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为祖国河山立传
李健强
面对国画的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李可染说出:“为祖国河山立传”的铿锵话语,这正是可染先生作品感人的原因,他一生的追求都是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他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怀有持久、深挚、质朴的感情,这种真诚的感情是可染艺术的内驱力。正如他自己在题词中所说:“巴山夜雨,万壑林木葱郁,青翠欲滴,……此境令人神驰难忘,故一再写之,以赞美祖国河山之美,”可见他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大志,是从具体到抽象,是以他对祖国山河之美的亲切感受为前提的。有志“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李可染,使祖国山河的壮美形象在他的绘画里显得沉着、雄浑、大气,既不是冷漠的叙述,又不是空泛的喊叫,像他自己的为人那样平易近人,没有丝毫的媚态和流俗。
优秀作品往往来自于优秀的艺术家,而优秀艺术家的人格优秀又至关重要。在艺以载道方面,李可染堪称楷模,他艺术上的美学价值也正是他道德上的价值。“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真诚饱满的感情,驱动他行万里路,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去赞美祖国河山,在壮丽河山中寄托爱国感情。写景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李可染说“中国画不讲‘风景’而讲‘山水’,在我们的观念中,山水、河山、江山,就是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歌颂的是祖国。山水画就是为江山树碑立传”,“山水画不是‘地理志’,中国的山水、花鸟画都是表现人,所谓‘见景生情’,写景亦即写情,缘物以寄情”。热爱祖国的热忱,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李可染以对中国绘画艺术前所未有的使命承担,以最大的功力打入传统,又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致力于探求根植于民族文化并融通中西的艺术创作道路。
从1954年开始,李可染背着沉重的画具,带着真诚朴素的为祖国山河立传之心,以新笔墨、新形式、新意境,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以非同寻常的胆识、勇气和能力把日渐流于斋室笔墨游戏的国画艺术拉向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得20世纪山水画家的注意力从图式的翻新转向对山水画创作源泉——自然的体验,转向与真山真水的心灵融合。他决定精读传统与自然两本书,对山川自然的热爱,使他不断艰苦跋涉于江河湖海、峰峦林陌之间,他清醒地认识到:“大自然”这个“视觉来源”是产生新山水艺术的重要源泉。李可染反对绘画艺术的公式化、程式化,实质上就是反对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完全走上观念化、概念化。为避免这样,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恢复中国传统绘画与大自然、与人民生活的直接关系。
李可染是现代画家中最少使用既成符号作画的画家,他对于既往的表现符号,以及历代画家的成熟家法大胆舍弃,代之以新式的笔线和墨韵,创造了自己的表现山水树石的“可染皴”和“逆光山树法”、“泉石法”、“亭舍法”、“云气法”及“点景人物法”,可以说所有的零部件都出自他观察自然和生活后的独创。他以黑重浓厚的积墨团块与惜白如金的“挤白”相结合,对传统顺光山水的灰调实行了大改革,更新了人们的审美观感,刷新了山水画的语言体系。直写祖国河山,是李可染最可贵、最有现实意义、最具革命性的创举。
对于传统与创新,李可染说“传统要发展,必须拿到生活中去考验,传统要变革,要发展,只有到生活中去,才是惟一的出路。”对于写生,李可染说“写生时应当每一笔都与生活紧密结合,都是生活本质美的提炼,只简单地画一个符号,还是脱离生活,画出来还是自己固有的面貌”。李可染对当代山水画的启示,再一次提醒我们:要用感情观察壮美自然,用爱心表现祖国山河,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对自然有感受,艺术家要热爱生活,要善于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对于各种美好的、新鲜的、奇丽的事物我们都要多观察、多感受;要有惊喜,要有感动,要流泪,要有发自内心的急于用画笔表现出来的欲望,像李可染一样要有“为祖国河山立传”的伟大信念与高尚情怀。
