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组
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就是该体系的精髓、核心、本质的概括和展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系统的科学理论,其精神实质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刻而完整地把握这三者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的统一性,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精髓: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就从精髓和品质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从马克思主义诞生时起,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结束真理,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正确的道路。正是把握了与时俱进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正是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与时俱进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
坚持与时俱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科技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证。与时俱进,就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双重探索永无止境的互补共进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开拓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要使我们的开拓创新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认识先进性是坚持先进性的前提。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党的先进性的内涵也必然不同。看一个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是否具有先进性,必须联系时代的发展和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去考察。今天,认识和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在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坚持党的先进性,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现实的活动。先进性不是一个先验的判断,也不能靠自我标榜,而是在实践中体现和保持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只有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才能坚持党的先进性。
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必须既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又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依据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为此,就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既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善于吸取失败的教训;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勇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
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其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加强基层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要牢记“两个务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本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理论的本质是由该理论所要解决的重大历史性课题所规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和根本目标。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不断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任务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都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发展先进文化则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人民群众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主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成果。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不能含糊,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精神实质的三个方面也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坚持党的先进性;只有坚持党的先进性,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者贯穿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课题组成员:杜建国 荣开明 李步楼 张武)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培育道德凝聚力
葛泉滋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十六大总结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道德的力量,不断培育和提升道德凝聚力。
自古以来,为政者大多看重道德力量,讲究以德服人。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历史表明,道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德之行,必有大治。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党强调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高尚的道德如磁石、如号角、如清风,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坚持以高尚的道德树立良好的形象,必然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唤起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浸润人民群众崇德尚文的心灵,从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道德的这种“效应”,是权力、地位和金钱换不来的。
领导干部的“德”,包含丰富的内容。首先是做人的道德。好人未必能做好官,但做好官必须先做好人。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应当成为为政者的明鉴。其次是处世的公德。文明社会不承认特殊公民。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一员,理应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维护公德。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以平常心处世,以高标准自律,不断提升道德水平。再次是为政的政德。对为政者来说,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以德行权为民之大幸,无德弄权必然导致腐败。所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唯其如此,才能赢得人心,获得支持。
领导干部的“德”是具体的、实在的,它贯穿于领导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上。培育道德凝聚力,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修身养性,而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实践党的宗旨和推动党的事业的高度,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在道德实践中,需要把握几个环节:一是为民之德。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也是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践行以德治国的根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凡事出以公心,为民力求实效,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安康和幸福,这是共产党人的大德所在,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牢记的。二是创业之德。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清谈误国,实干兴邦。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来实现,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需要通过干事创业来体现。离开干事创业空谈道德修养,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领导干部才能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才能不断开拓人生的崭新境界。三是廉政之德。廉洁既是为政的基本要求,又是很高的境界。人们自古崇敬廉吏,因为只有坚守名节、为政清廉者,才能克己奉公、为民谋利。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培育和提升道德凝聚力,以高尚的品格、突出的业绩、无私的情怀实施有效的领导,才能塑造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创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把握科学体系 坚持指导地位
——武警部队军师职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轮训班综述
吴景
日前,武警部队围绕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联系武警部队实际,举办了军师职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轮训班。轮训班采取专家辅导与个人研读、提高认识与增强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在新、深、实上下功夫。
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轮训班联系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和要求,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部队建设和完成任务的方方面面,把握部队建设的特点与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真正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统领思想的“魂”,指导工作的“纲”。
着力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轮训班紧紧围绕这一本质要求,引导大家分析研究世界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认清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联系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抗洪抢险的生动实践,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是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要标志。大家认为,作为部队领导干部,贯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就要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全心全意为基层建设服务。
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轮训班围绕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这一关键,认真研读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紧密联系我们党与时俱进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生动实践,紧密联系武警部队的实际,提出了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武警部队党的建设上的基本思路:一是坚持把学习运用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积极探索和把握部队建设的特点与规律;二是把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作为着力点,加强调查研究,拓宽民主渠道,严格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的咨询作用,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三是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严峻而紧迫的课题,改进领导作风,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党委成为领导能力强、自身形象好的坚强核心。
把学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与武警部队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大家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致认为,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光辉,是军队包括武警部队建设的根本指针和强大思想武器。武警部队要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必须紧紧围绕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这一核心内容,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党对武警部队的绝对领导;始终做到常备不懈、居安思危,随时“上一线、打头阵”,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始终做到以“五句话”总要求和《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为统揽,加强基层建设,确保部队建设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始终做到依法从严治警,确保条令条例和指示规定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第9版(理论)
专栏:
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陈琳
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群众的利益是具体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也是调整经济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当前,就业问题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重大挑战,只有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才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许多愿望和目标都将无法实现。
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之所以紧迫,是因为这项工作一拖延,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业工作不能拖延,再就业工作更拖不起。今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三项合计,今年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万人。而我国全年只能新增就业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约1000万人,供大于求的差额在1400万人左右。同时,还有1.5亿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不能拖、不能靠、不能等。
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之所以具有长期性,是因为这项工作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彻底解决的,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据预测,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进入人口高峰期。在此过程中,就业压力将始终存在。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力在逐渐减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必然伴随着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迁,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都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第9版(理论)
专栏:
关系切身利益 关系发展大局
冯书泉
就业和再就业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与生存发展紧密相联的具体问题,吃在肚、穿在身,看得见、摸得着。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既包括保障其基本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也包括提高其生活水平和实现全面发展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劳动就业来实现。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就无法使切身利益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每个人都有劳动的权利,都有从劳动中获得快乐和价值的权利。只有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确保人民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的实现。
就业和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群众利益无小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群众利益是具体的,其切身利益就表现为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事情虽小,但小中有大。一件件具体的小事积累起来就成为大事,就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就业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也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这些问题都直接与就业紧密相联。只有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投身改革发展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共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成果,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形成就业与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良性互动。
就业和再就业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目前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有些地方的群众还只刚刚越过温饱线。同时,我国目前正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方矛盾交织的压力。尤其是在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任务十分艰巨。只有通过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促使这一群体走出来,走向市场,增加收入,逐步提高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抓紧抓实 抓出成效
张栓平
党中央关于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把这一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抓紧,就是要紧紧抓住不放松,牢牢抓住不动摇。就业和再就业是实实在在的工作,绝不是开开会、讲讲话就能解决得了的,而必须实实在在地抓。抓而不实等于不抓,抓而不牢等于白抓。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亲自抓、负总责,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始终如一抓就业,千方百计增岗位。要突出重点,分清急缓,特事特办,快事快办,尤其是对于涉及困难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更要想方设法解决好。
抓实,就是要不出效果不松手,不达目的不罢休。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难度较大,抓而不实,难见成效。所谓实,就不是空谈的概念,而是可以量化为一项项指标的。经济发展持续快速,社会发展协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普遍稳步提高等等,这就叫实。为达到抓实的目的,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做好调查研究,真正摸清底数,加强分类指导,制定相应措施。这包括:制定科学的就业和再就业战略,不断完善就业机制,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良性循环;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健全失职追究制度,保证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抓出成效,就是要看工作有没有结果、群众是不是满意。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抓得紧不紧、实不实,最终还是体现在工作成效上。而工作的优劣、成绩的大小,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就是要看有多少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是减少还是增加,就业率是提高还是降低,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是增加还是减少,发展速度、稳定程度是增强还是减弱,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是提高还是降低,等等。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将就业和再就业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将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提高竞争力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结合起来;将职工下岗分流与社会承受能力结合起来;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将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不断发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进而不断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