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9月30日人民日报第1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3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提高民营企业素质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提高民营企业素质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陈锦华
  11年前,也就是1992年8月,我当时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曾经专门到浙江温州、义乌和绍兴等地考察民营企业。我当时看过的一些企业,都是生产技术落后,基本上是家庭作坊式的落后生产方式,经营困难,有的已难以为继。但是,这些企业都有一股不甘贫困、拼搏向上的劲头,精神状态比较好。现在,时间过去了11年,这些创业人经过“十年生聚”,情况已完全改观。这次我又先后看了温州、宁波、绍兴和杭州等地的民营企业,找了一些民营企业家进行座谈,听了不同行业企业家的发言,深切地感到浙江的民营企业发展了、壮大了。一些著名的企业,正在把它们的活力变成日益壮大的经济实力,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良好的声誉。
  我概括这些企业的主流趋势是:第一,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对国内外市场变化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完全自主地进行经营活动,包括融资、投入、生产和销售等等。很多企业家生意观极强,个人勤奋刻苦,一心扑在事业上,对市场经济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第二,重视品牌,精心打造品牌。从模仿到创新,已经跨过了重要的一步。我这次看到和听到的十几家企业,都设立了自己的产品研究、设计、开发中心,同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创立品牌、保证质量和销售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第三,企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显著提高,舍得投入、花大钱,有些企业的设备都是当代世界一流的。更可贵的是,他们能清醒地看到自己同国际先进同行的差距,心中有数,目标明确,并制订了追赶的规划和措施。第四,注意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配置,通过改制、重组、兼并,把企业做大。企业规模大了,竞争能力也相应地增强,开始显示出规模效益。第五,“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势头很好,善于运用民营企业的良好机制,灵活多样地与国际经济接轨。他们不畏强手,敢于竞争。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浙江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生机勃勃,城乡一派兴旺景象。一些重要的经济社会指标,已经后来居上,跃居全国前列。这一切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崛起、壮大和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浙江的民营企业应当继续坚持我前面讲的五个主流趋势,更加重视提高企业素质,不断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全国其他地方的民营企业,也应当像浙江的企业一样,重视提高企业素质,把企业不断做强。
  一、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89年,中国私营企业90581户,从业人员164万人,注册资金84亿元。2002年,私营企业数增加到243万户,从业人员3409万人,注册资金24700亿元,分别增长近26倍、20倍和293倍。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从1989年的0.57%增长到2002年的22.76%。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当前,民营企业正处在我国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就是说,民营企业在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要同公有制企业一起,并肩前进,共同发展,为国家的强盛、地区经济的振兴、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对民营企业来说,国家的兴旺发达,经营环境宽松,对内对外的市场开发,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商机。把企业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兴旺的大环境中求自身的发展,在自身的发展中为民族的振兴多作贡献。这是历史赋予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光荣任务。
  二、重视知识 重视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创业初期一般都是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也是企业发展一般都要经历的过程。问题是怎样把这个进程缩短,怎样在积蓄了一定的力量以后,尽快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从管理学的角度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企业要有自己的看家本事。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多种因素,而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是人的因素,是企业决策层的领导素质。经济学曾经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与土地、资本的耗费是同步进行的。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和许多国家的国民财富增长的速度都远远大于这些要素耗费的速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由此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学说。他说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价值总和。他强调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在很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这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希望所在。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更应这样。浙江的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必须更加重视知识,重视培养有知识的人才。
  三、集中力量搞好主业 不搞盲目扩张
  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会经常出现种种的机遇,引诱企业的决策者改变决心和调整决策。怎样才能做到适应市场变化,抓住发展机遇,而又不至于造成决策的失误?这是一门大学问。应当坚持搞好主业,不搞盲目扩张。
  杭州万向集团发展壮大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35年来,他们一直坚持汽车零部件主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精益求精。去年的销售总额已达到118亿元,其中主业生产占到2/3,另外的1/3也主要是为主业服务的金融业等。与国内经验可以相印证的,是美国一本著名的经济学专著《从优秀到卓越》所介绍的成功案例,作者叫科林斯。他与美国9个研究机构合作,用了5年的时间,对1965—1980年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美国500强企业进行了全面排队、分析,并从中挑出了1400家企业再作分析、筛选,最后结论是只有11家企业成功地做到了从优秀到卓越。科林斯说,这11家企业的决策者几乎“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具有十分相似的特点。那就是战略目标明确,精心经营主业,不盲目扩张,谦虚谨慎,不追求上媒体制造形象。一切有作为的企业家,都应当不为市场的一时现象所迷惑,不把资金、人力随意投向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更不要参与投机活动,坚定正确的经营理念,一心一意搞好自己的主业,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四、诚信经营 信誉第一
  从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分析,企业的失信和欺诈言行,严重败坏了商业风气,危害社会,损害了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也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使得市场机制不能合理运作。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就越发感到诚信的重要,越发体会到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民营企业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诚信是企业的安身立业之本,决不能贪图一时之利,做损害社会的事,损害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
  去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发表了一份企业诚信公约,号召企业共同遵守,以此响应政府整顿市场秩序的号召,共建诚信社会。这个公约是对所有企业的。希望民营企业也能积极参与,特别是在行业内有影响的企业能够带头实行。我听了温州打火机行业的东方公司和大虎公司的负责人介绍,欧盟对他们的两次应诉核查,收集所有数据、凭证,几乎都是考核企业的诚信,容不得任何作假。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走向世界,诚信就是企业的护照,产品的护照。有了这本护照,我们可以通行天下;没有这本护照,我们将寸步难行。
  五、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环境是未来企业竞争的重要制约因素。绿色产品、环保产业、花园工厂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形象的重要标志。