当前某些山水画的创作,过于注重表面的形式上的创新,注重制作和特技,去营造效果,显出一种对“图式”的爱好,画面上的装饰特质阻碍了他们向更博大的境界推进。这里缺乏的恰恰是李可染先生那样的去深入大自然生活、深入写生的苦力,缺乏那种采一炼十的艰苦创作精神,也缺乏李可染先生以深入的思想修养、传统修养对大自然的生动鲜活意境的创造。因此,今天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李可染先生山水画艺术的创作经验,对于当代山水画的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祖国山河壮丽辽阔,深情抒写期待来人。让我们从中国画——这一极具民族内蕴的艺术形式出发,去拥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全国著名作家三峡库区行”采风活动举行
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湖北省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全国著名作家三峡库区行”活动,日前在重庆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四十多位著名作家深入三峡腹地采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金炳华出席了开幕式,著名作家陈忠实任采风团团长。
采风团由重庆出发,沿途经过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等库区新城,经三峡大坝,采风团进入湖北境内。作家们深入到库区部分新老县城及移民工作第一线,参观移民新居,考察和听取库区移民工作成果及库区城市建设情况介绍,体验生活、讴歌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中国作协还向库区移民代表赠送了以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移民迁建为题材的最新著作。
(张绍峰)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在河之南》研讨会在京召开
郑彦英新近推出的散文新作《在河之南》,以小说家的视野和生动鲜活的语言状写中原人文。日前,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中州古籍出版社共同在京召开了《在河之南》研讨会。研讨会上,评论家对《在河之南》从文体、语言和精神向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作品展示了散文充满韵味的魅力,让人看到了作者完全个性化的体验和叙述。它解读历史文化,对于今天的生活和精神有崭新发现的意义。(徐馨)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散文诗世界》复刊
停刊多年的《散文诗世界》于十月一日复刊,专登散文诗作品,文图并茂,栏目新颖,既有颇受青年读者喜爱的《多梦季节》,又有经典的《名家新作》,还有带指导性的《佳作赏析》、《散文诗研究》以及反映大学生生活的《校园的玫瑰》、咏诵祖国大好河山的《远山近水》、抒发胸怀的《放飞的情思》、剖析人生哲理的《深沉的思索》等等。(海梦)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军人英雄梦 香港回归情
——电视剧《归途如虹》观后
香港回归是一道美丽的彩虹,灿烂在20世纪末历史的天空。它照亮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奋争与探求,证明着新中国的自立自强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第一部直接描写这一恢复行使主权进程的电视剧《归途如虹》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播出,又给荧屏带来一道耀眼的风景。
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与保证。《归途如虹》讲述的,正是由一批优秀军人组成的我驻港部队先遣队和平进驻香港并完成防务交接的故事。全剧以先遣队队长何志远上校和队员时涛少校的命运及情感经历为中心线索,以先遣队与驻港英军的矛盾、先遣队与香港社会习惯的矛盾、先遣队成员间的认识矛盾为推动力,通过淘汰选拔、威武入港、住房交涉、礼仪争端、肩扛器材、联欢酒会、扑救山火、军民对话、军事演习、交接仪式等环环相扣的生动情节的演进,有力地凸现了主权回归的国家尊严感和民族自豪感,凸现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威武之师和文明之师,热情讴歌了当代军人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和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该剧揭示出我国军人个人的英雄梦和民族的强国梦在本质上是血肉相连的,国家使命的完成与军人的人生价值的寻找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当何志远义正辞严使劳伦斯的傲慢衍化为尴尬时,当时涛在狭路相逢处以“左跨一步”的口令让驻港英军为之折服时,当先遣队不懈为民终于赢得香港居民拥戴、军民集体对话中的赤诚倾诉博得雷鸣般掌声时,他们在出色完成和平进驻的神圣使命、圆了民族梦的同时,那建功创业、标领潮流的个人英雄梦不也在一步步地变为现实吗?中国军人作为国家支柱、人民福星的独特人生价值和意义不也在得到辉煌的体现吗?
