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1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伟岸人格的真诚礼赞——看电视连续剧《郭秀明》有感 '...

第8版(文艺专页)
专栏:

  伟岸人格的真诚礼赞
  ——看电视连续剧《郭秀明》有感
  杨志今
  他,一位生长在渭北高原上的普通共产党员——惠家沟村的党支部书记,在家乡一天天富裕文明起来的时候,却因积劳成疾,倒在了他所钟爱的土地和人民的怀抱之中。他倒下了,他的人格和精神却依然站立着,像黄土地上一棵永远挺立的参天大树,时时为人们送来精神的甘霖和绿意。这就是我含着泪水看完电视剧《郭秀明》后眼前反复幻化的情景。
  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而创作的作品,其创作过程无疑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如何在这种制约和限制中,出色地完成人物和事件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化,的确是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正是在这一点上,主创者做了可贵的探索,寻找到了独特的路径。
  首先,该剧所着力开掘和展示的,是真实英模郭秀明身上迥异于常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从一开始,创作者就把主人公置于人生和事业的风口浪尖之上。由于惠家沟村原支部班子的软弱涣散,该村成了一个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的老大难村。郭秀明勇敢地站了出来,毛遂自荐地当上了村支书,把自己推向了没有退路的艰难境地。从此便也开始了他那悲壮而又坎坷的奋斗史。作品对一些农民们的生小产者特性做了逼真而生动的揭示。上山植树,他们不情愿,集资建校,他们不高兴,修路、买推土机,更激起一片强烈的反对声。郭秀明面对的,不仅是物质上贫困、更是精神上蒙昧与短视的乡亲们。对郭秀明来说,改变乡亲们精神上的贫穷与落后,比改变惠家沟山川的荒芜,物质生活的贫困艰难百倍。郭秀明不凡的人格和精神,正是在与周围人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和碰撞中,被挖掘和展示出来的。也正是这种精神的火花,才真正在审美的意义上,让我们的眼前灿然一亮。让乡亲们从精神上首先站立起来,是郭秀明忍受着各种磨难和考验,而坚忍不拔地走下去的首要追求。在郭秀明看来,一种精神就是一面旗帜,只要这面精神的旗帜飘扬着,它下面汇聚的人群就会越来越多。郭秀明身上显示的,正是我们民族脚踏实地,舍生忘死,忧国忧民,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当他忍着病痛带领大家上山植树时,乡亲们劝他回家休息,他顽强地站起来说:“要真正帮我,就不要把我往家里撵,而要往山上撵!”剧中曾是他对立面的颜治民说过这样的话:“惠家沟没有人是郭秀明的对手。”他也许只看到了输赢的表象。真正的原因,则是他和郭秀明在精神层面、精神境界上的巨大差异。正像一位村民在经过许多事之后,对郭秀明发自内心地说的那样:“你不是一般人,是弄大事业的,不能用一般人的尺子来量你。”这就是生长在惠家沟这样一个环境中的郭秀明所具有的让人尊敬,让人仰视的精神品质。
  其次,该剧所着力开掘和表现的,是人物内在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更聚焦于他怎么做。在把握主人公的心理逻辑、性格逻辑和情感逻辑方面准确细腻,匠心独运。全剧大部分篇幅,围绕郭秀明的崇高追求与周围人们眼前利益的不协调与冲突展开。为了乡亲们,为了惠家沟美好的明天,他主动放弃了收入稳定的乡村医生职业和相对富裕的生活,他当众焚毁了村民们欠他的药费单,他拖着病弱的身子豁出命来带领大家往富裕路上奔,而现实是像他父亲对他说的那样:“你是把腔子都剖开了,为群众做事哪,可群众不认嘛!”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痛彻心肺的悲剧啊!这种虽属暂时性的悲剧性冲突的揭示,就使得郭秀明的思想、精神和行为,具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感人力量。编导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向我们展示了一幕更加令人心痛的场景:郭秀明为了群众舍上了身家性命,却被村里一些人打着群众的旗号向上级做了检举。面对此情此景,从未在人前流过泪的硬汉子郭秀明,却在镇党委书记面前再也无法忍受了。他撕心裂肺般地向郗书记喊道:“我为群众把腔子都打开了,恨不能把五脏六腑拿出来给他们当点心吃。我咋样才能让你相信我?”这一场戏,把全剧的情感碰撞推上了最高峰。他一直蹲在乡政府的院子里,流着泪蹲了差不多一个夜晚。他默默地把内心的痛苦嚼了,咽下去,又坚强地站了起来,当他向郗书记说,心里好受多了时,我们看到,一个超越了自我的郭秀明又站在了我们面前。
