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科教周刊)
专栏:
科技的发展并不完全能阻止迷信的滋生蔓延,迷信从没有也不可能自行消亡。中国科协最新公布的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的抽样调查”报告指出
破除迷信要常抓不懈
本报记者 廖文根
编者按:科学与迷信的斗争由来已久,双方你进我退,此消彼长。中国科协最新公布的这个调查报告为我们科学认识迷信问题提供了参考。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长达数千年,迷信活动滋生蔓延的土壤丰厚,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整个社会一定要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不能放松对愚昧迷信和伪科学的警惕。”“破除愚昧迷信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历史过程,只有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成效。”
4个人中就有1人相信算命
你相信算命吗?相信算命的人占多大比例?“在我国,4个人中就有1人‘非常相信’或‘有点相信’算命,而有算命行为的人比相信算命的人还要多。”这是中国科协最新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也再次唤起人们对愚昧迷信现象的关注。
9月19日,中国科协在京公布了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的抽样调查”报告,前两次调查分别在1996年和1998年实施。中国科协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命运预测的看法、对气功的看法、对特异功能的看法和对神秘现象及未解之谜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与1998年的第二次调查数据相比较,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算命的公众比例下降了9个百分点,但仍然占总数的1/4强;与其他命运预测方式相比较,公众对看风水的认同感大得多,相信看风水的人数多于算命的人数;练习气功的公众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多数公众对气功的真伪认识不清;公众对特异功能兴趣呈下降趋势,但特异功能表演的影响力不容忽视;黄历对公众行为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数字迷信的公众有明显增长;进香求神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等。
此次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理论样本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除外),调查对象为18—69岁成年人。调查数据采集工作于2002年7月至2002年12月在全国抽样的100个县(区)同时进行。在实施调查的同时,课题组成员还深入湖南、云南、山东等省的一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相信和参与迷信活动的人数都有所降低,迷信和伪科学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在下降。”课题组负责人介绍说,“但是,迷信活动产生影响和公众产生轻信盲从的空间依旧存在。”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在许多关于公众对命运预测、超自然力和神秘现象认知能力的问项中,不仅选择相信这类现象的公众比例居高不下,而且有相当高的比例选择“不知道”或“不清楚”。
课题组负责人特别提醒: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旗号迷惑和欺骗公众。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公众已经不再相信“画符、念咒、烧纸、谋方等方法能够驱鬼避邪、治疗疾病”,但是,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请笔仙等各种命运预测的迷信活动却招徕了许多笃信者。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长达数千年,迷信活动滋生蔓延的土壤丰厚,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整个社会一定要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不能放松对愚昧迷信和伪科学的警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前后三次调查结果的对比研究,结合实地考察中掌握的情况,报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缺乏科学精神
“缺乏科学精神是公众容易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课题组专家解释说,“公众对迷信活动存在盲从、从众心理,缺乏怀疑、批判精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公众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对迷信思想和活动缺乏警惕性和判断力”。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科学技术知识也日益得到普及的今天,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相信迷信?“不少人在对科学知识的汲取上有一定的功利性”,课题组专家在分析原因时认为,“相对来说,公众对于学习和掌握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科学知识、实用技术有一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但是不太注意学习和掌握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公众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困惑也为迷信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课题组专家介绍说,由于社会变革激烈,对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理想信仰和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改变了很多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造成了一些人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平衡失调,特别是在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和存在各种利益损失的人群中存在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报告指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由此产生的各种机会,使很多人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改变命运。但是一些人并没有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寄希望于获取某种“超自然”能力,希望寻觅到可以指点迷津的超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公众对于消除精神困扰的需求也为迷信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课题组专家指出,“剧烈的社会变化和巨大的竞争压力,使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也大大增加,不少寻求精神寄托、解脱、安慰的人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一部分人出现精神空虚和精神危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与此同时,“社会对公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认识不足,相应的医疗服务和咨询工作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无法满足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咨询需求,从而给愚昧迷信、伪科学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