  我希望所有民营企业:第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作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经营方针,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特别是管理层的认识。第二,要安排必要的资金投入,采用先进技术措施,加强科学管理,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直至零污染。第三,发生了污染要及时治理,不隐瞒,不转移,自觉接受环保部门和社会监督,限期改正。以此履行对社会的承诺,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提高民营企业素质,增强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当然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特别是靠企业决策层的正确的经营理念和实际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关心、引导,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mRm品论天涯网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亿和17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增减情况是: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减少蓄水量169亿立方米,其中青海、山东、吉林、河南分别减少42亿、21亿、18亿和17亿立方米;增加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210亿立方米,其中江苏、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分别增加40亿、37亿、36亿、33亿、24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对北方平原67万平方公里地下水开采区统计结果(不含青海和新疆):2002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113亿立方米。其中,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14.1%,储存量增加32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46.6%,储存量减少139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正负0.5米以内)面积占39.3%,储存量减少6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中,有4个省浅层地下水储存量较年初增加,共增加12亿立方米,其中安徽增加9亿立方米;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浅层地下水储存量较年初均减少,共减少125亿立方米,其中河北和山东分别减少47亿和43亿立方米。
  根据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地下水动态资料进行分析,在1994—2002年期间,北方平原地下水开采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只有1994和1998年增加,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2002年与1994年相比,17个省级行政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均有所减少,累计共减少约600亿立方米,其中河北减少160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19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59个,漏斗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与年初相比,漏斗要素变化情况如下:在30个浅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0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18个;在29个深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6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17个。
  三、供用水量
2002年全国总供水量5497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9.5%。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5%,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东和辽宁6个省(直辖市),其中河北省高达81%。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216亿立方米。主要的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46.4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9.0亿和20.3亿立方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2.7亿立方米,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497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全部建制市、建制镇以及具有集中供水设施的非建制镇的居民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占5.8%,农村生活用水(包括农村居民和牲畜用水)占5.4%,工业用水占20.8%,农田灌溉用水占61.4%,林牧渔用水占6.6%。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减少70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新疆、江苏、广东3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用水量介于200亿—4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43.6%;其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量的30.9%。生活用水占其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重庆3个直辖市,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湖北、江苏4个省(直辖市),农业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80%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海南5个省(自治区)。
  2002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28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537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9升,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94升,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241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65立方米。
  2002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298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4%。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差别较大,全国平均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4%,农村生活耗水率为88%,工业耗水率为24%,农业耗水率为64%。
  2002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31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1.5%,生活污水占38.5%。
  四、江河湖库水质
  根据2002年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主要结果如下:
  河流水质在12.3万公里评价河长中,Ⅰ类水河长占5.6%,Ⅱ类水河长占33.1%,Ⅲ类水河长占26.0%,Ⅳ类水河长占12.2%,Ⅴ类水河长占5.6%,劣Ⅴ类水河长占17.5%。全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64.7%。各流域片的水质状况是:西南诸河片、内陆河片、东南诸河片、长江片和珠江片水质良好或尚可,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分别占92.6%、90.3%、76.9%、76.8%、75.1%;松辽河片、海河片、黄河片、淮河片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分别占43.1%、40.6%、38.6%、30.8%。与上年相比,长江片、珠江片、松辽河片和淮河片水质有所好转,黄河片水质略有下降,其他流域片水质变化不大。
  湖泊水质在评价的24个湖泊中,6个湖泊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6个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污染,12个湖泊水污染严重。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是:太湖16.5%的面积为Ⅱ、Ⅲ类水,75.3%的湖面为Ⅳ类水,8.2%的湖面为Ⅴ类水;中营养水平的水域占太湖总面积的16.5%,富营养水平的占83.5%。云南滇池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处于富营养状态。巢湖东半湖水质为Ⅳ类,西半湖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东半湖处于中营养状态,西半湖处于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在评价的196座水库中,有146座水库水质良好,达到Ⅰ、Ⅱ、Ⅲ类水质标准。在未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Ⅴ类水质水库有8座。对161座水库进行了营养化程度评价,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水库105座,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56座。