  第三,该剧没有走近年来一些引起轰动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重戏剧化的路子,也没有选择夸张性的喜剧样式。整部作品几乎没有人为的戏剧化冲突。所有的矛盾纠葛,都是以生活本身的面貌,生活本身的逻辑和规律,真实自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特别是着力在生活的自然流程中,展示西北农村生活的常态,不猎奇,不故弄玄虚,努力接近西北农村大多数村庄日常生活的本质。作品没有回避普通农民,甚至是党员农民的落后和暂时的不觉悟。颜治民、梁炳魁身上反映出的自私、狭隘和狡猾等,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同时,在这种常态中,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并挖掘出了难得的温暖和幽默,使得严峻的生活,在不经意间,露出温馨的微笑,闪烁出暖人的光芒。梅花和丈夫卢仁华的戏,郭秀明和老父亲深夜谈心的戏,郭秀明与女儿父女情深的戏等等,都是这种艺术表现的华彩段落。这些细节的融入,也使得作品的节奏张弛有度,英雄在我们面前不仅仅可敬,而且可亲可爱了。通过这种近似生活原生态的展示,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力量。郭秀明人格本身的力量。这种英雄人格的魅力,看上去未加修饰,却具有一种真正的现实主义的内在张力。
  第四,该剧用富有艺术魅力的人格化情节,把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了独特的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本剧中没有任何简单化、概念化的表现,而是深深熔铸在郭秀明的人格和精神之中。他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一生的追求,在执着地坚持着,实践着。当普通的惠家沟人把眼光盯在温饱上时,他就看到了生态农业、小流域治理的前景。他虽居于贫穷的乡村,却目光远大,能站在当代的视野上把握惠家沟的未来。他力主把村里最好地段用来建学校,是要让文明的光芒早一天照亮惠家沟人的心灵。与惠家沟每一位乡亲的血肉深情,始终是郭秀明忘我奋斗的精神动力。他时刻把惠家沟每一位贫困乡亲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乡亲们的事,在他的心里比天还大。外面下着雨,他惦记着村里小学校的危房,寝食难安;为了给乡亲们办事,他多少次把自家的钱贴上,以致他后来生了病竟无钱看病;在自己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一次又一次接济患病在床的贫困村民福田,以至那位患病村民的妻子深情地说:“我就知道共产党里有个你,我就把你当成共产党了。”郭秀明用他的人格和精神,形象展示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第五,该剧浓郁西北特色语言的纯熟运用,显示了创作者的文学功力。许多生动、精彩的对话语言,富有个性而不粗俗,在推进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均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比如,郭秀明批评怕吃苦的青年党员卢仁华时说他:“光有肉没有骨头。”比如继芹出嫁前,深情地对爸爸郭秀明说:“你往后把心思都给惠家沟的时候,也给自己留上点儿。”多么温暖,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肺腑的语言呵!又比如,面对那位平素游手好闲,专等救济的青年农民腊喜,郭秀明严肃地告诉他:“救济款可以领,但不能理直气壮地领。”通过对话,两种精神境界之差异跃然纸上。这种对话语言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编导本身对西北农村生活的熟悉和文学素养的积淀,同时也得益于强大的文学顾问班子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这些年,一些电视剧对话语言的粗糙,缺乏个性化已成通病。这种质朴、生活化,看似原汁原味,实则精心提炼的对话语言,不仅对英雄类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对整个电视剧的创作也有示范意义。
  总之,电视剧《郭秀明》作为一种特殊题材的电视剧,在艺术创作上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仔细品味。(附图片) 7wT品论天涯网


