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
一个意义重大的题词
——纪念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三个面向”20周年
冷溶
今年10月1日,是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著名题词发表20周年的日子。这是一件十分值得纪念的事情。重温这一题词,深刻学习领会其丰富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拨乱反正的开始
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教育”是当代最重要的词之一,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逆境的牺牲品。而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不重视教育,注定是历史的悲剧。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们曾经历过一段“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扭曲的年代。在那段时间里,教育在我国被严重忽视,从事教育的人不被尊重,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乃至教材内容都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幸而这种状况早在20多年以前就得到了根本改变,而起关键作用的正是邓小平同志。他关于教育的最著名的话,就是他在1983年9月10日给景山学校题写、在那年国庆节发表的“三个面向”的题词。
在邓小平同志的3卷文选中,一共只收入了两个题词,这是一个,另一个是关于植树造林的。为什么《邓小平文选》要收入这两个题词?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应该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两大重要战略,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认识到并在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很重视的两个问题,它们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邓小平同志的这两个题词就是关于这两大问题的。而我们后来正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有关思想确立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这两大战略的。20年后我们再来看这两个题词,不能不敬佩邓小平同志当初的远见卓识。
许多人都知道,经过10年“文革”,在对各个方面进行拨乱反正的艰难时刻,要打破思想僵化,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的。突破口在哪里呢?邓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首先就是抓住了科学和教育这两个领域。这是他经过长期思考、早已成熟的想法。党中央一决定恢复他的工作,在研究分工时他就“自告奋勇抓科学和教育”。他在这两个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全面拨乱反正的开始,也拉开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的序幕。
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他尖锐地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他大声疾呼:“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由于“四人帮”迫害知识分子,知识和人才长期受到轻视乃至歧视,这句话在那种情况下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让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邓小平同志抓教育,雷厉风行,行动果断,深入扎实。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说他推倒“两个估计”,恢复我们党历史上对待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和态度;不说他坚决地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使大批长期失学的年轻人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现在这一代人已经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也不说他作出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这里只说说他关于中小学教育的点滴思想。
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基础教育。他说:“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要给景山学校这一基础教育学校题词的原因。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中小学教学的质量问题,关心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教材的改革问题。他说:“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他还说:“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邓小平同志一贯十分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提出的著名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就是从思考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的。他说:“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有些人有些坏的风气。改变这种风气,要从小学教育开始。”“要有爱劳动、守纪律、求进步等好风气、好习惯。教师有责任把这些好风气带动起来。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的家庭联系,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主张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嘛,中小学都要这样做。”
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在“文革”中就针对“四人帮”的做法说:“要解决教师地位问题。几百万教员,只是挨骂,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主张,“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他在“文革”结束以后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充满感情地说:“我们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表示慰问和敬意。特别是对广大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更为艰苦的条件下,为培养革命后代不辞劳累,作出贡献,我们更要表示慰问和敬意。”“一个小学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到教育事业上,就是很可贵的。要当好一个小学教师,付出的劳动并不比一个大学教师少,因此小学教师同大学教师一样光荣。对于终身为教育事业服务的人,应当鼓励。”“对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和奖励。”“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他关心教师的培训问题,指示:“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等,大力培训师资。”他特别关心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和后勤方面的实际困难。他说,“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后勤工作包括提供资料,搞好图书馆,购置和供应器材、实验设备,建设中间工厂,也包括办好食堂、托儿所等等。”要切切实实地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对于那些与爱人分居两地的业务骨干,要优先把他们的家搬来。”
从上面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邓小平同志思考教育问题、抓教育工作不但高屋建瓴、胸怀全局,而且非常具体深入、周到细致。
“三个面向”意义重大
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从战略的高度讲过一段很重要的话。他说:“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他精辟地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求:“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新的世纪,历史完全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当年的远见卓识。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达到1500万左右,超过了美国,在世界上是最多的。如果当初没有邓小平同志那样深远的战略考虑,没有他那样大刀阔斧而又具体深入地抓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和建设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不会有今天这样发展壮大的局面,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伟大而辉煌的成就。对此,我们要衷心地感谢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题词,是为教育战线题写的,是我们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但其重大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领域,应该把它看作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的要求。“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我们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实现现代化这一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决不能动摇;“面向世界”,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和胸襟一定要开阔和博大,要吸取人类社会历史上和当今世界各国一切优秀和先进的文明成果;“面向未来”,就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具有战略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识。“三个面向”就是指要具有这样的一种眼光,一种胸怀,一种姿态,一种抱负。邓小平同志实际上是在呼唤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应该具有的新观念、新状态和时代精神。可以告慰邓小平同志的是,这样的观念、状态、精神,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党正在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大踏步地推向前进,从实践到理论都在不断提高到新的境界。
现在,全党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一重要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精神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从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高度上,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和世纪之初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上,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中,我们再来看邓小平同志20年前提出的“三个面向”,更加感到它的意义重大。
第9版(理论)
专栏:“三个代表”书记谈
重要的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台
本报记者 卫庶
当前,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正在全党兴起。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团体来说,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努力做好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工作,既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日前,记者就如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做好科普工作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台。
记者:谈起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少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会自然而然地提高。是这样吗?
