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采取积极措施抓紧秋冬种工作
各地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董峻)据农业部提供的消息,近一时期全国各地围绕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秋冬种工作中的作用,普遍加大了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的力度,努力提高秋冬种的质量。
此前,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一次专门会议上强调,要以小麦播种为重点切实抓紧秋冬种工作。抓好小麦的秋冬种,对于确保明年夏粮丰收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冬小麦占全年小麦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0%左右,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头。
河南省把技术培训作为秋冬种工作的重要内容,拨出专项经费,抽调专门人员,采取举办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对优质专用小麦保优节本规范化栽培技术进行了普遍培训。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8600多期,培训农民780万人次,印发宣传册、明白纸、科普手册等技术资料1200万份。
山东省组织各级农技人员深入秋冬种第一线,搞好现场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针对今年播期推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为农民解决技术问题,做到品种、播期、播量相配套。
河北省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农技“电波入户”、送科技下乡、农业“快易通”等渠道,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特别是优质专用小麦种子,全部进行了精选、包衣,截至目前,河北省已播种小麦1695万亩。
江苏省加强了优良品种的推广,小麦、油菜良种覆盖率95%以上。一方面大力推广省工、节本、简化、高效新技术,推广率超过60%;另一方面加大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秋冬种工作第一线,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农业实用技术到位率。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各地要继续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集中更多精力,整合更多资源,扎扎实实抓好秋冬种工作,认识要提高,措施要到位,任务要落实,上上下下各个方面形成合力,继续强调优化结构、提升品质、优质专用,不但要确保面积,还要确保质量。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揭晓
本报26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1件、一等奖4件
本报讯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10月21日揭晓。248件新闻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1件、一等奖33件、二等奖85件、三等奖129件。本报有26件作品获奖,其中本报与新华社记者合作采写报道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的通讯《公仆本色》获特别奖,祝贺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的社论《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等4件作品获一等奖,有12件作品获二等奖,有9件作品获三等奖。
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获奖作品集中体现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去年取得的丰硕成果。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论《政治宣言,举国称颂》,全面准确地论述了十六大主题和重大意义,鼓舞全党全国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新华社通讯《肩负起继往开来的庄严使命——党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诞生记》,生动深刻地报道了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的进程和历史意义。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公仆本色》和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系列报道《一个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感人的现场画面,再现了郑培民这一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感人事迹。河北日报消息《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解放日报通讯《壮丽的发展诗篇——从数字看上海巨变》,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山西电视台专题《“百姓书记”梁雨润》真切感人地报道了一位基层纪检干部为民伸张正义的故事,再现了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新疆电视台专题《热血铸警魂》真实记录了人民警察赵新民在危急关头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安全的壮烈场景,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中国青年报《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武汉晚报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消息《兴华乡的形象工程掺了多少水》、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专题《“造林”还是“造字”》、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系列报道《小东母子状告黄色信息台》,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本届评选活动由新疆记协、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和新疆电视台承办。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黄河汛期大规模调水调沙试验成功
12天输送1.2亿吨泥沙入海
本报郑州10月22日电 记者戴鹏日前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继去年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之后,今年汛期,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更大空间尺度的调水调沙试验,并获得成功。12天试验期内,通过4座干支流水库的科学调度,利用洪水输送泥沙1.207亿吨入海,其中,小浪底水库下泄泥沙0.74亿吨,冲刷下游河道泥沙0.456亿吨。
调水调沙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之一,即通过骨干水库的调节,改变黄河“水少沙多,水沙时空分布不均衡,易于造成河道淤积”的自然状态,使出库泥沙与含沙量适应河道的输沙能力,最大限度地把泥沙输送入海,减少在河道中的淤积,达到最佳输沙效果。
今年调水调沙的指导思想是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洪水实现黄河减淤的综合目标。为了确保下游防洪安全、水库运用安全和实现减淤的目标,经国家防总批复,黄河防总结合小浪底水库防洪预泄实施了小浪底、陆浑、故县、三门峡4库水沙联合调度的调水调沙试验。
此次试验从9月6日9时开始,到9月18日18时30分结束。根据制定的2003年黄河调水调沙调度预案和当时的水情、工情,黄河防总制定了调水调沙试验预案,通过前期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试验,将本次试验花园口站调控指标确定为:平均流量为2400立方米每秒,平均含沙量为30千克每立方米。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先进事迹③
十二载边疆传科学
——云南省孟连县勐马镇女农艺师朱丽旗二三事
本报记者 宣宇才