100多年的历史曲折与变迁,造成了祖国大陆和香港在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差异,《归途如虹》的创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从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去艺术地揭示这种差异的人文意蕴和香港回归的多重精神内涵,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在剧中,我驻港部队在先遣队和即将撤离的驻港英军之间,既有政治上、谈判桌上的对峙,又有练兵场上、军人风度上的对视,还有联欢会上、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观众从那一系列精彩场面和细节描写中会自然领悟到:正是在这种较量和对视中,特别是在时涛、何志远与劳伦斯的撞击和交往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厚博大和当代中国军人的崇高品格显示出了巨大魅力。在先遣队与香港居民的关系方面,创作者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有力刻画了以老实业家梁廷安为代表的香港民众对驻港部队的由衷欢迎,又精心设置了手镯事件、超市风波、报道的争端和倾情对话等戏剧性情节,生动地描写了香港年轻记者林嘉仪和实业家梁承烨等对先遣队从观望、怀疑到信任、感佩的情感历程,昭示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的无比凝聚力和情感回归的美好意蕴。全剧还令人信服地揭示出我驻港部队不仅是主权回归的保障者,而且是情感沟通的桥梁,先遣队以真诚、汗水和牺牲使香港同胞切实感受到伟大祖国的挚热情怀,自己也开阔了新的社会视野,获得了新的人生体验。这同样是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
时涛和何志远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是《归途如虹》艺术成就的首要标志。何志远是典型的习惯于直线加方块生活的中年职业军官,军人素质和军事意识都是一流的。作为先遣队长,他对部下的训练和要求近于严酷,但直率中又藏着诙谐。他爱自己的妻儿,却拙于情感的表达。时涛是年轻军官中的佼佼者,他身上流淌着我军烈士的血,军人情结可说是与生俱来,时代厚赐和个人努力造就的崭新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把深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化为强烈的创新欲和征服欲,使他成为先遣队中的探索者,在个人情感追求上也是现代的。创作者在他身上寄托的是我军未来的希望和理想。全剧最精彩的是对这两个形象的对比刻画:他们都有热血与忠诚,都充满阳刚与自信,又都在做着英雄梦,然而,何志远是努力在现有规范中做到极致,时涛则喜欢超常规思考问题;何志远更珍视传统和荣誉,时涛却把创新和超越作为最高追求;何志远处事沉稳,时涛则总想主动出击。这样,在军训方法、突遇难题、对记者态度、个人情感处理等诸多问题上,两个强人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就一次次迸发。撞出了火花,撞出了理解,撞出了豪情,在冲突中把两个形象的独特风采都推向了极致,显示出创作者很强的艺术功力。在后来的军区演习中,何志远竟甘当副手,并以自己的“牺牲”保证时涛用超常规方法取得全局最后胜利,这一笔的效果更令人赞叹。其他像女记者林嘉仪、青年军官靳大为、何志远妻子南珍等形象塑造,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正面反映我驻港部队和平进驻香港,是一个独特而又难度很大的创作课题。由广州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归途如虹》,是创作诸要素的一次优化组合。剧组在二度创作中付出的艰苦努力在片子中得到了体现:全剧叙事流畅,节奏明快,主要演员的表演生活化又富有激情,摄像讲求造型感和运动感,音乐饱满又荡气回肠,整体风格昂扬、明亮,庄严中不乏诙谐,散发着当代中国军营特有的浪漫气息。观众看片,不仅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震撼,也得到了独特的美的艺术享受。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归途如虹 催人远行
——《归途如虹》导演阐述
刘岩
一部电视剧拍完了,我的思想和感情就留在那里了。经历的创造与疼痛也渐行渐远;来不及弥补的遗憾只能留给下部作品一个提前的批判和铺垫。
《归途如虹》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探险,一次求索,一次生命意义上的远行。艰辛是必然的,无论对于怎样的准备,要想去完成这样一个政治上高度敏感,文化上极其丰厚的回归题材的创作,其艰难都是不可想象的。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题材,更是一个关乎民族命运的重大题材。
本剧讲述的是围绕香港回归而展开的军人故事。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情节剧,在故事的背后,有着更为宏大的历史主题和时代内涵。作为最高任务的“回归”,不仅仅是收回主权,在回归任务的背后,是我们时代的英雄主义的回归,是我们中华民族情感的回归。在驻军与英军的对峙和交往中,在两种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我们看到了伟大而永恒的英雄主义旗帜的猎猎飘扬,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绵绵深情。
在激烈变革时代之后,当一些人把生活的富有当作追求的目标时,庸常的心态就占据了我们相当的生活。一个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需要一些堪称为“民族脊梁”的人去为它好好思量的。在采访、收集素材,整理、开掘思路的许多个长夜苦思之后,终于确立了英雄主义和民族情感的回归这个主题时,我终于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要塑造一群优秀的中国军人,一群优秀的中国人。
