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9月29日人民日报第10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2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共浙江'...

第10版(理论)
专栏:中心组学习实录

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共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录
本报记者 吴珺
  学习时间:2003年9月15日
学习地点:省委常委会议室
参加人员: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
  习近平(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今天,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旨在结合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把握,努力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请大家重点围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主题,结合浙江实际和各自所分管的工作,畅谈学习体会。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
  习近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而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主题。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生产力的先进性是在发展中保持和实现的,文化的先进性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以实现。浙江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的地位,把发展与事业兴衰、人心向背紧密联系起来,努力以发展的成效赢得事业的成功;更加明确发展的中心,努力使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决策都着眼于发展,致力于发展,有利于发展;更加丰富发展的内容,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壮大发展的主体,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更加激发发展的动力,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吕祖善(省委副书记、省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发展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的执政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充分证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人民的意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浙江要在新世纪新阶段再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来推动事业的繁荣,通过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
  习近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十六大确定的重大战略。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眼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在建设经济强省的同时,努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省,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着眼于依法治省和以德治省相统一,在推进依法治省的同时,强化以德治省,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李金明(省政协主席):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就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一再强调“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十分强调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既揭示了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又突破了单纯以经济增长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的片面发展观;既坚持了重点论,又坚持了两点论,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十六大把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我们党深刻总结人类发展历史,敏锐把握世界进步潮流,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部署。我们要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按照中央的部署,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全面进步。为此,既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理念,正确处理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又要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制度的“瓶颈”制约,以深化改革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梁平波(省委副书记):发展先进文化与发展先进生产力,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在文化发展中,要注意研究和把握六个问题:一是注重两种属性,即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既要防止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完全排斥文化产业属性的倾向,又要防止无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主张完全市场化的倾向。二是实现两个目的,即增强控制力与提高竞争力。既要从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和竞争力出发,面向市场创新体制和机制,又要从增强党对文化领域的控制力出发,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三是区分两种类型,即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四是抓好两个层面,即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微观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的宏观管理体制,建立舆论导向正确、经营活力充沛、竞争优势明显的微观运行机制。五是运用两股力量,即国办文化和民办文化。充分发挥国办文化在文化市场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我省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六是健全两个体系,即政策法规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周国富(省委副书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体现了“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要切实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与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把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逐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走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轨道。一要统筹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二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城乡结构;三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四要统筹区域发展,形成地区协调发展的区域结构;五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黄兴国(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发展不仅指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必须把握统筹发展的内涵和规律,大胆创新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具体途径,切实保障和发展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公平效率、依法合理、长治久安、分步推进的原则,着力创新统筹城乡规划、住宅建设、土地管理、社区股份合作、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户籍登记、社区管理、公共财政、乡镇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这是新形势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马以芝(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把握和正确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二是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统一起来。三是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的职能作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王辉忠(省委常委、公安厅长):能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仅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我们是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检验。发展不好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从根本上说,解决当前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必须靠深化改革,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稳定是发展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在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从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重视和解决维护社会稳定的问题。保稳定、促发展是公安机关的最大政治,我们必须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始终坚持为发展服务、对法律负责、做忠诚卫士、让人民满意的高度统一。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乔传秀(省委副书记):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使人才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人才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国内外人才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眼发展大局,遵循人才规律,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科学把握党在新形势下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执政规律,深刻理解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把工作重点放在管规划、管政策、管协调、管环境上。要积极推进人才机制创新,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不失时机集聚人才,不吝投资培养人才,不循常规激励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才工作路子。
  王国平(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抓发展,应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从政理念,围绕让百姓“安居乐业、当家作主、共享文明”的目标,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近几年来,我们着力于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全面实施城市化、工业兴市、旅游西进、开放带动和环境立市“五大战略”,全市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让百姓安居乐业;着力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坚持让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还监督权于人民,努力建立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让百姓当家作主;着力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时代人文精神,让百姓共享文明。
  张曦(省委常委、秘书长):浙江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主体,也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极大的创造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动员和组织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各个阶层,进一步发挥新的社会阶层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在全社会营造能干事业、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要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斯鑫良(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的现实途径。这对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工作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要着眼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全面提升广大干部的素质;着眼于“四个尊重”,努力做好党管人才工作,开创人才辈出、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着眼于建立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眼于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陈敏尔(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在促进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是第一因素,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在妥善处理和调节各种具体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主体的角度看,要进一步挖掘浙江发展的深层动因,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竞相迸发的内在动力。从各级党委、政府的角度看,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尊重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各个阶层;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护人民群众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闯、大胆干,营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社会氛围。
  发展要善抓机遇、善谋思路、善破难题
  习近平: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必须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要着眼于浙江实际,着眼于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善于从大局看问题,从长远谋思路,跳出浙江看浙江,努力使各方面工作有所创新、有所拓展、有所突破。省委提出的进一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发展思路,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这一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
  吕祖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省委提出的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其中第一个优势和第一项举措就是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是浙江的一大鲜明特色。要牢固树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理念,变传统的创业型经济为现代的创新型经济,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提升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在新一轮大发展、大提高中实现新飞跃。各级党委、政府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营造公平、宽松的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章猛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十六大强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突出了发展这一主题。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发展的最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从浙江的实际看,应努力做好“四个一”的文章:围绕一个中心,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各方面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坚持一个方针,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突出一个重点,抓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千方百计抓好农民增收、粮食供求安全、农村土地管理和保护、村务财务公开,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坚持一个核心,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经济,切实改进工作作风。(附图片)
  图为会场。 黄曙林摄 Lp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者论学问