一个“笑话”,激发出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1991年7月,朱丽旗从云南省思茅地区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分配到位于中缅边境的孟连县勐马镇农牧工作站。勐马镇群山连绵,沟壑万道,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刀耕火种、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多数农民属于文盲、半文盲。看到此情此景,小朱心里有点凉,真想回城里去。然而,一个善意的“玩笑”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她决定扎根边疆推广农技。
那是在上班的第一天,单位为大家接风。席间,一位同事讲了个“笑话”:在当地一次农技推广活动中,政府免费发放化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一些农民打开袋子,不知道里面白白的东西是什么,左摸右摸,只有花花绿绿的编织袋还结实有用,于是倒掉化肥,攥着空袋子回家了。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朱丽旗感到酸楚。她想,全国不少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农民竟然不知化肥为何物,这是农科工作者的失职啊!晚上,她在日记中写道:“作为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宗旨。作为一名农技人员,让农民增产增收,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循循善诱,提高农民学农技的积极性
朱丽旗走家串户,反复说服动员,各村组相继办起了夜校,她毛遂自荐做教师。勐马镇里傣族、佤族、拉祜族群众杂居,语言各异,交流困难。讲课时,朱丽旗便请当地村干部做翻译。
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朱丽旗告诉农民:依靠科技才能促进农业发展。1997年,她与同事决定引进试种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时遇到强大阻力,农民祖祖辈辈以水育秧,没听说过旱种水稻。针对农民的顾虑,朱丽旗耐心讲解增产原理,当年有75户农民接受示范,结果平均单产达到586.5公斤,比常规方法种植单产高出近50公斤。农民高兴地称赞小朱为“大能人”。第二年,该项技术在全县普及。
朱丽旗进一步研究如何把旱育技术推广到全镇陆稻生产区。为保险起见,她在全镇选择不同海拔的5个点,用不同品种试验50亩,同时规格化套种玉米。小朱白天与农户一起到试验地里进行旱育、移栽和观察记录,夜晚分析整理试验数据。经过100多个日夜的连续奋战,50亩旱育植种示范田平均亩产384公斤、玉米116.2公斤,分别比常规种植方法增产64公斤和38.2公斤,为全县山区陆稻生产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调整结构,让贫困的佤族村有饭吃、有钱花2002年,勐马镇安排朱丽旗到全镇最偏远、最贫困的双相佤族村挂钩扶贫。她一到村里就和村干部一起查找贫困原因。她发现,交通闭塞、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是双相佤族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她白天与村干部组织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晚上培训农民学技术。从冬季一直苦干到第二年春天,全村在原有坡地上开垦出850多亩平整的台地。然后,朱丽旗多次跑到县农业局,引进“陆稻科教扶贫项目”,并实施旱育旱植、规格化套种等高产栽培技术,动员全村农户参与项目建设。当年,2340亩高产栽培田实现单产195.28公斤,每亩增产50.7公斤,受益农户每户增收200多元,人均增收60多元,基本解决了群众吃饭问题。
光吃饱肚子不行,还得琢磨如何“抓票子”。朱丽旗和村委会同志通过分析当地气候土壤条件,认为种植橡胶、茶叶以及板栗等其他经济林果可以帮助调整产业结构,是迅速提高农民收入的捷径。于是,他们号召村民种植橡胶林1.56万多亩,人均经济林达到11亩,根据市场需求组建了两支橡胶专业队和一个橡胶加工厂。如今,逐渐富裕起来的双相佤族村通了公路,接上了电,结束了祖祖辈辈背水吃的历史。
“12年来,我熟悉全镇530平方公里的一田一地,尽管生活比较艰苦,但能给边疆少数民族同胞添一点温暖,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朱丽旗深情地说道。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权威发布
我国教育投入5年增长116.4%
去年教育总投入达5480亿元
本报北京10月22日讯 记者温红彦从教育部获悉:从1997年至2002年,我国教育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幅达16.7%。2002年我国教育总投入达5480亿元,比1997年增长116.4%。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连年提高,2002年这一比例达到3.41%。
据了解,自1998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后,2002年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已达3114亿元。1998年至2000年,中央共安排148.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加强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校扩招。由教育部、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已投入资金120亿元。
此外,“十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近200亿元,启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从200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拨款1亿元,设立“国家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专款,全部用于西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中小学生杂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权威发布
明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有变化
考生不必再出示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
本报北京10月22日讯 记者温红彦报道:200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于今年11月中旬开始,招生政策将有较大变化,考生不必再出示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报名登记表中不再要求考生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明年硕士生招生政策还将有以下变化:一是将体检标准由统一指令性要求,改为招生单位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本单位体检要求,并明确要求依法保护残疾考生的合法权益;二是从明年起,教育部对参加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与非应届毕业生制定同样的进入复试最低分数线,各招生单位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科专业的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对应届毕业生与非应届毕业生复试分数线是否有所差别;三是强调拓宽学科基础,大力推进专业基础考试科目按一级学科命题,考试内容应更加突出能力测试,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加快考务工作信息化,在部分招生单位进行网上报名工作试点;五是加强考试考务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据悉,硕士生招生报名日期为2003年11月10日至14日,参加网上报名试点学校的招生报名日期为11月4日至8日。网址为www.chinayz.com.cn。初试日期为2004年1月10日至1月11日。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不讲排场讲奉献 不搞庆典搞扶贫
保定企业“剪彩”费用救助贫困群众
本报讯 近日,河北旭日焦化有限公司定州200万吨煤化工项目开工,公司原打算斥资近50万元搞庆典。在征询各方建议的基础上,他们决定将这笔钱用来扶危济困:20万元用于成立“定州市困难职工帮扶基金”,以低息贷款的形式,为有创业能力的困难职工提供救助;15万元用于资助困难群体,包括生活困难的老党员、项目用地村33户特困户,以及破产企业定州焦化厂100名特困职工;13万元用于焦化厂宿舍区电力设施改造,改善职工生活设施。
这种把排场钱转用于帮扶贫困群体的“剪彩”已成为保定许多企业的共识。计划总投资6亿元的高碑店市白沟服饰广场开业时把50万元庆典资金用来资助农村特困户、城镇特困职工和困难学生。保定长城汽车公司新厂区建设开工时,原计划的30万元庆典费全部捐给周边乡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高玉新 张志峰)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记者来信
太原:公益性岗位为何应聘人少?
