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中小组学习实录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中共江苏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录
本报记者 马宏伟
学习时间:2003年9月12日
学习地点:省委常委会议室参加人员: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
李源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今天,我们举行第七次省委中心组学习会,主题是“深刻领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同时结合学习胡锦涛同志9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紧密联系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率先”的目标,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以认识上的新飞跃,开辟实践的新境界,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全省各级干部创优争先和人民群众创业致富两个积极性。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认识,构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强大思想基础
李源潮:思想统一是凝心聚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础,学深悟透、学懂弄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思想统一的前提。我们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努力实现“两个率先”,就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江苏人民为“两个率先”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揽“两个率先”大局的根本行动指南、推动“两个率先”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把“三个代表”作为检验“两个率先”成效的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其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上达到新高度;在深刻认识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必要性上达到新高度;在深刻领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上达到新高度;在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上达到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放思想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来统一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汇聚一切积极力量,让一切有益于富民强省的新鲜思想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有志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成员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发展要素充分活跃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而奋斗。
梁保华(省委副书记、省长):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就是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的思想与行动。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各种社会进步力量团结一致、创新创业的共同思想基础。一方面,要更加全面地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要更加准确地把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江苏的实际,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王寿亭(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并指导着实践的发展。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就能使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要在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自觉地加以贯彻、运用,这是一个学习、提高,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
任彦申(省委副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理性存在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为公、兴国富民的科学理论,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理论。这些年来,全国包括江苏经历的大变革、大发展、大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也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理性的认识。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它转化为认识社会、观察事物的思想武器,作为判断是非、决定取舍的价值尺度;二是把它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把一切建设力量、积极因素凝聚和调动起来;三是把它转化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体现在方针政策中,贯穿在体制机制中,落实在工作实践中。
蒋定之(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现实说服力,就在于它紧紧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在一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这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二是检验学习成效的标准是进一步的运用和实践。
王国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要切实解决真学真信的问题。科学信仰来自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来自学习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只有学深学透、弄懂弄通,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才能达到真信、深信。要带着感情去学,带着责任去学,带着思考去学,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良好精神状态与强大精神动力。
紧抓第一要务,明确发展目标,凝聚起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
李源潮: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把握住了发展,就从根本上把握住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就把握住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根本。发展必须有宏伟的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江苏,就是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央对江苏提出的目标定位和殷切期望,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江苏实际最重要的结合点。
梁保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形成了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来。从江苏来说,就是统一到“两个率先”的目标上来,用创新的理论推动新的实践,以认识的新飞跃开辟实践的新境界,以发展的新局面检验学习的新成效。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先进文化的大繁荣、人民生活的大提高。
王寿亭:“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与江苏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在江苏大地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沿江开发战略决策的提出,则把“两个率先”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有这样一个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符合江苏实际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就能够把7000多万江苏干部群众的心凝聚起来、力量汇集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
蒋定之:目标明确,思路清楚,才能把最广泛的力量凝聚起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就要探索一条符合“三个代表”要求和江苏实际的新的发展思路。一是从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中要思路。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走势,以此审视我们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机遇,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加深刻和开阔。二是从市场取向的改革中要思路。从改革中找出路,我们的路子会更宽,办法会更多,发展的动力也会更持久。三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要思路。鼓励群众的创造,尊重基层的实践,总结群众的经验,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四是从对自身的认识和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中要思路。江苏有优势,也有劣势,把优势和劣势研究透彻了,比较到位了,就能找到发展的突破口,走出一条创造性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
