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3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幼儿教育:困惑与争论 '...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如何处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孩子“全托”利大还是弊大?游戏算不算学习?
幼儿教育:困惑与争论
谢湘 包丽敏 李斌
  “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几天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发出了这样急切和郑重的呼唤。
  100年前,同样的一个金秋季节,中国第一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幼儿公共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在武昌诞生。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幼教从以往自发、封闭的家庭教育形态走向社会。
  中国幼教社会化的第一步,完全是以西方为摹本的。但是100年来,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为代表的中国幼儿教育先驱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朝着“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展开了持久而艰苦的探索历程。
  这种探索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在同时举行的“中国幼教百年学术研讨会”上,我们听到了有关幼儿教育的种种困惑和争论。
  幼儿入园率呈下降趋势
  本次会议提供的一份介绍幼教事业成就的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幼儿园数从1976年的44.26万所增加到141.18万所;入园幼儿人数从1976年的1395.5万上升到2036万。
  但这份资料同时显示,近年来幼儿入园率呈下降趋势,发展形势令人担忧。2001年幼儿入园人数比1995年减少了690万人,减少幅度为25%,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目前,全国0—3岁幼儿的毛入园率仅为33.62%,低于“九五”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
  有人认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适龄儿童的入园率低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值得奇怪。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将公办幼儿园推向市场造成的必然结果。但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炳照教授发现,农村孩子上幼儿园的比例很小,城市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比例也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王教授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幼儿的早期教育通常都是以家庭为主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单位、企业、街道虽然办过很多的托儿所、幼儿园,但那时的幼儿园大都是低水平的,不过是“寄存”孩子的地方。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对孩子早期教育也重视了,但是人们所期望的优质幼儿园数量很少,而且费用昂贵,这样,一些父母自然就把孩子留在家里。
  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是有区别的。有关研究发现,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是幼儿完成社会化的最好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经济富裕的家庭,还是贫困的家庭,孩子照例是要送到幼儿园去的,当然他们对孩子在幼儿园活动的时间并没有严格限制,有的每天不过一两个小时。
  孩子“全托”有利有弊
  “我坚决反对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前所长朱家雄的话一出口,就在会场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他说:“0—3岁儿童的教育有很强的科学性,我们应该重视幼儿与父母的交流,而寄宿制幼儿园却将这种关系拆开了,这很糟糕。”
  朱所长的观点得到了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系裴小倩老师的支持。她所参与的《发生在社会关系中的0—3岁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的研究课题得出结论:母爱缺失或不利的养育环境都会影响到婴幼儿的大脑、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孩子与保育者的关系是0—3岁儿童保教的关键、基石和核心,保育者首先应关注的是与婴儿之间是否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和联结。
  北京市早期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明并不全盘否定寄宿制幼儿园:“我认为可以提供寄宿服务,但前提是家长确有困难,如长期出国、生病、进修等,否则园方应尽可能说服家长不送孩子全托。”她说,寄宿制幼儿园的出现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因,它首先考虑的是家长的方便、省事,而没有将幼儿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是对幼儿的不尊重。
  来自幼教一线的陆月崧是广东省顺德机关幼儿园园长。在这所幼儿园的300多个孩子中有60人寄宿。陆园长觉得对寄宿制幼儿园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让幼儿寄宿不管是对老师、家长,还是孩子,其实都是一种无奈。目前许多家长要创业,没有时间照看孩子,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而寄宿制对有些孩子确实是一个锻炼。
  20世纪80年代有一项研究表明,全托的孩子的智力、交往、帮助能力高于日托的孩子,但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不如后者。如果家长忙于工作,长期不和孩子在一起,会拉开亲情距离,影响亲子关系。因此,“全托的孩子在5天中最好能有一天回家”。
  老师应是孩子的玩伴
  让每一个孩子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并让他们接受“适宜于发展”的学前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游戏信条”。
  但这一信条正在受到挑战。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做游戏多了,认字识数少了,就会有家长找上门来提意见,“我让孩子到这里来是受教育的,不是来玩的”。“幼儿教育也已被纳入到应试教育的轨道,幼儿园教室中的游戏在迅速减少,使用笔和作业纸的现象在急速增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焱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忧心忡忡地说:“这已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尽管1989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但刘教授指出,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中轻视甚至忽视游戏,已经成为当今学前教育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
  一方面是功利性教育的抬头。刘焱教授说,“提前开始”、“越早越好”已经成为现在人们对于婴幼儿教育的普遍认识,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提前开始”的学习,让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占据优势。很多幼儿被剥夺了游戏时间而不得不去学习英语、绘画等等。
  而另一方面,幼儿的游戏又被成人所控制,成为教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为变相的作业或上课。南京师大教育系黄进说:“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地感受到乐趣的行为,但现在很多幼儿园里的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常常是老师带着孩子做完游戏以后,孩子还会问:‘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一会儿了吗?’”
  游戏是婴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刘焱教授认为,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当体现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应当改变游戏归游戏、上课归上课的现象,也应该改变“重上课、轻游戏,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倾向。“老师应该是孩子的一个玩伴,跟他们一起玩,观察他们,发现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都市第五幼儿园教师曹伟说。她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孩子们自己来确定主题,自己选择角色,自己发展游戏情节,“我跟他们是平等的”,“孩子们的能力和创造经常会让你意想不到”。(附图片) 4vH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让孩子愉快读书
——早期阅读教育应从分享开始
蒋静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80%的知识信息靠阅读来获取。阅读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几乎所有的学习障碍都是在13岁之前形成的。这一研究发现揭示了早期阅读的重要作用。教育学家们称早期阅读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那么,有没有可能充分利用孩子们已有的口语经验,帮助他们从被动地听别人讲故事,逐步过渡到自己主动读故事,最终学会独立阅读呢?
  众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美国教育学家Holdaway等人在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充分考察影响读写能力获得的有关因素后认为,儿童的阅读学习过程,就是基于已有的口语经验,建立字形与语音之间联系的过程,通过语音的中介作用,得到语义。只要方法得当,成年人与儿童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能够极大地帮助儿童获得阅读理解所必需的解码技能,扩大书面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儿童的阅读学习。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种针对3—7岁儿童、简便易行的教育方法,即分享阅读法。
  分享阅读,有时也译为“大书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年人和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分享阅读是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编写的功能读本,配合科学的阅读教育方法。
  分享式的读书方法,是使儿童在成年人循序渐进的指导和伴随下,逐步提高对阅读的参与水平,从听故事逐步过渡到独立地读故事;通过字形与语音的多次重复匹配呈现,建立字形—语音—语义三者之间的互动联系,为学习书写打下良好基础。分享阅读强调了成人伴随阅读的重要价值。通过指读、领读、提问、讨论,以及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一系列阅读延伸活动,既能轻松地帮助儿童完成识字启蒙,更极大地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在分享理念和方法引导下,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和自主精神,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和谐。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分享阅读作为早期阅读最有效、最主流的方法迅速在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地的家庭和学校中普及开来。从90年代初开始,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实验室主任舒华教授、北师大心理学院副院长伍新春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教育、心理学者,结合国际经验和汉语阅读的实际,致力于“分享阅读”的本土化转化、完善和补充,在国内数百所小学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据家长们反映,在孩子们把分享阅读的图书带回家以后,往往会主动追着家长,要给他们朗读一个今天刚刚学会的小故事。这种情况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对父母和教师而言,分享式的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去,并正确地发挥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而无数学校和家庭中乐读、善读的良好氛围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将是有益而深远的。一个积极提倡阅读、重视阅读的社会大环境,所有人对早期阅读的热情参与,都将使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自信,更有能力应对学习型社会的各种挑战。相信随着更多的人了解分享阅读、实践分享阅读,无数的中国家长、教师和儿童必将从中获益匪浅。 4vH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扶贫先扶智
  本着扶贫先扶智的原则,陕西省汉中市开展了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技能培训。从今年10月开始,全市将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使全市50万左右的适龄青壮年普遍轮训一次,逐步走向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脱贫的良性轨道。图为陕西省汉中市第一职业学校岳江老师(右一)正在为“扶贫培训班”学员罗琳矫正普通话发音。(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4vH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常过来看看
——中科院化学所公众开放日侧记
本报记者 杨健
  1500只彩色气球缓缓升上天空,广场上近2000名参与者一片欢呼,平日里静谧的中科院化学所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深秋时节,以“化学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正在这里展开,科普讲座、学术报告、现场演示,化学家们魔术师般的双手把众多参观者领进了神奇的化学世界。
  “科学家不爱出风头,但这一次我说‘风头’要出足,因为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公众‘走近化学,走近化学家,走进化学所’,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兴趣,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化学所所长、中科院分子科学中心主任王梅祥博士说,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和基础学科,是科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可是,由于过去的化学科普只停留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实验室,公众缺乏对化学的整体了解,所以在提起化学时,总是把它和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化学很美。把学生、家长和周围的居民请进化学所看一看,他们就会感觉到化学对美好生活的贡献。”
  不神秘的分子世界、与“纳米”的“亲密”接触、仿生科学与人类生活……报告厅里,中学生们听完一场、两场还不肯走;带队老师和家长找到工作人员,希望把报告作成光盘,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科学的快乐;中国化学会的展台前,许多学生边听边记,对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跃跃欲试。来自人大附中高一年级的一位同学说:“化学所比想象的还要漂亮,化学家们是那样的彬彬有礼,又神采飞扬,好像做研究是挺好玩儿的事。”
  现在,计算机、生物等学科很“热”,一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似乎越来越淡漠。对此,王梅祥说,化学不仅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更是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学科,它不但跟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当今国际科技前沿的许多问题,都在通过化学的研究方法寻找答案。
  “我们希望通过开放日活动,让社会、家长、孩子正确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吸引孩子们投身到自然科学研究中来,投身到化学事业的发展中来。”他透露,化学所将把公众开放日活动制度化,“欢迎大家常过来看看。” 4vH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教育论坛

