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有这样一条道路,既发展了经济,又不污染环境——清洁生产:鱼和熊掌可以得兼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19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有这样一条道路,既发展了经济,又不污染环境——清洁生产:鱼和熊掌可以得兼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关注   有这样一条道路,既发展了经济,又不污染环境——'...

有这样一条道路,既发展了经济,又不污染环境——清洁生产:鱼和熊掌可以得兼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关注

  有这样一条道路,既发展了经济,又不污染环境——
  清洁生产:鱼和熊掌可以得兼
  本报记者 卢新宁
  编者的话:2004年1月1日是《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一周年。这部法律被称为“中国迈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污染治理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和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在经过10年的试点和1年的依法推行之后,我国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最好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清洁生产在中国的推进,影响着13亿人的生产行为乃至生活方式。这种变革正在而且还将继续。它再次证明,对于我们这个地球村而言,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深具意义,也决定着整个人类能否在大地上“诗意地安居”。
  对于济南钢铁公司总经理李长顺来说,即将过去的2003年是一个丰收年。这一年,作为我国最大的中厚板钢生产基地之一,济钢的中厚板钢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比去年增长了60%。
  虽然产值还没算出个确数,但有一点是李长顺能够确定并引以为傲的:济钢所获得的是“绿色利润”。自推行清洁生产以来,这个曾因污染超标而被曝光的钢铁企业成为行业节能环保先进典型,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统一。
  与李长顺一样感觉良好的还有浙江省巨化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叶志翔。巨化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氟化工产品和磺胺药生产基地,今年因为在20多个主要产品实施“持续清洁生产”而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光是一年节约水、尿素等生产资料、减少污染物排放,就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724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
  在岁末年初的严寒中,这一南一北两个企业的盎然“绿意”,与大江南北的其它类似事件一起,成为纪念《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一周年最好的新年贺礼。
  选择聪明的“蛙跳”
  推行清洁生产是我国践行新发展观的重大抉择。这一抉择的背景是我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
  众所周知,资源短缺,特别是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短缺以及利用效率低,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大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我们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却为发达国家的3倍—7倍。目前,我们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3%,而发达国家在80%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如今我们的一些重要资源长期依赖进口,尤其是石油资源严重不足。
  而另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高于环境的承载能力。在这其中,工业污染问题尤其严重,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47%;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0%;烟尘排放量占79%。这是巨大的环境问题,也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末端治理”的污染防治模式。如果我们工业化的方式不加改变,随着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的到来,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环境“围城”。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前4个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6月审议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这部被称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的法律,不仅是我国污染防治思路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治”的一次飞跃,更是对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种回应。
  “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的这些看似简单的表述后面,蕴藏着人类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包涵了世界各国几十年污染治理经验的结晶。
  有人做过统计,人类掠夺性开采资源、浪费能源,所获得的最终产品只占原材料的20%—30%,70%—80%的资源都成为废物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和生态紊乱。清洁生产改变“末端治理”的模式,实行全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是人类生产方式的一大飞跃,它因此成为新世纪全球经济呈现的新态势。
  幸运的是,在中国经济破浪前行之时,我们得以借鉴这种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污染治理方式,不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选择聪明的“蛙跳”——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防治”。
  “实施清洁生产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有意义的行动之一,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回顾清洁生产在我国推进的历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赵家荣司长如此总结,“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面前,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清洁生产是必然的选择”。
  造就持久的“双赢”
  从1993年由政府引导、局部试点,到2003年以法律的形式全面推开,清洁生产在中国从无到有、逐渐深入的10年,恰恰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10年。这个互相重合的轨迹,无意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双赢”的结合点。
  不顾环境影响,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只能催生贻害子孙的“恶之花”。这已经在今天的社会形成了共识。问题的关键是,环境要保护,企业要赢利,经济要发展,究竟应当怎样做,才能鱼与熊掌得兼?
  以往的办法只有“末端治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治理方式投入资金多、治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往往只有环境效益,没有或少有经济效益。即使有时有短暂的双赢,也未能持久,企业缺乏治理的积极性。清洁生产则从一个制高点呈现了从被动治污中“突围”的曙光。它提倡转变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使企业的环境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而且使得能源、原材料和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
  “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最大不同,是找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能够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样的感受来自于济南钢铁公司总经理李长顺这样的企业管理者。在清洁生产推进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企业生产与环保之间“两张皮”问题终于得到初步的解决,辽宁省在1年内对100个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结果主要污染物平均削减20%以上,有些企业因污染严重本已处于被关闭的境地,由于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了达标排放和扭亏为盈。
  因为将清洁生产的理念引入生产全过程,宝钢、鞍钢、武钢、济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仅一个“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环节,就造就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污染治理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效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油气生产当量增加11.4%,原油加工量增长32.4%的发展形势下,污水中石油类、COD排放量分别下降了43%、39%,真正做到了“增产减污”。
  品尝到“双赢”滋味的不仅是这些企业,还有我们整个社会。安徽阜阳化工厂从一个对淮河产生污染威胁的“隐患企业”,转变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为“澄清”淮河水做出了贡献。温家宝总理亲自过问的太湖流域清洁生产工作全面推开后,上百家环太湖印染企业的“洗心革面”,对早日还太湖一湖清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度因污染严重而“举世闻名”的山西省太原市,依靠实施清洁生产,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
  期待“全面开花”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清洁生产的进展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关注,一个专门介绍中国清洁生产情况的网站(www.chinacp.com)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100多个国家100万人次访问。中国为适应全球经济绿色革命潮流而做出的努力,向世界表明了我国对全球环境质量高度负责的决心和态度。
  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产业水平低、工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家推行清洁生产,决非依靠一部法律就能一蹴而就。为加快《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实施进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一系列配套法规和政策,《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即将陆续发布,鼓励清洁生产的优惠政策也在紧张制定中。
  从国际发展潮流来看,“清洁生产”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我国在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时,也让“清洁生产”的内涵突破了传统工业生产领域,涵盖了生产、服务和产品的使用整个过程,可以说一部《清洁生产促进法》关系到各行各业。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清洁生产的推行还基本局限于工业生产,其他行业如农业、服务业、建筑业、交通业尚未及时跟进,人们的观念也没有相应转变。一切还只是一个起点。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席德立教授这样说:“清洁生产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战略,更是一种哲学。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精神与物质的需求平衡。”
  我们期待这哲学的种子早日在我们的国土上全面开花。
  我们期待这盛开的鲜花为地球家园增加永续发展的生机。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