任彦申:江苏过去的持续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国民素质的现代化,所谓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等就都“化”不动。振兴教育是兴省的必由之路,是富民的根本之道。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科教兴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人才资源作为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加以拓展。
积极推进体制创新,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李源潮:江苏要有新的发展,现在最迫切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最需要的是大批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怎样充分调动干部创优争先和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是解放思想始终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比如,围绕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近年来全省虽然进行了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但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江苏行政审批事项仍然显得过多。这说明我们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创新。
梁保华:我深有同感。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实质就是体制创新,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创新的力度。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当前改革要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创新体制,归根结底是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不断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富民,最根本的是靠发展,同时要注重机制创新。要加快建立四个机制:支持人民群众自主创业的发展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机制,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蒋定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决好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问题十分重要。实践证明,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的差距就是发展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总是向体制灵活、环境优越的地方集聚和流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十分重要的就是要致力于构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体制和机制,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制定符合经济规律和发展要求的政策。在吸引投资、促进发展的政策上,能放的一定要放,能放到什么程度就放到什么程度,能放多快就放多快。
任彦申:必须营造一种鼓励人们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要把广大基层干部争优创先的积极性发挥好、保护好,把广大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发挥好、保护好,让人们放心大胆地去劳动、去创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开创美好的生活。只要把基层放活了,把群众的双手放开了,一定会造成一种你追我赶、人才辈出、财富涌流的崭新局面。
王国生:宣传舆论部门应积极营造促进创业的思想舆论氛围。一是大力宣传正确的财富价值观。二是大力倡导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创业观,鼓励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强创业,鼓励和促进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业潜能充分释放、民间积累的资金充分激活。三是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创业的典型,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
王寿亭:进一步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江苏”,创建“最安全地区”,解决好社会环境问题,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保障。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都很强,对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要实行分级负责、认真解决,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务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
坚持亲民、爱民、富民、利民,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本质要求
李源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做不到这一条,就没有真正学懂、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不是合格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依靠人民群众加快发展,自觉地为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在推进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富民作为优先目标,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核心环节,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把社会保障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把安排好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竭尽全力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坚持富民为本,使人民群众从加快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一条重要原则。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切实调动全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梁保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标准,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一是坚持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能否树立群众观点,能否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政治立场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座右铭。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从最为紧迫的工作入手,从制约改革和发展的突出矛盾抓起,从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切入,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二是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倾听民意,反映民愿,集中民智,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拓宽民主渠道,完善监督机制,从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强化监督,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监督之下。三是坚持群众标准。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要全力以赴地做好,凡是无益于人民群众的事情坚决不做,凡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严肃查处。坚持把广大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决策和工作的重要依据。衡量政绩,要看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谋了多少利益。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宗旨意识、民本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更好地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王国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要解决真抓会干的问题,而这又要首先解决为什么人干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际上也是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引向深入最本质的要求。要突出解决好公与私、民与己的问题———要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而不是谋一己私利;要为人民群众干,而不是干给上级领导看。我们想任何问题、做任何事情,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同时,适应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立足于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调整的实际,正确反映和充分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把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利益协调好。(附图片)
图为会场。 肖勇摄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张启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以民为本,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为中心,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管理体系,以形成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