高校党委应重视大学文化建设
焦文俊
  大学文化是历史遗传和现实环境的产物,它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大学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应当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摆到了高校的重要议事日程。高校党委作为高校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理应有大学文化建设意识,树立强烈的大学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全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当前,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工作大局中,有如下一些倾向性问题值得高校党委密切关注:先进的大学文化应是全面协调发展的文化。在大学文化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的建设中,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整体发展。但在高校文化建设实践中,目前似乎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与倾向,即比较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如比较重视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的建设,而对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等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文化、软环境建设相对重视不够。高校党委必须有“两手都要硬”的意识,并在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成果后,应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的协调发展上来。物质文化发展是硬道理,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的发展也是硬道理。
  先进的大学文化应是政治与业务统一的文化。在大学观念文化的建设中,目前存在着对教育理念的建设相对重视不足的倾向,如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大学精神、办学规律、学校传统、时代特征、发展趋势、环境条件的调查研究远远不够具体、系统、深刻、周密。其次,大学观念文化建设中的师生的政治取向、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教育思想、文化心理、风俗习惯如何主动地适应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教育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基本上是零碎的,还远远不够具体、系统、深刻、周密。再者,大学观念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不懈地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大学精神”武装广大师生。目前部分高校的学术气氛欠浓,社会影响力不足,实质上反映了学校师生中的“大学精神”的不足。在大学精神中,“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是求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是求善”,求真与求善的结合就是求美,大学精神的本质是真善美。师生越是具备了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学校越能出现科学的无畏攀登精神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先进的大学文化应当是知行统一的文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社会对高校师生的普遍角色期望。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中,目前似乎相对比较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关注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而对师生日常生活习俗性行为文化建设则相对重视不足。加强法制建设、制度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维系的日常工作生活的习俗性行为是人的主要社会性行为。在量上远远超过了用法律、制度规范化了的规范性行为。高校的师生习俗性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是在历史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又是不断适应现实环境的产物。追求崇高,崇尚学术,求真求实,刻苦勤奋的学风和校风是对师生的无形鞭策,是学校的重要文化竞争力。面对许多师生在改革开放环境和市场经济的诸多诱惑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浮躁心态,如何移风易俗,传承学校历史光荣传统,开创一代新风,至今还是一个有待拓展的大学文化建设重要课题。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4vH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为治理教育乱收费支一招