  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本报有删节) mRm品论天涯网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文明
  广西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省区,虽然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水多、水少”的问题十分突出。1998年以前,广西沿江各主要城市的设防标准很低或根本不设防,素有西江经济走廊之称的南宁、柳州、桂林、贵港、梧州等城市一直被洪水困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洪灾造成的损失一次比一次大,1988至1998短短十年间,广西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00多亿元;而广西的干旱灾害也十分频繁,季节性干旱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特别是桂西、桂中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薄弱的水利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频繁的水旱灾害严重制约了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998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广西水利系统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机遇,全面推进以防洪、治旱为中心的水利建设,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近5年来,全区共投入资金近180亿元,新建和加固河海堤防500多公里,柳州、梧州等重点防洪城市彻底告别了对洪水不设防的历史;完成了159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效解除了工程的安全隐患;新增旱地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有效改善了干旱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大力开展农业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初步扭转了农业灌溉面积逐年下降的被动局面。
  然而,随着广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仍然不能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水”多的问题仍然制约着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广西主要江河上目前尚未建成一座防洪控制性工程,中心城市的堤防工程仍处于建设和完善时期。二是“水”少的问题仍制约着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桂西、桂中旱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灌溉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水”脏的问题日趋严重,全区29条主要河流的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沿江城市出现了水质型缺水。四是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的问题依然严峻,全区有2.9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尚未有效治理,部分河流出现了淤积断流现象。五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格局亟待健全和完善;新的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建立,水利工程管理的落后面貌亟待转变。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需要水利系统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加快广西水利事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围绕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核心目标,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强化节约、有效保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用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今后5年,广西将大力发展农村供水,使村镇自来水普及率由目前的不到20%提高到40%,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条件;大力发展小水电,使农村人均用电量达到500千瓦时,以电代燃料户由2000年的16.7%提高到58.1%;全面完成水利系统负责实施的42个县的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改造及农电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加快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抓好老口、大藤峡、洋溪三个水利枢纽和桂林市上游三座水库等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堤防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西江干流沿江县城城区防洪工程和沿海重点海堤建设;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对年度新出现的病险水库力争当年出险当年除险加固;推进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桂中和桂西的治旱工程建设,新建30万个地头集雨水柜及一批其它大中小型治旱工程;60%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5年内实行体制改革,制定合理的水价机制,在巩固现有水务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为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 mRm品论天涯网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铜仁实施“三区三动”战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黎明
  贵州省铜仁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同时也是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和旅游等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如何让这些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铜仁地委、行署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三区三动”战略,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GDP同比增长9.4%,财政总收入增长22.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4%以上。
  “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关键是要找准制约本地优势发挥的因素,选准突破口,明确发展思路。”地委书记杨玉学说,我们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强农稳区、兴工富区、旅游活区,城镇经济带动、招商引资带动、大项目带动”(即三区三动)战略。
  强农稳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中药材、山野菜等特色农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并创出了品牌,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新渠道。畜牧水产业也实现了历史性的高速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04个,有力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兴工富区。铜仁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锰矿资源,仅今年就签约水电项目11个,金额达4亿多元。待现有的项目全面完成后,全地区发电量可达200亿千瓦时,将成为地区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作为全国八大锰矿基地之一,政府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和环保标准,并吸引区外企业前来投资锰加工业。
  旅游活区。全地区以梵净山旅游资源为龙头,作了全区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关键项目和重点攻坚项目,加强旅游景区建设。
  城镇经济带动。把分散的乡镇、农产品加工业相对集中在城镇,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采取移民搬迁的方式,把贫困山区的农民群众逐步转移到小城镇附近,带动他们就业致富。
  招商引资带动。全地区各级政府均实行“一站式”服务,减少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今年以来,全区共招商引资110个,引进投资7亿多元,发展势头强劲。
  大项目带动。主要是抓住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努力实施好国债项目,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今年以来,全区共实施72个国债项目,总投资10亿多元。 mRm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