转变职能 提高效率 突破难点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着力建设立足发展、营造环境、创新进取、勤政为民、廉洁高效、公正透明、依法诚信、积极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型政府。为此,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完善和强化长效机制,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和团结鼓劲的舆论环境,使政府成为营造环境的主体,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人民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提高办事效率,难点和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否成功,是衡量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成效的关键。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办事效率,首先必须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求突破。应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原则、职权法定原则、简政放权原则,把应由企业决策的事情交给企业,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对那些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应界定审批内容,简化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强化监督约束。
创新思维 创新机制 创新工作
转变管理理念,创新政务模式。在政府的管理理念上,应由以往依靠权力管制向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服务型管理转变,由“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政府”转变,切实履行加强公共管理、完善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务员要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服务理念,树立“服务就是公务员的天职”、“管理就是服务”等理念,在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同时,积极为企业、社会和群众服务。要从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入手,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把权力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要建立重大决策调研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等,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群众的参与度。
坚持勤政廉洁,提高行政效能。“勤政廉洁、务实高效”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准则。河南省安阳市从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能出发,在政府机关实行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告制、服务承诺制、同岗替代制、绩效考评制、失职追究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制度管人管事;运用市场的力量改造行政权力,预防暗箱操作行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开设市长热线、效能监督热线等,畅通政府与群众的联系渠道。
注重载体设计,营造服务氛围。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培养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机关文化。安阳市在行政机关开展了“建设学习型机关,锻造高素质队伍”活动,培养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本领;在全社会开展了“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在职能部门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服务型政府建设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建立评估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在目标管理中,应把握6个重点: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完成程度;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优化程度;群众参与社会各项事业管理的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程度;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这些标准反映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要求,也体现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目标。
强化督查评议,确保整体效果。督查工作措施要硬,尺度要严,标准要高。通过制定监督办法,强化监督检查,对该办不办、不该办乱办、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要重点督查督办。对推诿扯皮或者有意拖延的,办事敷衍塞责、不负责任的,不按规定程序公开办事或者办事不公的,对群众提出的正当要求和意见置之不理的,无正当理由擅自脱岗、离岗的,对部门利益至上、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不积极的,对行为不文明、影响政府形象的,都要给予严肃追究,限期整改,以促进工作的落实。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安阳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群众抒群言
“有为”是干部的天职,一个干部只有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体现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具备了可供组织和社会选拔任用的资格,才有可能走上一定的领导岗位——“有位”。“有位”为“有为”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有位”之后更应“有为”。党员干部应该把“位”看成是尽职为民的神圣岗位,而不应该看成是提高身价、谋取私利的资本。我们要努力形成“以为定位,为位相当”的机制,积极倡导“但求有为,不求有位”的风气,坚决革除“有位无为,无为占位”的弊端,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
刘雪峰(河南)
领导干部搞建设、谋发展,不能只顾一时一地。如果只顾一时,看不到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只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政绩,其结果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甚至破坏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果只顾一地,看不到大局,看不到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只想让自己这个地方尽快富裕起来,甚至为此不惜损害大局,其结果必然连局部利益也无法实现。 康继祥(河北)
做人讲原则,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讲政治、讲党性、讲政策;从小的方面说,就是讲纪律、讲规矩、讲信用。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在事业上有成,在朋友中有信,就必须讲原则,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做人做事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基本准则。要做到讲原则,就必须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按照法律、制度和政策办事,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刘选启(河南)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民族,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取得发展和进步,良好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精神不倒,纵使外部条件困难,也能够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创造出奇迹。相反,如果精神萎靡,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再好的外部条件也难以成就事业,再好的发展机遇也会白白丧失。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李亚军(河南)
团结就是力量。在团结起来的力量面前,困难总是渺小的。团结要求每个人都能识大体、顾大局,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多献良策、少进谗言,多在当面说、少在背后议,多在会上协调、少在会后争执,多换位思考、少本位至上,多调查了解、少无端猜疑,多理解、少指责,多揽过、少争功。这样,就能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 滕南斌(湖南)
选贤任能,历来不易。要把有真才实学、能干事创业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应该坚持“三少看三多看”:一是少看文凭多看水平。文凭是一种学历标志,但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选人用人不能唯文凭是举,无文凭不用。二是少看年龄多看素质。青年是事业的希望,应该而且必须大胆地使用年轻干部。但这并不意味着选人用人时唯年龄论,采取一刀切的作法,一概排斥那些素质高但年龄稍大者。三是少看短处多看长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知人善任就是要用人的长处,实现人的素质能力与岗位要求的最佳结合。
马善记(湖北)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但也有一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穷不思变,反而把穷当挡箭牌。一谈到发展,就以地方穷、基础差、困难多等为理由,掩饰自己的不思进取,总想靠外界“输血”而不想自己“造血”,把穷当筹码,向上级要钱要物要照顾。这样的领导干部只能让上级灰心、群众伤心。其实,只要正视贫穷,发动群众,抓住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没有治不了的“穷山恶水”。
蔡步宏 许如超(江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