第8版(文艺专页)
专栏:文艺点评

  呼唤文化原创
仲言
  失却原创的冲动,低水平的重复与摹仿、空洞的抽象和单纯玩弄技巧的形式主义,正在成为文化发展的致命障碍。平庸乏味的语言,苍白无力的主题,似曾相识的情节,毫无个性的人物,千篇一律的构图,匠气十足的书画,模式僵化的晚会,还有那些成亦快朽亦速的舞台剧目以及争相克隆的各类文化系列等等,所有这一切,无不司空见惯地发生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之中。它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述说着当代文化人想象力的贫乏与创造性的枯萎,同样也在迫不及待、大声疾呼地召唤着文化原创力的回归。
  原创力的式微和原创性文化产品的稀缺,正悄无声息地伤害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日益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鉴赏情趣和审美想象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向世人印证了文化界所存在的思想修养、文化素养、艺术学养方面的缺憾与不足。要么是生活体验的浮光掠影。不去全身心体验社会生活,不能有机地融入时代潮流,一味片面强调自己就在生活中,把日新月异的火热生活湮没于个人身边琐事,结果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么是思想认识上不深入。既没有满腔热情的投入,也没有殚精竭虑的深刻思考,因而也就不能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作出清醒的评判,更不能对波澜起伏的历史变迁进行明晰地洞察和准确的预见;要么是创作上不刻苦。没有雄厚的文化根底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也不进行创作前的精心构思和筹划,耐不得寂寞,坐不住冷板凳,汲汲于虚名,营营于实利,抱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追风、摹仿、克隆理所当然成为某些人的终南捷径,此类投机取巧固然可以博得些虚名,甚至也可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但决不会产生具有深刻思想蕴含和强大艺术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因为内容苍白浅薄、形式庸常粗糙且拾人牙慧的东西永远与原创无缘,永远不会产生强烈艺术震撼力。
  文化的原创是指创作主体对于文化客体原发性、本源性与突破性的创造,它是文化的生命之本、生机所系,涵概了从构思到文化产品完成的全过程。只有原创的东西才能显示创作者的深切社会体验和独到人生感悟,张扬作者的主体精神和人文情怀,展现作者的天赋才情与真知灼见,才能给文化受众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和石破天惊的审美惊喜,为人类文明图谱留下一份不可替代的创造物。一个创作个体,若没有独立于他人的原创艺术,就不会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一个国家或民族,若没有十分丰富的原创性文化,则不足以在世界上称谓文化大国。
  中国清代著名诗歌理论家叶燮专门作过题为《原诗》的诗话。其论诗大旨在于“原”,“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认为诗歌应随时势的演进而变化,前人开创,后人发展,决不可胶固不变。主张抒写性情,反对模拟,强调创作是诗人的才、胆、识、力与客观事物的理、事、情的结合。其实讲的就是探索创新,追求与时俱进的原创性。原创首先来自社会生活实践,来自民族传统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甚至也可以来自经典作品的移植和改编,关键的在于创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和既有文化遗产的艺术再创造。实现这一目标,文化工作者要义无反顾地投身时代洪流,在实践中探赜索微,去伪存真,辨别社会的主流与支流、光明与黑暗、美好与丑恶,用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发现揭示生活、洞察人生。要加强各类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文化境界,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为创作的出新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要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不为名累、不为利诱,沉下心来、屏住气息,深入思考、潜心创作,永远在不同寻常、不同以往、不同凡响上做文章,力求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要抛开侥幸心理和偷巧心态,花大气力,下真功夫,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坚信只要有深邃的精神识见和独步的艺术表达,就可以以少少胜许多,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原创性匮乏的现状就会大为改观。原创的成果越多,这个时代的文化就越有光彩。
  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时代在呼唤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期待着,愿每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文化人都积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用更多更好的原创性文化产品,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增添新亮色,焕发新生机,展示新魅力。 7wT品论天涯网


第8版(文艺专页)
专栏:

  《郭秀明》留给我们的思考
  李德润
  电视剧《郭秀明》伴着观众的泪水热播。这里没有传奇故事,没有缠绵爱情,也没有扑朔迷离的侦探情节,更没有当红的“大腕”明星……可以说,几乎所有时下影视作品所看重的商业“卖点”都没有。然而,该剧在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时段先后播出以后,却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上它,并为之感动和震撼!
  这部电视剧真实地再现了陕西省铜川市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带领群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感人事迹,热情地讴歌了郭秀明在艰苦的环境中,勇挑重担,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塑造了一位农村基层共产党员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纯朴形象。正是这样一部纪实性的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广泛赢得专家好评,深受观众欢迎,普遍认为它“题材好,主题好,基调昂扬,人物鲜活,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催人泪下,是坚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象教材”。
  作家、艺术家,特别是影视工作者从《郭秀明》的艺术实践中、社会反响中会得到有益而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主旋律影视作品不是没人看,不是观众不欢迎,而关键是作品艺术质量。
  一些原本生动丰富的英雄模范事迹一到有些作者的手里便成了政治图解和假大空概念化了,造成主旋律影视作品声誉下降和观众的逆反心理。而《郭秀明》所引起的反响有力地说明,主旋律影视作品不是没人看,不是观众不欢迎,而关键是艺术质量。为拍好《郭秀明》,编导者仅剧本就多次征求专家和惠家沟群众意见,几易其稿。电视剧拍成后,更是多次邀请专家审看,征求修改建议。在听取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该剧由最初的24集,先后压缩成20集、18集,最后又大刀阔斧地砍成14集,使得节奏加快,叙事简练,主题突出,更便于观众接受。《郭秀明》的艺术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对弘扬主旋律的精神产品,作家艺术家要强化精品意识,要倾注大量心血和热情,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以高度的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努力体现“三贴近”要求,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启示之二:和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是产生优秀作品、造就文艺新人、解决文艺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据《郭秀明》的编导者介绍,为了深刻地表现出伟大中的平凡,也为了从平凡中提炼和挖掘伟大的深刻,从剧本创作、筹划和拍摄,从编剧导演到每一位演员和工作人员,在完成这部电视剧之前,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走进这片黄土地,深入这片黄土地,感受并领略这片黄土地,了解和掌握反映郭秀明崇高精神的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迹。于是,那些戏剧和书本中无法想象的,可称作波澜的历程和事件,都深深地印入他们的心田,冲击着他们的灵魂。也正由于此,编导和演员“笔蘸泪水写秀明”、“眼含热泪演秀明”。所以,当这部电视剧走进人们视野的时候,第一评价是:真实、自然、感人。
  这里没有颐指气使的所谓“大腕”,没有光焰逼人的明星。该剧中除扮演郭秀明的高强在广大观众中有点知名度外,其他都是陕西省当地演员,但他们深入基层实际,融入群众之中,恰恰如此,他们在剧中都很称职,生活、自然、真实,又富有鲜明个性,能让我们更真切地走进生活,感受真情。
  “我们唯一的美学法典就是生活”。《郭秀明》的成功,再一次地向我们证明:和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是产生优秀作品、造就文艺新人、解决当前文艺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文艺的成就取决于文艺同人民结合的程度。一个时代如此,一个流派如此,一种创作门类如此,作家艺术家个人也是如此。人民群众在创造性劳动中的生活、感情和思想,是文艺发展的最深厚源泉。
  启示之三:收视率是衡量影视作品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当中央电视台决定在一套黄金时段播出《郭秀明》后,有些人认为虽然这是一部政治上站得住的积极向上的好作品,但仍然担心它的收视率。这些年,对一些弘扬主旋律影视作品,观众确实有一种逆反心理。因此,这种担心完全可以理解。但不把它拿到观众中接受检验,怎么能知道收视率高低呢?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的鉴赏力,相信自己的作品,也要相信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
  应该看到,有些主旋律作品,不被群众所接受,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作品自身质量问题,也有价值取向、审美观点不同等问题),也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以观众多少来作为衡量作品的唯一标准。况且有些主旋律作品,开始收视率不高,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舆论造势、观众口碑,重播时,收视率会高起来。据悉,《郭秀明》在央视一台播出后,收视率达6.84%,排在同期播出的节目收视率的前三名。它的成功充分证明,文艺创作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艺术质量问题,艺术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作品的命运。 7wT品论天涯网


第8版(文艺专页)
专栏:

  大海孕育的宽阔胸怀
  ——读长篇小说《潮汕恋人》
  江鸥
  蔡洪声的长篇小说《潮汕恋人》(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为我们开掘了新的题材,塑造了具有独特气质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富有诗韵的生活情景。
  《潮汕恋人》的故事,取材于汉民族中的一个特殊的民系——潮人,这是以往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中鲜有表现的一个群体。潮人是秦汉之后,由中原南迁至粤东滨海地区的汉族与当地土著融合、并且占据主导地位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边无际的大海孕育了潮人宽阔的胸怀,汹涌澎湃的波涛造就了潮人勇于开拓的性格。他们勇于拼搏,善于经营,精明好学,凝聚力强,女孩子们更是秀丽、聪颖、勤劳、贤慧。潮人热爱自己的家乡,但并不固守旧土,许多人外出闯天下,事业有成即回报家乡。据统计,在当今的世界上,潮人共有两千多万,其中一千多万居住在潮汕本土(即现在的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一千多万分布在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各国。《潮汕恋人》的故事,就取自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民系;同时,又通过这个爱情故事,表现了潮人这个特殊民系的生活及其历史变迁,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增添了一页新的画卷。
  《潮汕恋人》对于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其独特之处。作品赋予男主人公张潮声的,除了横溢的才华之外,还有他那因少年时代暗恋高年级女生而留下的心结。他的性格看似单纯却又复杂,看似复杂却又单纯,因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对于女主人公李海月的形象塑造,多少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赋予她一股守护爱情的奇特力量,这个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外美内惠。首先,外表很美。再有,性格柔善,特别勤快。如此潮汕女孩的形象,相信会成为长篇小说人物画廊中独特的“这一个”。
  《潮汕恋人》还是一部具有浓郁诗情的小说。作品以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极富感情色彩地娓娓叙说。青年男女的恋爱心理、潮人的许多风俗习惯(例如跳英歌舞、冲功夫茶等等),在作家的笔下都呈现出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同时,小说中的山水风光描写也很美,读者可以从作家浸透感情的描写中,深深感受到南海之滨潮汕大地山水的灵秀,看到韩愈、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等著名历史人物在这里所留下的珍贵足迹。让我们通过对《潮汕恋人》的体味和阅读,来领略潮汕人那大海孕育的宽阔胸怀! 7wT品论天涯网