收费实行“三公开”
山东省青岛市 宗成伟
  教育收费应实行“三公开”。一是收费项目公开。将规定的收费项目向社会公布,设立投诉电话。二是收费标准公开。学校向每位家长、学生发放一张收费“明白纸”,将本学期内应交纳的费用明细一一列入。三是收费使用情况公开。每学期通过召开有关会议和张贴布告等形式,将收费收支情况反馈给家长、学生。(山东省青岛市 宗成伟) 4vH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为治理教育乱收费支一招

一费制要“一费了之”
  “一费制”一定要“一费了之”。如书本费、学杂费等收费都有明确的规定,学校收得比较规范。而校服费、保险费、练习本费、伙食费、择校费以及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活动费”等都应包含在“一费制”中。也就是说,不能留下某某收费项目除外的弹性“空间”。否则,口子一开,以“一费制”为掩护的乱收费又来了。(福建省沙县 乐德声) 4vH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为治理教育乱收费支一招

家长不要作“冤大头”
  如今,部分学校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择手段乱收费。作为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上学,尽管心里清楚自己花的是冤枉钱,也甘愿当“冤大头”。一些学校正是抓住家长们的这个特点乱收费的。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教育乱收费,必须上下联动起来,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检查,广大家长要联合抵制。
  (驻津空军某部政治处 周军宇) 4vH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为治理教育乱收费支一招

票款分离是关键
  实行票款分离是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关键。在学校实行票款分离,同时建立健全教育收费及支出奖惩激励机制,对学校收费行为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凡学生和家长举报学校乱收费属实的,在重奖举报者的同时,对该校一把手和该校进行严厉惩罚。(云南省水富县 罗雄鹰) 4vH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为治理教育乱收费支一招

银行收钱 政府监督
  学校在银行开个账户,如果需要交费的话,让学生拿交费通知书回家,家长到银行去交,然后政府定时监督,对社会公布学校的收费情况。家长对学校让孩子直接交钱给老师的行为可以拒绝并举报。(山东省惠民县 刘建波) 4vH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为治理教育乱收费支一招

聘请教育收费监督员
  为有效遏制教育乱收费,可以为每一所学校或每一个乡镇聘请一名教育收费监督员,让这些教育收费监督员协管学校收费情况。
  (江西省崇义县 朱伦真) 4vH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家长会

下期话题
  下期话题为“我能为贫困生做点什么”。
  来信请寄: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教育组
  邮政编码:100733;电子信箱:dwei@peoplemail.com.cn 4vH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