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为百姓建造美好家园
第1版(要闻)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哈尔滨:为百姓建造美好家园
本报记者 汪波
几场冬雪重新打扮了松花江中的太阳岛,冰城哈尔滨银装素裹。金水河边新栽植的18公顷11万株红柳分外醒目,17公顷白桦林亭亭玉立,由19种丁香树构成的16公顷丁香林,一直延伸到滨洲桥。经过拆迁、整治、引水、增绿的太阳岛,面积已从1.8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有碍观瞻的房屋不见了,31处具有欧陆风情的楼阁增添了魅力。
今年以来,哈尔滨市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做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7件大事。百万市民和有关部门通力协作,一点一片地改变着北国冰城的生活环境。市民普遍反映:“政府干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而是大家盼望的‘民心工程’。”
群众满意是城市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市民是怎么想的,他们有些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们是如何评论的,他们的看法有哪些?”
城市建设建什么,怎么建,最终由决策者决定,但决策只有体现市民的意愿,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哈尔滨市的决策层深知此理。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是哈尔滨的老街、名街、建筑艺术街和繁华商业街,两侧洋行商店、舞厅影院、餐馆酒吧林立。这里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有17世纪初的巴洛克式建筑,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整条大街是一条建筑艺术长廊。1997年,中央大街经过综合整治改造后变成步行街。
如何把这样一条大街建成全国一流的历史文化特色街?今年6月初,哈尔滨市就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综合整治工程开展民意调查,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在此基础上对中央大街提档升级规划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哈尔滨市委书记杨永茂说:“一定要尊重公众意愿,科学规划,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名街特色。”市政府提出三条原则,一是让整治工程中的拆迁群众经济上不受损失,二是让百姓在拆迁后能正常生活经营,三是彻底改善拆迁群众居住条件。8月25日,拆迁政策一公布,中央大街198号山货庄的经营者林成洪就带头办完门市房的拆迁验收手续;松花江餐厅老板放弃每天近两万元的经营收入,将餐厅提供给指挥部用作拆迁办公室。
11月18日,哈尔滨市又出台了果戈里大街及周边区域审批事项公示制度。从即日起,审批区内的6条街路、1个河园和1个广场内的审批事项及设计方案,周边群众事先的赞同率要达到70%以上,方可予以审批。此项制度首开市民参与哈尔滨市审批认可的先河。
哈尔滨市的危房棚户区大多建成时间久远,且为简易的土木、砖木结构房屋。危房棚户区内,有的几辈人或者兄弟几家同住一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区内大部分地段无燃气、排水、集中供热等设施。市委、市政府提出:哈尔滨要用3年时间拆除城区现有的140片500余万平方米危房棚户区。从今年开始,每年拆除170万平方米,新建规模300万平方米。通过危房改造,拆除10万个小烟囱,新建一批广场、停车场,改建一批道路;小区绿化面积达到25%以上。
一个个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提出,一件件美化、净化、亮化城市的措施的落实,都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参与。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多次听取各方意见后,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最终确定了城市建设中的7件大事:改造危房棚户区、扩建太阳岛、污水处理达标、垃圾无害化处理、喝上磨盘山洁净水、建成地铁1号工程、把哈尔滨建成生态园林城。
挖掘文化底蕴,营造城市特色
夜幕下的果戈里大街灯火辉煌,俄罗斯风情的河园、教堂广场和酒吧一条街,让人恍若步入异国他乡。这条街始建于1901年,位于南岗区中部,是闻名国内外的商业老街。由于年长岁久,街路破损严重,沿街建筑墙体立面陈旧。在开修此街之前,南岗区聘请清华大学及省内外著名专家参与设计,突出了以俄罗斯风格为主基调的特色,在街中新建了大型音乐喷泉,设置了俄式桥头灯。“走,带你去果戈里大街看一看。”这是哈尔滨人近来时常对外地来的亲朋好友们说的一句话。
哈尔滨市市长石忠信在接受采访时说,哈尔滨的城市特色不在于“高”、“大”,而在于“洋”。在“洋”字上作文章,就是要突出这个城市的欧陆风貌,市民们已在这方面形成了共识。中央大街今年重点进行了欧罗巴风貌的二次改造,周边的辅街也以欧罗巴风貌为特点进行改造。南岗区重点恢复了果戈里大街的原貌,这样做,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哈尔滨还在城市改造中通过开发街名资源,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亮出城市名片,使其街路与品牌相得益彰。把大庆路改造为“三大动力路”,把河图、共乐两条街建造成“哈药路”,更引起了市民的极大关注。
始建于1950年的大庆路上,坐落着被称之为哈尔滨“三大动力”的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重修此路之际,哈电站设备集团公司投资300万元,对道路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树起了工业题材的铜像,并设计出总计192平方米的大型企业文化墙。为打造全国首条“现代工业风情旅游街路”,提升“三大动力”的知名度,9月28日,大庆路正式更名为三大动力路。
河图街、共乐街是哈尔滨重要的出城口。道里区在城市道路改造中首次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由冠名者哈药集团出资1100万元和道里区共同对这两条街进行建设,让改建后的哈药路变成一条文化气息浓郁的艺术长廊。
让市民享受“绿色生活”
哈尔滨拆除了市内八大公园的围墙,让市民不花钱就可以到公园休闲、锻炼、游玩。这让一年中只有半年时间可以看到绿色的哈尔滨人感到欣喜,一位市民说:“公园敞开了,心情就不一样,好像闻到了花草树木的清香。”
为了让市民充分享受到绿色的生活,2002年7月,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作出一项重大决定:举全市之力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提出了“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5年生态远景规划,缩短市民生活与绿色的距离。今年3月,全市又召开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动员大会,确定全年新增植树80万株、绿地500公顷的目标任务,在城区实施重点绿化项目75个;以营造功能林为主,在郊区实施绿色通道等5项建设;以治理污染为主,推进蓝天工程、污水处理工程、集中供热工程等3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顺民意者得民心。广大市民自发参与到创建生态园林城的行动中来,香坊区36万人投入到园林建设中,大家纷纷为自己的家园栽下一棵树;南岗区相继建成了“公仆林”、“劳模林”、“艺术林”等十几处公益林;动力区开展了“拥有绿色,关注生态”活动,区内10多家企业把绿色当成了企业的“产品”,投资兴建了动力区的7片绿地。现在,全市城区已新增绿化面积546公顷,完成年计划的109.2%。
给市民生活带来美好前景的工程,每天都在努力地推进着。按照“城在林中”的构想,哈尔滨将建起78公里的环城绿化带,建设总面积244平方公里的生态林地,作为城市的“氧气库”,目前已完成了“东山、西湖、北岛、南河”四大“氧气库”建设。“道在绿中”的大路已开始延伸,建设园林景观大道就是其点睛之笔。在中心城区向四方扩展的道路中,绿地率已平均达到40%。“房在园中”的建设正在有效实施,道外区的民俗文化园、道里区的铁路文化园、香坊区的乒乓球乐园等数十处各类公园的绿色开始大片扩展,“挤绿、辟绿、铺绿”已使一些居民的房前屋后出现了绿色的景园。“人在景中”的规划让哈尔滨人感受到了一种中西融合、现代与传统交织的独特景色。在已建成的太阳岛绿化景观、高丽特色风情街、长江路绿化景观大道、南桥中心绿化广场、南勋民俗生态绿地等处,京剧脸谱、宝葫芦、盆景、异国风格小品等雕塑镶嵌在绿色之中,引人驻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