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中心组学习实录
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共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录
本报记者 吴兴华 彭国华
学习时间:2003年7月1日—4日
学习地点:省政府外侨办731基地
参加人员: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
杨正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对于进一步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这次学习的主题是“深刻领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请大家结合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谈谈自己的体会。
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杨正午: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牢固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认真落实“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要求,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首先要落实到思想认识上。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强化民本意识,摆正主仆位置,自觉以郑培民同志为榜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关键要贯穿于决策中。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决策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使改革发展稳定的每一项政策和决策,更好地体现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珍重民心,不办有违民心的事,反对不得民心的事;一定要珍惜民力,按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反对盲目蛮干、劳民伤财;一定要珍视民利,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定要体现在行动上。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应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帮困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政策的落实,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应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农业税灾歉减免等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于幼军(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是大事,一定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像郑培民同志那样,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站起来当伞,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做牛,为人民鞠躬尽瘁。当前,特别要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在住房、子女入学、就医、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使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及时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我们在推进这一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聪明才智和推动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政府工作中努力开辟畅通反映民意的渠道,形成集中群众智慧、听取群众意见的良好机制。政府关于地区发展和民生方面的重大决策,必须事先征询和听取群众的意见,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自觉地把政府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随时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不断改进和完善政府工作。
戚和平(省委副书记):“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是郑培民同志从政20多年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是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领导干部要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学习郑培民同志,心系群众,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万事民为先”,即人民群众的事情永远是第一位的事情,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利益中第一位的利益。我们在制定和实施各项方针政策时,要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思想上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行动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心系群众,亲民、爱民、为民,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周伯华(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而且发展速度越快、发展质量越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的程度就越高。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76元增加到2002年的69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0元增加到2403元,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依靠发展,我们不断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依靠发展,我们大力进行城乡电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发展,我们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依靠发展,我们进行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之,依靠发展,增强了解决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能力;依靠发展,化解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理顺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依靠发展,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创造了条件,开创了新的局面。今后,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化解体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促进全省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发展仍然是根本,是关键,是第一要务。
石玉珍(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统一战线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关键是要为加快发展增添新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对人数日益增多的新的社会阶层,我们团结得越多,其作用就发挥得越好。这不仅能巩固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而且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要把新的社会阶层都团结起来,在政治上信任他们,把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创造,保护他们一切合法的劳动所得和合法的非劳动所得;在工作上大胆支持他们,为他们的创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郑治栋(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集团,是忠诚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人民子弟兵。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好人民的子弟兵,就是要认真履行人民军队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作为人民的军队,就应该自觉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多年来,我们牢记职责和使命,坚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努力做到“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在加强全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组织协调驻湘部队开展双拥共建、参加地方经济建设活动。最近,我们组织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教育活动,积极投身于驻地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梅克保(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这既是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实践创新经验。作为领导干部,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否则,我们的思想就会停滞不前,已有的理论知识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三个深入”,眼睛向下看,脚步往下走,一门心思扑到基层,静下心来解剖“麻雀”,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我们能够解决的,必须立即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创造条件解决;对个别不合理的要求,也要认真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胡彪(省政协主席):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知民心、察民情、遂民意。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渠道。政协委员来自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个不同界别,代表了各方面群众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协组织就是各方面群众表达意见的场所,也是党和政府了解各方面群众意见和呼声的场所。各级政协要积极组织和发动政协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深入困难群众,体察他们的疾苦,反映他们的愿望和呼声,积极协助党委、政府为他们排忧解难。要进一步疏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界别作用,使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都能够在政协充分表达出来。
黄建国(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我们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这一根本理念必须牢固树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摆正主仆位置,强化民本意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我们应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强调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更加着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特别注意尊重和保障人权,使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到维护和发展。
周本顺(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个“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怎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作为政法机关,最根本的就是坚持执法为民,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结合湖南省政法队伍的实际,重点是抓好四件事:第一,抓好各级政法机关领导班子执法思想建设,使执法为民的思想植根于政法机关每位干警的头脑;第二,健全执法监督机制,防止干警权力的滥用,全面推行执法质量考评,建立政法机关“执法问题举报中心”;第三,坚决防止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执法行为,重点清理整治超期羁押、滥用强制措施、滥收乱罚等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第四,在全省公安机关实行“三项禁令”:严禁刑讯逼供、体罚、变相体罚,严禁违法使用强制措施和留置盘问,严禁下达和变相下达罚没指标,切实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牢记“两个务必”加强权力监督
