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1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民——官——民——新书《郑培民》读后 '...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民——官——民
  ——新书《郑培民》读后
  韶华
  社会上的绝大多数是普通人,即平民,老百姓。只有少数人,由于个人的和社会的种种条件或机遇,会成为大小官员。一位老革命说过:人生有“三关”:“掉头关”、“埋头关”、和“出头关”。这“掉头关”,指的是革命时期在敌人的监狱里或法庭上,要经得起考验;“埋头关”指的是埋头干事业,创造业绩或政绩;“出头关”就和官员有关系了。因为当了官,出人头地了,就有权,有了权,就面临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如果没有民主作风,会造成严重损失;再和“钱”字联系起来,如果数目太大了,又面临“掉头关”了。这时不是在敌人的监狱或法庭,而是人民的了。所以,很多人出事,大多在“出头”这一关口。
  这个道理再清楚不过了:所有的官,原来都是平民。所谓“官”,无非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一个岗位而已。如果你当官了,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现在是官呢?还仍是一个平民呢?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是个平民,那么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官”了,官升一级,“智慧细胞”成倍翻番,好像比昨天聪明了很多,说话一言九鼎……事故就会接踵而至。从长远的历史看,平民是永恒的,没有不下台的官员(不管什么原因),所以,官是一时的。“官员意识”容易养成,而当了官还能保持平民意识,是困难的。
  这些年的文学作品,宫廷、武打、情爱、警匪等,有一些写得很好,但是看得多了,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人们希望看到有鼓舞性的作品。
  陶冶同志的新作《郑培民》(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令人耳目一新。这本书原汁原味地写了郑培民的一生。从他的少年时代写起,接着写到大学生活,再从普通干部升到省委副书记,也写到他的爱情,写到他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他的人生历程是“民——官——民”,在他当了在老百姓看来是“大官”的时候,始终遵循着“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一准则,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老百姓,始终没有丢掉平民意识。他人生的字典,停留在“民”字上,当他还没有返回“民”时,积劳成疾,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今天,这就是最高尚的品德了。
  社会上的职业有千万种,做官也好,经商也好,从医、任教也好,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妻、为人媳也好,要做成功任何事情,协调好任何关系,首先要有正确“为人”的理念,事业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如果当了官(不管大小),就觉得可以无所不为,称霸一时,那么历史是无情的,多少“官”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为官者不可不察!“人”字是头顶青天足踏大地,做一个真正的人,才能站得扎实稳定。
  当官自然要为老百姓做点好事。有些官,当老百姓找他办事时,脸色铁得好像在零下四十摄氏度严寒下冻过的铁块,哼哼哈哈的,让人一见他就觉得身上发冷。河北省有一县委书记,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人们为他立了“功德碑”(在旧社会,县太爷“发动”老百姓给他送“万民伞”),这位县委书记自己下令砸掉了,他有言云:这都是我的本职工作,没有功德可言。这真是明智之举。
  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在《郑培民》正文前题文说:“位高无傲气,权重有清风”,是对郑培民准确的评价。
  所以,这部作品写了为人的准则,各个年龄段的人,各个层次的人,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读的。
  作者把这本作品叫电视报告文学,实质上是一本小说。作品又利用了蒙太奇技术,也可以当作电视看。如果作者运用点“压缩”技术,篇幅是可以短一些的,显得更精练。 WX9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语文教育 应注重认识民族文化
  王昌龙
  基础教育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教育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不同国家的母语教育都在传承、发展着不同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这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使命。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这方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作为语文学习内容的汉字和优秀诗文等都体现着、蕴涵着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感知、理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语文教育观念的突破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同时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观念变革也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自从语文学科独立设科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地构建语文学科自身的体系,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了区别于其他学科,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更多地关注了语文知识和技能方面,语文课上成了工具训练课,学生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淹没在“题海”之中。