第8版(文艺专页)
专栏:

  昂扬起时代的正义
  ——评电视连续剧《忠诚卫士》
  席扬
  长篇电视连续剧《忠诚卫士》,是近年涌现的反腐题材中一部弘扬正义精神的代表作品。
  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对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理念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方面。《忠诚卫士》的剧情展开——与过去大多数此类题材创作一样——也是由一封来自南方省滨海市经委普通干部肖静宜反映该市强力厂财务问题的检举信拉开序幕,并由此把剧情纳入两条平行且缠绕的线索徐徐延伸。一条线索逐步突入省市党政机关内部,另一条线索则辐射到由企业和公司为主体的社会层面。随着两条线索的交合及其人物关系的逐步明晰,渐次呈现出日趋复杂、尖锐的斗争。
  《忠诚卫士》通过披露正义在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威逼利诱面前所遭逢到的严峻考验与挑战,形象地昭示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仅属于理念确立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在长期的、不懈的实践中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正是剧作中正义的一方——南方省委安南书记、省纪委龙书记、明健、老董等人的信念之本与力量之源。他们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的现实使他们深深明白:反腐败不仅仅只是案件的查处,也非仅仅是以案件的真相大白、责任追究到人为归宿,任何案件的查处,都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公利与私利的搏斗、是共产党人精神沉落还是升华的庄严考验。这些都从某种意义上突破了反腐败就是查案子的创作套路,或者反腐败只是为了稳定大局的旧观念,从而把反腐败升华为执政者不断强健自身的有效方式。从剧作中我们看到,省委调查组并未以强力厂问题弄清楚了而结束,明健书记又积极奔走于滨海与香港之间,与人民一道终于赢得了强力厂的新生。同为纪检干部的老董与关严,前者以鲜血铸就了永生,而后者则不得不在愧悔之中接受正义的永久诘难。剧作正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社会和人生的多层次冲突,实现了对反腐败理念内涵的拓展。
  《忠诚卫士》深入地揭示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领导的反腐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与艰难性。在《忠诚卫士》一剧中,其复杂性可以说并不体现在案件里——因为强力厂的问题是简单的。此剧的复杂性体现为查案过程中案情的不断变化、体现为所有社会因素的参与、体现为是非、利害、情理等方面的判断难度,体现为复杂性、尖锐性与艰难性的交织与夹缠。从审美意义上说,《忠诚卫士》从一开始就把案情敞开化,这就能有效地克服仅仅围绕案子来安排剧情的旧套,而是在案情敞开中使它具有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并随着冲突双方矛盾的日趋尖锐而不断呈现新的复杂——新旧交和的混沌性复杂。
  就《忠诚卫士》而言,尖锐性不仅是构成复杂性的一个因素,也是升华主题的有利方式。在剧中,我们既看到段德辉走私集团不惜一切代价为挽回败局硬抗死拼所带来的血腥,也能细腻地体察出卢梦达、陈克清等人其良知与欲望在内心搏斗的尖锐性,还可以看到南方省委内部那平静下面几乎是不可调和的尖锐分歧,更看到了像关严这样的纪检干部为了私欲而出卖原则的惊心动魄。这些因素和人物,都以其不同色彩、以其在不同境遇里所变换的角色,一起营构了本剧复杂而又尖锐的世界。
  《忠诚卫士》有意凸现了主要人物的诚信品质。过去类似剧作,有些作品之所以给人以概念化、做作化之感,源于剧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未能充分重视广大接受者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对人物诚信度的挑剔。此剧作者在剧情展开过程中,没有被案情的复杂性牵着鼻子,或者说作者不仅仅只是以案件的扑朔迷离、复杂多变作为吸引观众的唯一追求,而是有意识地把人物形象饱满性刻画与情节的复杂性交织起来,相互促动。剧作始终以人为重心,以对人的精神深度的展示为归宿。 7w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