于是,我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跋涉。一路上坎坷和挫折曾无数次几乎终止了我的追求。我是一个极其固执的人,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而在这个充满理想色彩的梦里,我感到了生命的意义。无数个疲惫的黑夜总是一次次被希望的早晨所取代。更有幸的是我遇到了像唐跃生、宇龙、邓一光、伍嘉冀、贺梦凡等一批国内优秀的诗人、作家、作曲家和导演。他们的到来给了我最坚实的支撑,为此我将感恩一生。这是一群目光远大背负理想的良师益友。在《归途如虹》即将与大家见面的时候,我最想说的是:感谢艺术,它让我们如此接近。
在《归途如虹》的群像中,主人公时涛是我们着力塑造的新一代的军人,他是一个有梦的人,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见我军的未来。一个英雄,不仅可以迎接任何挑战,还应该占有了人性的所有本质,他的个人英雄梦与强国的民族之梦是相通的。没有英雄的成长,哪有民族灵魂的闪现?没有英雄的归来,哪有我们闪耀理想光芒的生活?他和何志远是两代优秀军人的代表。观念的差异和冲突构成了本剧的核心冲突线。两代优秀军人之间的冲突,给我们带来意味深长的启示。
在亦庄亦谐的风格追求中,我感到了生命的惊醒和生活的快乐。在沉重与轻松之间,艺术给了我观看世界的第三只眼睛。他让我看见了事件的内核,提升了我的境界。如果说我最初是用青春的热情和勇敢上路,那么在路上,路本身给了我更多的思索。当今天看着《归途如虹》走到了超乎自己原初期望的地方,除了感激朋友和同行者,也要感谢这一事业本身。只要你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去做一件事,那件事必定会回报给你一个舒心的微笑。与其说是你成就了那件事,勿宁说是那件事成就了你。它让你站在另一个层次上看待人生。
《归途如虹》,曙色萌动,远方的道路催促我们踏上新的征程。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各分半面旗 坚守一生志
——《经略赣西南》读后
曾镇南
《经略赣西南——曾山与苏维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饱满细致、结实有力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
老一辈革命家、江西苏区的创建者之一的曾山的英名功绩,早已砌入了人民共和国的础石,镌刻在人民革命胜利的丰碑上。但他的形象、风神、言行,却主要存在于他的战友、亲人和同时代人记忆中,有待于历史学家的访求和记录,有待于历史文学作家的分析、体验、概括、集中。
作者水根、辛华、卜谷,正是在这一方面做了史学家和作家兼备的很好的工作。写苏区创始人曾山,并不是写他一生的全史,而是截取曾山在江西苏区参加革命,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参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一段历史,这就抓住了曾山之为曾山的最富特征性的一段生活。毛主席曾说过,曾山在江西苏区是有功的。曾山在人生盛年建树的革命功勋,不仅对他个人历史,而且对江西苏区、中国革命的历史,都有长远的意义。曾山这一段历史经历了外部的诸多起伏的事实,也经历了内心深沉的变革。这是一个不断建功、不断成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时势催生时代英雄的过程。
《经略赣西南》的主要的故事情节线,就是顺着曾山在江西革命斗争的洪流中留下的身影、足印和声音展开的。我们看到,曾山——这个“裕丰泰”丝线作坊里的学徒,锦原村街上开“合顺店”卖肉的穷屠夫,是怎样在大哥曾延生的影响下,不堪忍受恶霸地主的欺辱,走上了追求革命的道路。从此展开了他富于传奇色彩和“稳而有实,有始有终,任重而道远”(毛泽东评语)的征战历程:他参与发动了威震赣西的以“人多为王”作号召的官田暴动;他从农村实际、农民利益出发,参与制订了正确的、立竿见影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吉安东固地区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火红景象;他在九打吉安的战斗中任总指挥,创造性地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工农红军战史上辉煌的大捷;他亲自参与用计谋把张辉瓒牵到龙冈加以围歼,充当了一回摁死活老虎的“新武松”;他在兴国、长冈乡创造了第一等的群众工作,促成了朱德与粤军师长李振球的江口谈判,使苏区与白区的地下贸易开展起来,一定程度上解了红军和苏区人民的燃眉之急;最后,他忠实执行党的指示,在红军北上抗日后,留下来坚持南方游击战争,拖住了敌人,掩护了红军主力。一直到失败后沉着、机智地脱险,只身下赣江经南昌到上海去找党。这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像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画卷一样,烘托出曾山挺拔丰满的形象。在展开曾山这段经历时,作者很注意把曾山的形象置于与其他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关系中进行刻画。曾山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陈毅、黄公略,与罗炳辉、曾炳春、陈正人、蔡畅、胡海等都有过独特的交往和情谊。他们是独当一面的战友、勇于任事的同志,也是生死与共的朋友。
在对经略赣西南有着重大意义的吉安陂头圩“二七”会议上;在经过激烈争论最终说服中央代表周以栗,使毛泽东的主张占上风并引向吉安大捷的罗坊会议上,曾山或默默地做工作,或公开发言表态,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支持了正确的路线,显示了他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在吉水似续堂开会时遭敌人突袭,曾山急中生智,口衔黄麻秆,身埋草灰堆,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化险为夷的经历;在错综复杂的富田事变中,在被叛逆疑为AB团险遭不测的危急时刻,曾山得到陈正人挺身相救,使他躲过一劫。——凡此涉及曾山一生命运的重大历史关节,都被作者紧紧抓住,予以浓墨重彩,有声有色地生动描绘。尤其动人心魄的是,曾山与黄公略的结识、交往,在黄公略壮烈牺牲后的情感激荡和连翩回忆,使我们看到了革命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珍贵的友情。而曾山与胡海“各分半面旗,坚守一生志”的真实故事,则表现出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以迎胜利的信心。
