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中国的明达之士
第15版(国际副刊)专栏:
情系中国的明达之士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伟文并图
“2003·中国西藏文化周”12月18日在泰国圆满落幕。在本报记者站楼下小店做生意的一位50多岁的大姐主动对记者说,“我到国家体育馆看了西藏文艺表演,美极了!演员的服装那么漂亮,身材高大健壮,说明那儿的人们生活很好。看到西藏人和我们一样信奉佛教,我觉得很亲近。……我知道了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过去只知道它靠近印度。……看了舞台天幕上的西藏美景,真想去那里旅游”。文化周促进了中泰文化交往,使泰国人民加深了对西藏进而对中国的了解,无疑是很成功的。
西藏文化周在泰国的成功举办包含了许多泰国朋友的努力,但贡献最大的莫过于泰国“经理媒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颂提·林通坤先生(见图),他的中文名字叫林明达,是泰国第三代华裔。他与中泰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策划了这次活动,并主动承担了西藏文化周代表团近70人访泰的全部费用。
林明达先生在泰国被誉为“媒体大亨”,在他创办的媒体集团公司旗下,有多种日报、周刊和月刊,有出版社,有4家网络媒体,一家在泰国颇具影响的广播电台,每天24小时电视新闻频道将于明年1月开播,并正在筹办泰国最大的网络信息库。近日他在陈列着许多中国艺术品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说:“我对中国有一种与生俱来、融于血中的亲近感。我的祖父从海南岛来到泰国,父亲10岁时就被祖父送到中国去读书,后来考入黄埔军校,参加了抗日战争,官至国民党军队上校。抗战以后,父亲历尽辛苦,从重庆徒步走回泰国,在泰北的素可泰府安了家。他是真正的国民党,回泰国后一直持反共立场。我在泰国读完高中后,父亲送我去台湾大学读书。因为我不懂中文,学习不好,一年后就要求父亲送我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那里主修亚洲近现代史。学习亚洲近现代史就必须了解中国,从鸦片战争、清末皇帝、袁世凯、孙中山、国民党、共产党,我逐渐了解了中国并不是像父亲所说的,也不像我在台湾所听说的那样。”
在谈到家父晚年的境况时,他略感欣慰:“父亲年迈后常谈到中国。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他曾去海南岛三四次,慢慢觉得自己过去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有偏差。父亲不久前去世时,中国驻泰大使晏廷爱先生参加了他的葬礼。”
过去20多年中,林明达不仅到中国投资,还先后向北京图书馆捐赠50万元人民币,对云南丽江地震灾区捐赠100万元人民币,为杭州儿童医院捐赠了巨款,个人出资邀请逾百人的上海交响乐团来泰演出,出资送中国小提琴艺术家吕思清出国深造,送一位13岁的中国琴童师从英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
林明达说:“我一到中国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让我很兴奋。在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我觉得除了投资、捐助之外,向外界传播中国的信息,扩大对中国的宣传,也是对中国的一种帮助。我们公司首次把《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翻译成泰文出版。在今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前夕,我们在北京的公司还参与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的制作。明年还打算合作拍摄《百年邓小平》。作为我们公司旗帜的泰文《经理日报》从一年前开始每天辟有中国新闻专版,该报网络版有内容更为丰富的中国专栏,这在泰国是首家。《亚洲时报》网络版拥有英、中文两个版本,其中一半内容是介绍中国的。新开播的电视频道每天将有两次中文播报。
“有人质疑我作为泰国传媒业者,这样做是否恰当。我认为,泰国没有理由不与有13亿人口的中国做朋友,没有理由不了解中国,我想让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重要性。我们对中国的宣传报道不是虚假的,比如中国与泰国一样,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台湾、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了解历史就知道这是事实,中国人民反对‘台独’、‘藏独’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这样宣传,应该说也是对泰国的一种贡献,让民众多得到一些知识。我们不仅要告诉泰国人民有关中国的新闻信息,更注重传播这些基本知识。”
林明达先生既是一位儒雅学者,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又具备政治家的眼光,正如其名,是一位明达之士。(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