本报记者 罗盘
近日,太原市政府开发8500个公益性岗位,在10县(市、区)职介机构设立12个招聘点进行公开招聘。在4天的招聘中,12个公益岗位招聘点前咨询者络绎不绝,但最终只有1676人报名应聘,不足应聘岗位的1/5。
太原市就业压力很大,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各类人员达17万人,而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2万个左右。全市10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中,年龄在40岁到50岁的有2.6万人。为此,太原市出台了《关于政府购买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办法》,开发8500个公益性岗位,由政府出资购买,全部用于安置“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这些岗位包括3000
个社区保洁岗位、2000个社区保绿岗位、2000个社区保安岗位、1000个社区服务岗位、500个交通协管员岗位。岗位均为3年期,每月固定工资400元。
公益性岗位何以少人应聘?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韩志隆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就业观念上的问题。许多人对应聘后要解除与原企业关系,按规定停止享受原在再就业中心的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或失业保险待遇不理解、有顾虑。二是由于公益性岗位政策尚不完善。许多人担心,三年期满后是否能续聘?如果不续聘怎么办?三是一些人出于应聘后原企业以后破产清算时自己不能享受应有政策的考虑,对这次招聘持观望态度。
目前,太原市市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3.45万人,其中仍在中心的有2万人,3年协议期满而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1.45万人。有关专家提醒,政府在广开就业门路、搭建就业平台的同时,应像完成就业指标一样层层落实和监督用人单位的用工机制,尽快完善劳动保障体系,使下岗职工再就业真正没有后顾之忧。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图文广角
“神舟”五号留轨舱变轨成功
10月22日零时4分10秒,“神舟”五号留轨舱在太空安全运行6天后,变轨成功。据了解,“神舟”五号飞船留轨舱在太空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空中科学实验。
1、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科技人员对“神舟”五号飞船留轨舱进行变轨控制。
2、科技人员在紧张工作。 新华社记者 赵建伟摄影报道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落幕
据新华社西安10月22日电(记者杨一苗、刘喜梅)历时14天的第八届中国戏剧节10月22日晚在古城西安落幕,“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评选同时揭晓。话剧《我在天堂等你》、《兰州人家》、《让你离不成》,川剧《巴山秀才》,京剧《贞观盛世》,眉户剧《谷雨》,甬剧《典妻》,歌剧《太阳之歌》8部作品获得了“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商洛花鼓《月亮光光》获特别奖。
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将于2005年在宁波举行。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亚洲首台超大胶印机投产
本报深圳10月22日电 记者胡谋报道:亚洲第一台1.62米超大全开胶印机日前在深圳投产。该胶印机由世界三大印刷设备生产商之一的德国高宝集团公司与深圳华力包装贸易有限公司合作生产。其最大进纸尺寸为1200×1620mm,有效印刷面积达1190×1620mm。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马士基海陆欧洲航线首航青岛港
本报青岛10月22日电 记者宋学春报道:近日,“格拉斯米尔”轮如期停靠青岛港前湾二期集装箱码头,这是马士基海陆欧洲航线首航青岛港。
今年7月,青岛港与世界第一大班轮公司丹麦马士基、世界第二大班轮公司英国铁行,中国第一大船公司中远集团签署了共同合资经营青岛港前湾二、三期集装箱码头的协议。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南浔打造江南特色古镇
本报讯 日前举行的浙江南浔首届经贸洽谈会传出信息: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江南古镇南浔招商引资23亿元开发旅游,近期将建成特色鲜明的江南水乡古镇典范。今年1月新建的南浔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胶合板、木地板等建材集散地,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江南历史景观和中西合璧的独特人文景观,每年游客超过150万人次。(姚瑜坪)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