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
第14版(人与自然)专栏:名家特递(33)
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
钱易
我们追求这样的发展: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的生活
可持续发展呼唤改变生产和环保的模式,呼唤新的科技革命
清洁生产可以同时获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钱易,女,1936年1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她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水污染防治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清洁生产,初听这个名词,一般的人都会认为它很“专业”、很“技术”,实际上,在这个看似冰冷的术语后面,包藏着人类对工业经济生产方式的深切反思,蕴涵着人类重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决心与热情。从这个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在全世界的推行,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落户,记录了这样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对旧“发展观”的痛苦否定和对“新发展观”的重新诠释。
工业革命以来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地球资源被大量消耗,还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肆虐,固体废弃物成灾等等。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不妥善解决环境问题,便会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着手治理环境污染,但工业的发展依然没有改变浪费资源、制造污染的传统模式,环境保护则主要依赖于末端治理,而末端治理代价高、难度大,本身也在消耗资源,产生二次污染。所以其收效有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响亮地提出了改变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号召。大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
可持续发展呼唤着新的科技革命,这就是应该改变生产和环保的模式,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开发全新的科学技术,使工业生产不会损害环境,制约发展,而是保护和改善环境。
清洁生产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为目标的全新的生产技术。清洁生产被联合国环境署定义为:一种必须连续实施的、作用于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的有利于环境的战略。它的实施可以同时获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包括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效益则包括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使企业走入良性循环。
清洁生产的“双赢”特点,使其迅速发展为一种国际潮流,并在全球范围开花结果。自诞生以来,清洁生产的思想和内涵便一直在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国际上称其为“不间断的跋涉”。中国也加入到这种“跋涉”之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就进入了推行清洁生产的行列。目前国内已经实施清洁生产的数百家工厂的经验表明,用于清洁生产的投入可以在1年—5年内收回。清洁生产是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的。
当前,我们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这对我国推行清洁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入了更新的动力。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我们应严格执法,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进程,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理想。(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