张玉台:说“会自然而然地提高”是不对的。实践表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存在着两个“不会”:一是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而自动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举世公认的。但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变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是不相称的。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一些富裕起来的人竟热衷于迷信愚昧活动,反科学、伪科学活动也时有发生。二是不会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而自动提高。这就是说,人的一定或较高的文化程度乃至专业技术水平,与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并不能自动划等号。有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成为邪教“法轮功”歪理邪说的痴迷者,就是例证。这两个“不会”,说明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通过接受科学教育、参与科普活动来加以培养。
唯物论和唯心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斗争是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迫使各种唯心论和伪科学变换形式,乔装打扮,打着科学的旗号来蒙蔽和欺骗群众。尤其是“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出现,给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唯心论和伪科学的识别和抵制能力,有利于发展健康向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反对和摒弃消极颓废、愚昧落后、阻碍社会前进的落后文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首先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那么,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对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何作用?
张玉台: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最积极、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高。生产力的各项要素只有同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相结合,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未来社会中,国家的竞争能力乃至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利用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取决于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推动我国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要继续努力攀登科技高峰,而且要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作出贡献。要通过开展广泛的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使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记者: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对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何作用?
张玉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科技工作者作为全社会中较为系统掌握科技知识的群体,有责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贡献。
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的快速、大量增长,一个人仅靠学校学习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即使是科学家,他也只是本领域的专家,还需要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可以说,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基本要求。加强科普工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将有助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科学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通过科普工作,把那些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医疗卫生、科学健身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知识告诉广大群众,对于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科技工作者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网络、挂图等多种传媒,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防治非典的科学知识,对于消除流言影响,纾缓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战胜非典的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只有使科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科学素质,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和科普法的颁布,将科普工作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为科普工作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使科普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行科普法赋予的神圣职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附图片)
照片为张玉台同志。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万事民为先
王平权
“万事民为先”,这是郑培民同志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而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耸起了一座丰碑,也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不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事当前,先替谁打算;作决策、干工作,把什么放在第一位,这是一个思想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写得很明白:“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就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像郑培民同志那样,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群众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在实际生活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会有先后主次的区别、轻重缓急的选择;在不同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也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工作内容;即使是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也是方方面面、千头万绪的。树立“万事民为先”的思想,就是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集中精力办好那些最能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实事、好事,而不能为了图省心、怕费事,或出于别的什么考虑,避实就虚,舍本求末。
应该看到,目前确实有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和自己的职责,心里没有群众,更谈不上把群众的利益、要求、愿望放到万事之先的位置。有的只考虑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得失,甚至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捞好处;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情,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弄虚作假,劳民伤财。这种种现象,与“万事民为先”的要求背道而驰,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做到“万事民为先”,是衡量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一把标尺。所以,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做到“民为先”,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做到“万事民为先”,需要在思想上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人民群众是主人,党的干部是公仆。在人民群众的利益面前,我们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全心全意服好务的责任和义务。“万事民为先”,意味着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把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放在头等位置,把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唯人民群众之“令”是从。二是不断增强责任感。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本质是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对人民群众负责,不能站错立场;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偏离方向;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不能失职失责。三是带着感情做工作。我们常把党群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这说明党同群众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在感情上与群众相融,在思想上与群众共鸣,在行动上与群众合拍,才能倾全身之力,尽公仆之责。如果在感情上厌烦、嫌弃、疏远群众,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万事民为先”的。当然,“万事民为先”最终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和工作成效上,在想干事和干成事中体现出来。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为群众办好事、干成事、多办事,“万事民为先”才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
以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党员
林吕建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必须以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党员。以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党员,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加强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人类文化的瑰宝。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因此,以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党员,首先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使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我们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动理论宣传和理论学习,使党内理论学习经常化、制度化,使全党的理论学习不断有新进展、新成效。
切实加强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直接影响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走向。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党员成为全社会实践高尚道德的模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广大党员,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先进道德培育广大党员,教育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发扬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高风亮节赢得人心、凝聚人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真正成为现实生活中高尚道德的示范主体。
大力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广大党员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就必须大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广大党员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等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理论思维,拓宽战略眼光,增强全局意识,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要在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激励机制上充分体现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导向,真正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适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要求、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它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它又是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先进文化总是在同腐朽落后文化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的。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与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有一定关系,这严重影响了党的整体形象,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必须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党员,肃清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残余的影响,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