同时,也曾经走过另外的极端,语文课还一度上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因此,必须打破狭隘的学科教育等固有观念的束缚,重新审视、确立语文教育的价值。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目前,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开始实验、推广,如何帮助广大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认识、把握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具体的改革措施,是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任务。郑国民著《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对于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所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如语文课程目标、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学习方式和语文教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在理清这些具体的改革内容是如何从历次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演变、发展而来的基础上,阐释了改革的根据,提出了实际操作的建议。 WX9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编辑荐书
  《孤独与追寻——我的青年时代》
许靖华著 唐清蓉译 三联书店出版
世界知名地质学家的青年时代,一代华夏子孙的心路历程。(附图片) WX9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评奖
  第十八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评奖会议不久前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辽宁人民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从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十七家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三千二百九十二种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来看,各家出版的图书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反映了时代特色,在优化结构、开拓创新、提高质量、多出精品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优秀图书评选会对十七家出版社推荐的三百零九种图书的参评资格予以了确认。会议经过充分评议、交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本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二百七十种,这些图书基本上反映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十七家出版社2002年出版图书的优秀成果。(王苏凤) WX9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逼读”点名著有益
  潘凯雄
  今年,教育部新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连同两年前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有的“语文教学大纲”,因而这两个标准亦有“新课标”一说。也正是依据这两个“标准”,一些出版社纷纷推出了自己组织编辑的整套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内容多是由教育部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所构成。
  按理说,只要这些图书的质量上乘,无疑是一件有利于学生、家长乃至教师的大好事。没想到就是因为丛书上的“必读”二字,有人批评说:将教育部门的推荐书目改为“必读”,是单纯商业行为,“必读”意味着强制,意味着“逼读”,这不利于孩子们个性的自由发展等等。
  这些理由乍一听都很堂皇,很替孩子们着想。只是经不住推敲,琢磨下来,反倒觉得是在故弄玄虚,混淆了事实的基本是非。
  毋庸讳言,出版社在自己的丛书上加上“必读”二字,确有自己的商业考虑。在商言商,只要是合法经营,没什么可挑剔的,况且出版社也只是从自己的认识出发,认为这些文学名著孩子们应该一读,其书目也确是“新课标”中所指定。你可以买,也可以不买;可以买这本,也可以买那本,这个自由出版社想干涉也干涉不了。
  至于“必读”是否意味着“强制”,意味着“逼读”?从语义上说两者显然有区别。即便是“强制”、是“逼读”,那也要看被“强制”“逼读”的是一些什么内容。笼而统之地认定“必读”不对,“必读”限制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粗暴态度。
  众所周知,在当下这样一个生存日趋数字化的时代里,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除去传统的纸质媒介外,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因其具象而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而中小学阶段又正是孩子身心成长与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方面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强,另一方面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又较弱。因此,针对时代和孩子们的上述特点,在孩子们还未养成自觉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带有某种强制性地“逼”孩子们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实际上更是一种引导,使孩子们通过阅读的实践,充分感受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那无穷的魅力,从而实现由“逼”到自觉的转变。如果硬要说“逼”的话,那在我看来,这样一种“逼”不仅没什么不好,而且还是十分必要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样一种“逼”,任孩子们在阅读与电视、网络间自由选择,那又会是一种什么结果?难道任其沉溺于电视或网络游戏才是个性的自由发展?那些夸夸其谈者何不拿自己的孩子做一下试验?