曾山质朴无华,聪明内秀,笃于行而讷于言,严自律而宽待人。在党的会议上,他倾听多于发言,但却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当博古要他写文章批邓、毛、谢、古时,他沉默以对。他对蔡畅说:“为人处事,我可以让很多人,原则问题,我寸步不让,阿谀奉承,就不是我曾山了。”这些地方,颇能见出曾山的政治识见与操守。又如写他在打下吉安后把搜集到的金子、银元、财物悉数交给朱、毛,不给自己的地方政权留半分;写他当内务部长、经管钱财,却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看病,让母亲为他刮痧。凡此种种,记行记言,记大节细处,写成功失败,写优点短处,都能兼顾,令人信服。作家写人物,十分注意节制主观的议论,空泛的赞语,而着重于对人物在历史活动中的客观表现,实际状态的描写,使人物的客观环境与主观意志,紧密结合,互相辉映,尤重揭示人物言动与时代、环境相触发相关联的契机。这实际上是典型环境创造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成功运用。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军事题材创作的重要收获
王兆海
由中央电视台、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州军区政治部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归途如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4周年“国庆节”期间播出,是一件值得祝贺的盛事。
今年,是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又一个丰收之年。继《DA师》、《我们的连队》、《新四军》和《军歌嘹亮》之后,电视剧《归途如虹》又要和广大的观众见面了。和前几部作品一样,这部电视剧也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我相信它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在国家电视台主流频道成功推出,是因为有了军地之间密切良好的合作,同时它也是创作人员艰苦努力的结果。
电视剧《归途如虹》是第一部反映驻港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以生动丰富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以时涛、何志远为代表的一批驻港部队官兵的鲜活形象,通过他们履行神圣的防务使命,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实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重大主题。作品不仅主题重大,风格清新,节奏明快,而且富于青春的朝气,洋溢着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和高尚情怀,较好地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融为一体。在今年推出的军事题材作品中,相信这部独树一帜的作品播出以后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反映驻港部队生活的力作
熊焰
电视连续剧《归途如虹》是由广州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继《和平年代》、《惊涛》之后联合摄制的又一部反映当代军营生活、弘扬主旋律的电视艺术作品,也是军地双方共同合力创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又一次成功实践。该剧以驻港部队进驻香港和驻守香港这一历史事实为背景,生动勾画了香港回归祖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履行神圣使命的时代画卷,揭示了民族精神的回归,弘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雄壮主旋律,可以说题材重大,主题深厚,人物性格丰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不失为一部弘扬民族精神,讴歌时代主旋律的难得之作。
该剧从二硵硵硵年开始筹划,历经三年艰苦锤炼而成。无论是创作还是拍摄制作,军区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关心,并有一系列的明确指示,军区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开机仪式,军区首长直接出面召开军事保障协调会,解决拍摄制作中的困难,并亲自审看样片。在这三年里,剧组同志付出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在拍摄期间,正好碰上非典疫情流行,给拍摄工作造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剧组同志都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精心安排,严密组织,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这部剧作的顺利开播,还得益于上级领导机关的亲切关怀和各合作单位的通力合作,得益于驻港部队以及有关单位官兵的大力支持。
相信电视连续剧《归途如虹》的播出,会使该剧在军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从而更好地展现新时期人民军队威武文明的良好形象,大力张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雄壮主旋律,为鼓舞广大军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精神动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