破除迷信要综合治理,常抓不懈
科学与迷信的斗争由来已久,科学与迷信从来是你进我退、此消彼长。如何才能打赢“破除迷信”这场人民战争?当前最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
“在加大科普工作力度的同时,特别是要加强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并努力使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要求。”在这份报告里,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精神被提到重要位置,其中特别提出要注意加强面向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无神论教育。
传播迷信者都讳言“迷信”,于是许多迷信活动披上了宗教、气功、传统文化甚至科学的外衣。课题组专家认为,在坚决依法打击那些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正常秩序造成危害的迷信活动,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建立健全对迷信活动的防范处理机制的同时,应该加强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公众在科学、传统文化和宗教、气功等相关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如何消除人们的精神困惑?在为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的同时,课题组提出应该建立健全面向大众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医疗服务体系。要关注公众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大力开展公民心理健康知识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扩大高等院校心理卫生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快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速度,提高心理卫生专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医疗服务的需要。
课题组负责人指出:“破除愚昧迷信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历史过程,只有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成效。”
第6版(科教周刊)
专栏:一周谈
智能手机的“智商”
斯壮
在大多数手机做得像名片夹一样轻和薄的今天,手机市场却出现了一股“返祖”风。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新换的机型竟有香烟盒大小,看上去分量也不轻。那情形就像穿惯了小拖鞋的女孩换上了“大松糕”。
内行人说,这可不是“返祖”,他们用的叫“智能手机”。
什么是“智能手机”?有人形象地把它的主要功能概括为“看”、“玩”、“听”、“发”、“联”。也就是说,它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将手机的通话,电脑的游戏功能、文件编辑,MP3的音乐放送,互联网的邮件收发和视频收看,数码相机的拍摄功能全部集合在移动电话终端上,实现了语音和数据业务的高度统一。
要做到这一点,硬件设计和制造的难度并不算大,主要的瓶颈在软件。到目前为止,微软、Palm、诺基亚、摩托罗拉、日电、西门子、三星等厂商组成的Symbian同盟等均已开发出自己的操作系统,而国内的波导、联想也在近期推出了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一时间,智能手机市场风起云涌,手机的多媒体化渐成大势所趋。
然而手机的“智商”是越高越好吗?刚刚推出“多易随”智能手机的波导对此不以为然。“如果一台智能手机的说明书比手机本身还厚,这样的智能一般人可消受不起。”波导董事长徐立华认为,“海量功能,轻松操作”才是智能手机真正应该秉持的理念。
“现在的智能手机,看电影跟看显微镜下的细胞游动区别不大,拍照片就像拍‘宝丽来’,听音乐、录音终究不能跟MP3相比——录音录一半来了电话怎么办?这些票友般的功能等到新鲜劲一过,也就再难应用。”有发烧友这样评价。加上手机电池的技术一直未有革命性的突破,真正用起来一天得换两次电池,实用化自然大打折扣。
事实上,目前手机软件尤其是国产手机软件还有很多连基本的功能都不完善,通信簿的管理、输入法的便捷、不同界面的切换和各种功能间的协调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过多地渲染“智能”似乎是一种奢谈。把“智能化”的步子走稳一点,把手机做得更“傻瓜”、更“皮实”些,这才是真正为用户着想呢。
第6版(科教周刊)
专栏:
专利“赶集”
9月19日,一位专利发明人(左)在“广西首届专利集市”上向参观者介绍专利技术样品——电控彩灯。在当天开幕的“专利集市”上,共有150多项技术及专利通过展板、样品实物和虚拟展示系统等形式,形象生动地进行展示交易。 新华社记者 黄革摄
第6版(科教周刊)
专栏:电子政务在中国
光有“疫苗”还不够
——“冲击波”病毒攻防战的启示
本报记者 杨健
尽管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与微软中国公司今年7月共建“信息安全技术联合实验室”,目的就是向电脑用户提供经公安部门检测过的微软视窗操作系统“补丁程序”,但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网络病毒的袭击来得如此迅疾。
事实上,早在6月27日,波兰的一个安全小组就在网站上公布了一个微软的RPC(远程过程调用)漏洞。通过这一漏洞,攻击者能够利用计算机的端口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恶意代码。
7月25日中午,“信息安全技术联合实验室”收到微软提供的漏洞信息后,当天即在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的网站上向公众、政府及重点事业单位公布补丁程序和下载安装方法,同时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对此漏洞进行了必要的验证。结果发现,互联网上没有打补丁的计算机数量巨大。
情况紧急。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和验证,公安部三所于8月7日向有关部门管理人员通知了漏洞补丁的相关信息。8月12日,联合实验室收到微软关于“冲击波”蠕虫病毒的通告,随即在网站上发布了病毒警告及解决方案,并立即向公安部11局通报最新情况。在此基础上,公安部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视窗软件用户发出了病毒防范紧急通告。