  可见,抽象地将名著“必读”说成“逼读”,进而将“逼读”妖魔化的声讨看似在关心孩子,实则不然。现在的问题是,与其在那里煞有介事地抽象讨论“必读”好不好,不如更实在地讨论一下究竟哪些名著更应该成为孩子们的“必读”,因为名著毕竟太多了。遗憾的是,现在终是夸夸其谈者多而实实在在者少啊!而如果让夸夸其谈者充当舆论的主角那就更加令人遗憾了。 WX9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鲁迅争论再起风云
  ——《鲁迅的五大未解之谜》简介
  李冰
  今年以来,关于鲁迅的图书又是一片惹眼风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鲁迅的最后十年》(林贤治撰),上海文汇出版社的《假如鲁迅还活着》,陈漱渝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谁是鲁迅的敌人》等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最近,东方出版社推出的《鲁迅的五大未解之谜》(葛涛编)则是继其20世纪末出版的《世纪末的鲁迅论争》之后,21世纪之初的鲁迅问题论争的集大成者。这本书汇集了自新世纪以来学者们有关鲁迅问题相互争论的方方面面,综合起来有五大问题:一、鲁迅与许广平定情之谜;二、鲁迅死因之谜;三、鲁迅丧葬费用之谜;四、“假如鲁迅活着会如何”之谜?五、鲁迅与周作人失和之谜。从本书的格局来看,关于“鲁迅与许广平定情”之谜,“鲁迅死因”之谜和“假如鲁迅活着会如何”之谜是争论最为激烈甚至充满火药味的部分。每一位论者都称自己是站在保卫鲁迅的立场,还一个真实的鲁迅的初衷而参加这场争论的,但彼此的结论却相差悬殊,甚至是极端对立的。而有一些问题的争论则往往就不仅仅是鲁迅的问题了。比如关于鲁迅活着会如何这个敏感的问题,就触及了对毛泽东的评价。虽然这个原本是“孤证”的问题由于黄宗英女士的佐证而尘埃落定,但它所反映的学者们的思考却又成为另一值得思考的方向。其实,这场新世纪争论,主要是由鲁迅先生的公子周海婴先生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提出的疑问而引起的,所以本书的五个部分,都首先列出了周海婴先生的疑问,对这些疑问,见仁见智,各方无法互相说服。因而,目前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争论集便给人一个开放的姿态。相信随着探讨的深入,总会还一个真实的鲁迅。 WX9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爱是需要理性的
  ——推荐《幸福家教》
  李晓虹
  一个母亲,手牵着自己的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带他走过快乐的幼年,又送他走进小学,读完中学、大学,最终成为一位成功者。这是广东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肖凤所著的《幸福家教》中讲述的一个母亲培养儿子的过程。
  普天下的母亲,都有对于孩子未来的美好预设。望子成龙,成为当前许多家长最大最长甚至永远不醒的梦。《幸福家教》中的儿子的路正是他们梦中的图景。
  但我更在意的,并不是这个令人羡慕的结果,而是书中展示的教育过程,它是一个感人的爱的历程。更是一个有着清醒的教育理念的母亲历尽辛苦,不懈地培养孩子的过程,它再一次证明:爱,不仅需要付出,更需要理性。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母亲经过反复思考而确立的那些教育理念:放纵他的游戏欲望;父母的生活方式必须健康;树立父亲的高大形象;简朴生活利于孩子成长;培养他独立奋斗的精神……母爱是多样的,每一个母亲都有自己爱的方式、爱的过程。很难说,哪一种形式的爱更加合理,更加值得推崇。但是,有理念,有思考,不随波逐流,不为时尚所动的爱却是值得钦佩的。
  书中有段话使我的心为之一动:“他幼小,但他也有独立的人格”。所以,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珍视他,重视他的快乐,愿意为了他的快乐而努力。这,大概才能称之为‘爱’吧?”而真正能够清醒认识这种爱的母亲到底有多少呢?