做中国“猫” 抓中国“鼠”
——兼谈“海归派”和“本土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邹东涛
  近几年来,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海归派”与“本土派”之说,也有人戏称之为“海龟”与“土鳖”。前者指从海外特别是从西方国家学成归来(简称“海归”,谐音“海龟”)的学者;后者指一直在国内接受教育、从事理论研究或实践探索,在本土“憋”出来(简称“土憋”,谐音“土鳖”)的学者。笔者本不赞同以派归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辛勤奉献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何必分派?但既然社会上已有了这个说法,不妨因俗借用,谈一点个人浅见。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大量学子出国留学;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外国学术思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例如,当代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内财经类专、本、硕、博学生的必修课程。许多在国内学有所成的学者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解与掌握,与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同行相比,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无论手持“洋证”的“海龟”还是手持“土证”的“土鳖”,均有著述颇丰、造诣甚深者。
  回顾历史,自西学东渐以来,“海归派”代有其人。中国派出一代又一代留学生的过程,无论是被迫的还是自主的,总是不断地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是从“夜郎自大”到“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从而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代又一代的“海龟”们,无论是出于报效祖国,还是为了寻求自身发展,客观上都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筑成了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快速通道。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海龟”们大大优化了中国的人力资本和人才市场结构,促进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通,归根到底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事实表明,“海龟”们的成就和对祖国贡献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其学识的高低,更取决于其对中国国情认识和把握的程度。
  我国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也绝不可夜郎自大。中华文明是一个开放的文明,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不断从域外各种文明中汲取营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更应注重吸收世界上有益的文明成果,为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支持。就经济学而言,今天我们直接得益于悠久传统文化留下来的系统性遗产少之又少,其原因是古代缺乏经济学思想还是后人挖掘继承工作做得不够,这里暂且不论,应该说我们今天所用的经济学理论,从方法、概念到逻辑体系是“外来成分”居多。毫无疑问,“海归派”对引进当代学术思想特别是西方经济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要真正对“海龟”和“土鳖”作一番比较和评价并不容易,大体上只能这样说,二者之间至少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无论哪个时代,在本国学成者或从国外学成归来者,大多是以爱国之心报效祖国,同时也发展自我;其二,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固然有文凭的国别、级别等衡量指标,但最终还是应看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
  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我想,他所说的猫一定是中国猫。由此,可以推导出另外一句“猫论”——做中国“猫”,抓中国“鼠”。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应着眼和立足于观察、分析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把“海归派”和“本土派”统一起来。“猫”者,立志为中国作贡献之仁人志士也;“鼠”者,影响和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问题也。中国的GDP虽然已过万亿美元大关,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下来就排到世界100多位了。中国目前还存在多方面的经济社会问题(诸如下岗失业、市场秩序、地区差距、“三农”、腐败等问题)亟需解决。有些问题之“鼠”不仅多和大,而且顽固并反复孳生,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长期抓下去。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海归派”还是“本土派”,都是大有可为的。 Lp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理论)
专栏:

认识执政规律 把握治国之道
在执政道路上愈益成熟
刘焕明
  我们党已经走过80多年的奋斗历程。在最初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党曾经丧失过很多机遇,遭受过重大损失。遵义会议后,我们党逐渐走向成熟。到党的七大,我们党认清了基本国情,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道路,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团结和巩固,在思想上实现了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高度统一。毛泽东同志在七大上宣布,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这个成熟的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实际上又开始了新的征程。这就需要重新认识世情和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建设本领,学会治国之道。在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党也付出过代价,甚至付出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沉重的代价。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们党领导人民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在执政道路上愈益成熟起来。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指出,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已经由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由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经历了艰难曲折,积累了丰富经验,愈益成熟起来”。这说明,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执政党。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指导并富于理论创造,但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曾受到来自“左”和右的两个方面错误的影响。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种思想理论上的成熟是难能可贵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对执政党首要任务的认识上,明确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产党执政,就是运用党掌握的国家权力,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发展,促进发展,实现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根本中的根本、大局中的大局。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在对执政目的的认识上,突出强调党执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过去搞革命,夺取政权,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天作为执政党,搞建设和改革,也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了党的先进性。
  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上,强调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是现代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时,我们党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在执政能力上,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党在实践中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执政能力全面提高。我们党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思维分析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世界,从而对世界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创造了奇迹;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上从容应对,化险为夷,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党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Lp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