病统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开,政府各级财政按每年人均不低于15元配套,农民们每人每年缴纳30元,就能缓解无钱看病之忧。城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使得全省2万多名五保孤寡老人安度晚年,年人均供养标准达3507元。
  城乡分割分治,根在体制机制。浙江正努力建设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多元投入“三农”机制。财政预算内农业投入资金成倍翻番。近5年,各级财政筹集各类专项资金120亿元,吸引300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开发。全省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劳动累积工、义务工,停征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农民人均减负34元。普遍推行的“以常住地登记户籍”制度,激励300多万农民进入城市城镇,成为新市民。由于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2282万人中,大部分农民已向二、三产业成功转移,从事第一产业的目前有900万人。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