  肖凤主张:“上学之前,让孩子玩够”、“放纵他的游戏欲望”,她认为:“智力开发过早,效果适得其反。”不要小看一个“玩”字,快乐的童年一定是无拘无束,放纵天性,自由自在的,而对于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尽兴地、痛痛快快地玩儿。让孩子玩,是对孩子这个幼小生命的尊重,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是珍视本应属于他们的生活。从《幸福家教》可见,童年玩够了的孩子,果然有后劲。
  母爱是一个难题。给孩子物质上的充分满足和精神上的百般呵护,在当今普通家庭里并不难做到,甚至开发孩子的智力,使之有诸如钢琴九级、美术比赛中获奖的佳绩,也不是最难的。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个希望以全部的爱使孩子成才的母亲,是否能像肖凤这样,爱得明明白白,爱得清醒,爱得有主见、有理性。 WX9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美学流派的逻辑呈现
  ——读《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史》
  余开亮
  20世纪已经过去了几个年头,站在新世纪回望上一个一百年的美学发展史,我们能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整个20世纪的美学流变。张法的《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站在新的理论高度对20世纪西方美学所做的一项理论总结工作。与以往的美学史著作不同的是,该书不是按照美学人物、论著和美学范畴来写作的,而是以1900—2000年跨度的美学流派为核心来揭示20世纪西方美学的整体逻辑。作者以比较深厚的学术功底、开放性的理论视域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把握方式、发展逻辑、美学精神和后现代美学总貌等方面都做了一个全面而逻辑化的呈现。
  作者把20世纪纷繁复杂的西方美学史料概括为八大美学巨流,并认为把握了这八大巨流也就基本把握了20世纪的西方美学史。这八大巨流包括:心理学美学、分析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形式/结构美学、现象学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新神学美学和后殖民主义美学。每一个巨流下面又有不同理论流派,如心理学美学就包括了实验心理学美学、思辨心理美学、精神分析美学、格式塔美学等。八大巨流的划分,化繁为简,既显示了作者的概括能力,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把握20世纪西方美学的方式。
  在划分八大美学巨流后,本书作者并不是像以往一些美学史著作进行的是简单的流派观点罗列,而是对这些流派进行了一种时间段的区分。在人文社科领域引入时间段划分,显示了作者独到的研究方法。这种科研方法的最大价值就是能极为准确地展现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特征。作者认为1900—1950年,是西方美学在旧的美学体系破裂后寻找新的理论支点的时代。其间,1900—1915年是审美心理的时代,1915—1950年是艺术形式的时代。1950—1960年是20世纪美学重建体系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情感与形式》、《审美经验现象学》和《批评的解剖》三本体系性著作。1960—2000年是后现代美学阶段,其中包括1960—1970年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期。三个时间段的划分,较好地表明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发展逻辑。
  在流派美学的演变中,作者还总结出了现代美学为美学理论贡献出的“形式”、“表现”、“隐喻”和“荒诞”四个美学重要范畴。这四个美学范畴的多重关联体现的是一种现代美学精神:形式是现代人的依托,表现是现代审美心灵的直接表达,隐喻是现代人的故事,荒诞是现代人的世界观。
  这本论著的优点之一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美学特别是后现代美学做了全面而详尽的论述。作者把后现代美学划分为后结构主义、后现代派、法兰克福美学、解释学、后期分析美学、后殖民理论、新神学美学七大流派,并以一种全球化的眼光对后现代美学的总体风貌进行了梳理,显示了作者谋求东西方文化互动的问题意识。
  应该说,这是一本有理论特色的论著。摊开它,就像摊开了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幅画卷;阅读它,就会感觉“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 WX9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海疆英魂》为邓世昌立传
  第一次为民族英雄邓世昌立传、并对甲午海战中多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海疆英魂》一书,近日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作者陈明福曾任海军政治学院教授,他曾致力二十余年写出了《中华名舰系列》,本书是他新的创作成果。《海疆英魂》资料丰富、内容详实,主题积极向上,是一本宣扬爱国主义的好书。在今天的形势下,不仅对于渴望民族振兴的人们有教育和参考意义,而且对于海军官兵来说,更是一部鉴往知来、奋发图强、强化精神动力的优秀读物。(倪玉) WX9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建构独特的艺术空间
  ——评刘先平大自然探险系列
  谭旭东
  刘先平创作的大自然探险文学在当代儿童文学界已成为独树一帜的品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刘先平多次跟随野生动物科学考察队到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十余部大自然探险文学作品,以崭新的题材、崭新的主题、崭新的语言开拓了一个独特的艺术领域。最近,湖北少儿社出版的“东方之子刘先平大自然探险系列”继承了已出版的大自然探险文学作品的优点,同时在艺术上又有新的突破。
