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榜样蕴藏无穷力量,精神激发奋斗意志。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也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劳动、热爱劳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浸透着亿万劳动群众的辛勤汗水和默默奉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人”王进喜、“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蒋筑英、“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一个个平凡却闪光的名字,一个个埋头苦干、忘我奉献的劳动者,一砖一瓦建设起社会主义雄伟大厦。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礼赞劳动创造,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多次褒奖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称赞“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在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中,“桥吊状元”竺士杰、“金牌焊工”高凤林、“禁区勇士”胡洪炜、“当代愚公”黄大发、“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大眼睛天使”陈贞、“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九天揽星人”孙泽洲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为祖国作奉献、与新时代齐奋进,激励着广大人民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召开16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表彰人数超过3万人次。这是对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辛勤劳动的褒奖,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劳动的崇尚、对劳动者的敬重,为的是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新征程上,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激发见贤思齐的正能量,焕发劳动奋进的精气神。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前,一座半身铜像静静伫立。铜像塑造的是一位普通售货员——张秉贵。1955年,36岁的张秉贵来到这里。为了更好服务顾客,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和“一口清”技艺,不管顾客要几斤几两商品,他一把就能抓准分量,在商品称好、包好的同时,价钱也就心算出来了,分毫不差。30多年里,他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跟人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被称赞为“燕京第九景”。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是许振超的座右铭。1984年,许振超成为青岛港集装箱公司第一批桥吊司机。靠着对岗位的热爱和刻苦钻研,他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带领团队先后多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了享誉全球的“振超效率”。铁路工人巨晓林只有高中学历,却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努力,记下近300万字施工笔记,研发和革新工艺工法百余项,从一名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农民工成长为中国顶尖高铁施工建设专家,他编撰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成为铁路施工一线“宝典”。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这是干好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一个人起码的职业操守,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干一行,还要钻一行、精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把“敬业”上升为“精业”,努力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行家里手,就能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永葆奋斗激情、勇于开拓创新。1948年,辽宁鞍山解放,历经战火摧残几近废墟的鞍钢回到人民手中。有日本专家断言,这里“只能用来种高粱”。50岁的老工人孟泰带领工友们艰苦奋斗,刨冰雪,扒铁堆,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几十公斤重的管件,短短几个月内便挖出和修复上万个零备件,建立起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有力保障了鞍钢高炉恢复生产。孟泰的创新精神同样令人称道。他组织全厂联合攻关,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他牵头的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资源。
航空发动机被喻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叶片是影响发动机安全性能的关键承载部件。洪家光的工作就是为发动机叶片制作所需的磨削工具。奋斗不息、创新不止,是洪家光的人生注脚。为了能够掌握更精深的技术,在别人一年能完成4000个工时就不易的情况下,技校毕业的洪家光一年完成了7000多个工时。从普通技工成长为中航工业首席高级技师,他始终坚持带领团队在生产一线攻坚克难,先后完成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340多个技术难题,研发出成熟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广大劳动者要永葆奋斗本色,把握时代潮流,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努力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1958年,邓稼先在接受研制原子弹历史重任的那天晚上,对妻子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成了这件事,我的一生都会过得很有意义,就算死了也值得。”谁也不曾想到,他一走便是杳无音讯的28年。茫茫大漠荒滩中,他苦干惊天动地事,却甘做隐姓埋名人。直到1986年6月24日,一篇题为《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刊发,他的身份才得以公之于众。而这时,他已为中国核武器事业耗尽毕生心血。一个多月后,邓稼先在北京逝世,临终时念兹在兹的仍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扎根荒漠的,还有“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告别恋人和优渥的生活,用大半生年华守护荒野大漠的700多座洞窟。她一向简朴、淡泊名利,这些年所获奖章、奖状、奖金,悉数交回单位。“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归于敦煌研究院几代人。”退休多年来,她每年仍有大半时间在敦煌,潜心研究石窟。她说:“国家把你培养出来,你怎么报国?就是要去做实际的工作。尽管我老了,但能为敦煌做些事,还是要做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把得失名利看淡一些,方能不忘初心、不移其志,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甘于奉献,才能知重负重、勇毅笃行,以“小我”成就“大我”。广大劳动者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意义的人生。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征程,为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宝贵机遇和广阔舞台。一切劳动者,只要有志气有闯劲,肯学肯干肯钻研,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这是一个呼唤劳动创造、鼓励拼搏进取的时代,也是一个有机会干事创业更能干成事业的时代。让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劳动托举复兴梦想,靠双手开创更好明天。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