在这场魔道相争的病毒攻防战中,双方都在跟时间赛跑。“疫苗”已经制备,然而由于安全意识的淡漠,一些“易感者”还是没有接种“疫苗”,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回顾“冲击波”病毒的发作过程,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国家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主任严明研究员认为,联合实验室的快速反应在阻止突发病毒的恶性蔓延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关键问题是提高广大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任何软件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当前的现实是,软件产品普遍存在瑕疵,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明确承诺召回有问题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合作,做好后续的防范和应急处理。”这也正是“信息安全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的初衷。“网络安全还有一个比技术防护层面和一般的社会管理层面更高层次的问题:它必须是一个全社会的综合集成体系;它应该是法律、道德规范、管理、技术和人的知识指挥、谋略的总和;它建筑在安全技术的平台上,以各部门形成合力为特征,不是各部门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统一领导下的有机组合。现在看来,这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国家“863”计划专项研究专家组组长何德全院士说。
第6版(科教周刊)
专栏:教育论坛
牢记为人师表的准则
张淑珍
日前,从人民日报上读到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和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时的谈话,我这个普通小学教师深受教益。在谈话中,温总理将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概括为“四句话”,对教师来说,其中第三句话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段谈话虽然简短,但可以称之为当代“师说”。
这第三句话说:“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唐朝韩愈《师说》中一段话。古代说“传道”,传的是儒家之道,古代说的“授业”,只局限教授学业,并且受认识世界程度的限制,教学面很窄,古代说的“解惑”,是指向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而温总理的这句话既包括德育教学的内容,又包括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还涉及到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博大精深,耐人寻味。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从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入手,用改革的精神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对我们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在边研究边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疑难和问题。温总理的谈话适时地给我们送来了“解惑”的“金钥匙”。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严于律己,和学生一道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作斗争,始终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了胜任教授知识和技能的使命,在知识和技能的来源上要由“源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要由“单兵作战”向“联合作战”过渡,教师可以联合攻关,还要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跳出自己的小学校,广泛收集和采纳国内外先进学校的教育科研成果,借梯登楼,把自己锻造成学者加技师型的高水平教师,为培养高素质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自觉地进行角色转变,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要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不再拒绝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式转为主动式,让探究性、体验性、实践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自己探究找不到答案时,要主动与同桌或学习小组合作,依靠大家的力量攻克难关,使学生经常得到主动思考与自主合作所带来的成功感,变“厌学”为“乐学”,小脑袋也越动越勤,越勤越活,从而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作者系山东省文登市大众小学教师)
第6版(科教周刊)
专栏:
彝乡重教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近年来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9.16%。
图为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听老师讲解拼音字母。 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摄
第6版(科教周刊)
专栏:科教前沿
德科学家计划建造“太空发电厂”
德国科学家二十三日说,他们已经解决了在太空中建立起太阳能“发电厂”的一些最主要的相关技术难题。
科学家解释说,他们的计划是首先利用太阳能电池在离地球三点六万公里的太空中收集太阳能,然后通过激光光束把能量发送回地球。在此过程中,最为困难的是如何控制激光光束在远距离“旅行”后可以精确地找到地面接收设备,然后与地面能量传输网进行连接。而德国专家新开发的设备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尽管科学家们说,他们计划在五年后将第一台激光装置送入国际空间站,然而他们的第一座“太空发电厂”要在五十年后才开始工作。
第6版(科教周刊)
专栏:科教前沿
盲人可以“读”电脑
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制成功的“盲人电子阅读器”可使盲人自由地阅读电脑中的文字。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茅于杭介绍说,“盲人电子阅读器”实际上是一种触感屏,它通过USB接口与个人电脑连接后,可以将电脑中储存的文字逐个地用盲文的凸字形式显示出来,盲人只要触摸“阅读器”的阅读面板,就可以自由阅读电脑中储存的所有文字。
茅于杭介绍说,和“盲人电子阅读器”配套的还包括语言服务器、汉字输入系统、盲用编辑器、盲人上网浏览器、盲用电子邮件管理器、屏幕朗读器等。
(据新华社电)
第6版(科教周刊)
专栏:
预防垃圾邮件有“绝招”
林平 编制(新华社电9月18日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