  丛书表现了作家严肃的写作立场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圆梦大树杜鹃王》、《解读树王长寿的密码》还是《黑麂的呼唤》、《天鹅的故乡》,等等,都用散文的笔调,纪实性地展现了隐藏在我国西部地区森林、高原或草甸深处的野生生物世界,寻找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共存;表现了大自然的风光美(包括植物美)和动物美——而这两者恰是构成人类审美世界的主要元素。其实,大自然的美才是人类最核心的最本质的美,假如地球上没有了蓝天、碧水、青草和鸟儿的歌声、鱼儿的嬉游、走兽的奔跑,假如人类生活在光秃秃的水泥环境里,人类的生存就没有意义。人类失去了最为亲近、最与自己本质相通的动植物世界,生活还有乐趣吗?因此,这套丛书中刘先平的“寻找”,就是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就是寻找人作为文化的人应该得到的一个朴素宁静的安居之所。这种“寻找”,除了是一种艺术的探索外,还是一种对强者意识的诉求,而这种诉求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当下儿童,特别是都市儿童缺少的不是舒适的环境,父母的温爱,而是探险精神和进取意识。当儿童打开“东方之子刘先平大自然探险系列”,“走进神奇的红树林”,寻找“迷失的大象”,“潜入叶猴王国”时,他们一定会在优美的、激情的文字里,领悟到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对神秘的大自然的人文关怀,一定会感受到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以及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与豪情。
  读这套书,读者感受到了作家对大自然文学文体的自信,他似乎有意地以探险的姿态,对传统的儿童文学进行艺术改造,突破过去儿童文学以“童心”、“童趣”、“儿童生活”作为创作基点的模式,而是将读者的视线引入到更为广阔的自然空间,让他们在感受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同时,实现对人类根性的寻找和对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可能的考问。这一艺术探索,无疑实现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沟通,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建构起了一个公共的审美空间。以《圆梦大树杜鹃王》
  为例,这本书聚焦的是云南横断山脉高黎贡山的杜鹃花,特别是“大树杜鹃王”这一稀世珍奇植物,写的是献身于杜鹃花卉研究的植物学家冯国楣等人的事迹,展现的是西南地区的神秘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世界,也披露了一些相关的历史事实,揭露了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破坏和窃取我国珍贵的野生物种资源的人的丑行……可以说,既给广大少年儿童、也给成人读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视觉与心灵的空间。众所周知,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心理时空是逐渐扩展的,他们需要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与开拓,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活动与发展空间,积累更多的感性与理性经验。因此,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给当代少年儿童提供了一般作品所难以提供的艺术滋养。
  “东方之子刘先平大自然探险系列”不愧是一套优秀的图书,它建构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蕴藏其中的作家对动植物的关爱与悲悯,对人类原初栖息之地的眷顾和怀恋,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少儿读者的心,也引起每一个有良知的成年公民的沉思。 WX9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

  说不尽的话题
  ——读《花雨纷披老字号》
  王磊
  老字号,是一个常常被提起,又容易被忽略的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花雨纷披老字号》又说起这个话题。作者徐城北经过数十年搜集、积累、整理,出版了这部图文并茂的新作。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为:源头说起、前门一瞥、南城风景、南风北渐、遗韵绵长。尽数国内著名老字号的源头、发展、变化及特色,并对每一家老字号都做了一个精当的概括。如:杭州楼外楼·楼外悠悠;全聚德·小铜牌与接受美学;东来顺·创造火锅等。此外还有文化散论二十则,遗闻轶事、名人掌故,作者信手拈来,娓娓道出。
  徐城北在书中感叹道:目前老字号的生存环境很杂乱,甚至比当年它生成期还要艰难。它面临着诸多恼人的困境,有些来自外界,有些则来于其自身。许多老字号在经营上没毛病,但就是无法适应今天的社会,总是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被动局面。
  今年适逢北京正在举办各种纪念建都八百五十周年的活动,正如此项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历史学家戴逸先生所说:“这个活动就是发起一次文化上的寻根之旅。”老字号作为文化的一个支脉,非常值得回溯与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字号的话题是说写不尽的。 WX9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者天地)
专栏:读书天地

  书的幽默·加油站 山里人 WX9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