文选德(省委副书记):牢记“两个务必”,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牢记“两个务必”,就要克服浮在表面、急功近利的不良作风,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遂民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文化广电事业通过艰苦创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在成绩面前,一定要克服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情绪,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做法,克服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倾向,努力做到态度谦虚、决策谨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事业发展了,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政党如果骄傲情绪盛行,享乐思想就会萌发,腐朽文化就会乘虚而入,腐化堕落现象就会产生,奢靡之风就会滋长,这样的政党就没有先进性和纯洁性可言。长此以往,亡党亡国,势在必然。
孙载夫(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保证各级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关键。切实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要在这样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制度监督。围绕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对人财物管理及使用的监督这两个重点,建立和完善一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监督制度,坚持用制度制权管人,管住权、管好人。二是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健全党内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机制,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加强党代会及其代表对党委及其部门领导成员的监督制约,逐步推行党务公开,完善和创新党内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加强职能监督。充分发挥纪检、司法、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职能作用,整合监督权力运行的有效资源,树立专门监督机关的权威,从而产生更大的震慑、惩戒和预防作用。四是加强程序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任免决定的程序,规范行政权力运作程序,加快行政审批、财政管理等项制度的改革,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程序监督,健全监督程序,推进党依法执政、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行政,防止和纠正滥用权力。
杨正午:这次集中学习,使大家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深地体会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下一步,要把学习引向深入,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要在这次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查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工作中的差距,重点解决扶贫帮困、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入查找在党群、干群关系上的差距,重点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才能真正凝聚人心,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开创湖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齐洪涛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由它所具有的实践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生活、脱离实践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来自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世界观,与先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产生于实践,在不断实践的检验中发展完善,并以指导实践作为归宿。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由它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永恒性。据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存在所谓的“永恒真理”和“终极真理”。马克思主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和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始终坚持立足社会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推动理论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由它所具有的严格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建立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科学阐发无产阶级使命、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正是与时俱进这种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促使每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实践着马克思主义,以新的实践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集中体现和时代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紧密联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立足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遇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典范,是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来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深刻观察当今世界,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动向,研究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着眼于新的实际,总结新的经验,探索新的路子,真正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9版(理论)
专栏: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
杨波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邓小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著名论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成功地经受住了来自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考验和挑战,努力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要进一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靠发展;要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靠发展;要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必须靠发展;要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必须靠发展;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也必须靠发展。因此,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发展作为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的大问题,这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邓小平同志一向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十五大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并高度概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带领人民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后,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是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坚持党的先进性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坚持党的先进性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新时期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根据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这就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坚持党的先进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重要特征的思想,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
贾立政
前不久,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北京市房山区委党校在京联合举办“‘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与会者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三农”问题进行了研讨。
“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与会者认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实现十六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必须将“三农”问题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三农”问题不仅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农业、农村的发展状况及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没有农村与农民的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与会者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才能形成购买力,才能使潜在的、巨大的农村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为工业经济的升级发展创造持续的拉动力量,带动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使农民“走出去”,即走出第一产业进入第二、三产业,走出乡村进入城镇,走出农户经营进入大市场。只有当大部分农民走出去,使农村绝对人口减少,人均可耕地大幅增加,农民才可能大幅增收。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与会者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时,应向农村倾斜。二是统筹人力资源开发。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积极推进土地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寻求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权能完善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形式;在家庭承包经营不变的基础上,寻求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使科教兴国战略在广大农村得到落实。五是构建城乡一体的体制框架。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