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重要论述是“两个结合”这一世界观方法论在新时代应用的创新性发展,它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家庭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的最新成果。
国内学者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家庭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家风建设,研究其理论来源、主要内容、时代价值及其实践路径以及家国情怀观等,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有益的探索。但学界鲜有从“两个结合”视角对此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要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优秀的家庭文化是中华民族民族气节和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土壤,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基本载体。本文从“两个结合”这一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重要论述的创新性及其时代意义。
一、家庭演变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并行:新时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1月指出,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提出了“新期盼新需求”。3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演变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并行。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迁,人们会产生更高质量、更美好家庭的需要,家庭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而且,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家庭形式演变与时代并行,从以自然条件到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由低级到高级能动进化。随着生产的发展,家庭形式也相应地发展演变。因而,物质条件的变化是家庭形式发展演变的基础。家庭“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4。正如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生产力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由此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样。互联网数字经济技术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考察家庭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是否相协调,看到家庭的发展工作相应的新特点,也需要制定与此相应的政策,才能满足当前发展阶段的家庭新需要。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从而对家庭建设也提出了“新期盼和新需求”。这一论述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理解时代性质,准确概括和把握生产发展的最新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由于经济发展、生育政策、文化观念以及流动人口的规模增大等影响,我国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大家族逐步转变为更小更简单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占近半数,三代直系家庭和一对夫妇家庭所占比重各占约五分之一,单人户和隔代家庭比重有所上升。5家庭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家庭关系与功能,而且也会对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由于家庭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子女教育、养老问题、留守儿童等问题,都将是家庭建设中将要面临的新挑战,要“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6数字时代对于家庭问题的解决带来的不仅是新挑战,更是新机遇。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目前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络已经走入家家户户。但是区域和城乡差异仍然比较明显,如何积极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创新,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以最大可能造福家庭、造福人民,同时在依法管理、确保安全规避消极影响方面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同时,大数据技术体系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已经使人们的消费、学习、医疗等生活方式都更为便捷有效且成本低,信息惠民,使人民享受公共服务更为高效和平等7。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利用,比如健康宝小程序、远程就医、开药等对于我们抗击疫情的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生活,融入人民生活”8,我们需要坚定站在人民立场,“加强互联网管理,整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空间,守护好共同的网上精神家园”9,并对此长期深入进行研究。新时代要以新思路、新数字技术解决家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人民的新期盼新需求。
当今,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人该如何面对人自身,家庭将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是21世纪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社会生活的节奏日益加速,人类不仅运用技术改造社会,还将改造自身。比如芯片植入人体大脑技术,人自身有限的感知能力,如视力、听力、运动能力以及记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都将会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大幅提升。这种对自身能力的技术性增强对人类而言是否更有益,是否会产生一系列关于人性、伦理、法律等棘手的社会问题都需要慎重研究。人该如何面对人自身,家庭将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这都是21世纪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修身齐家文化在一次次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应变守常,回应了时代问题。21世纪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文化应当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修身以齐家:“打铁还需自身硬”
人类进入历史发展过程,开始时家庭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家庭“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10,家庭生产人自身。马克思在青年时就明确思考过,一个人在完善自身的同时,要把千百万人,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作为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1。为人类的共同目标而奋斗,这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伟大的。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注重加强个人修养,修身以齐家。“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12。个人通过修身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做到齐家。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倡导个人道德涵养的“五常八德”,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要想齐家,首先要修身,修身是齐家的基础。君子端正其心、格物致知、完善人格,才有能力引领、实现家庭和家族的某种良好秩序。儒家的修身齐家理论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演化,在天人合一框架下,从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德性-德行培育,形成了一套以成圣为目标的心灵操练工夫,而到清末民初,“国民”意识与“党性”意识的“觉悟”“觉醒”成了过渡时代修身的主题。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先后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以使党保持自我革命,直面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党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对中国家文化思想的深刻理解,认为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家庭不仅是身体的住所,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党员干部要修身养性,淡漠名利,自觉追求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倡“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强身健体、锤炼意志”14,修身要长久坚持下去。党员干部尤其要注重修身,“打铁还需自身硬”15。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16;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17。
修身,首先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18,修养心性。君子慎独是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指在独处无人时更须谨慎从事,遵守道德操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加强个人修养,不忘初心,细微处着手,培养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从一点一滴中自觉完善自己,懂得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19他自己“只要有时间 ”“就同家人在一起”20,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喜欢体育运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文山会海少了,饭局少了,党员干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修身养性,培养养花、画画、写书法、听音乐这些雅好,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的作用无可替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1。家庭是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的最初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故事说明家庭教育对人的道德品格形成的重要性。家庭对培育人的精神道德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家庭里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会让下一代健康成长,老一辈老有所养,形成勇于承担的家庭责任感,爱小家,也爱国家。
其次,要培养清正廉洁的作风。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朱德是“人民公仆的典范”23。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朱德作为赫赫战功的八路军总司令,曾写信不得不向老同学求援,因为四川老家八十多岁母亲生活困苦,他在信中说“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推动形成廉洁自律的党风,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24,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习惯需要从小就在家庭中培养。“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25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
再次,要培养健康的体魄。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党员干部从文山会海和接待应酬中解脱出来,没有那么多应酬,不喝那么多酒,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锻炼身体,身体会也变得更健康。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疫情使人的心理健康也经受了严峻考验,据世界精神病学协会联合进行的全球调查显示,抑郁、焦虑和压力等心理症状激增。借助现代技术和各种政策手段,为需要心理治疗和援助的人提供最大限度免费资源、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等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人身体健康,身心愉悦,会有助于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在家庭里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26。家家户户都好,国家才会好,人民的幸福感体现在家庭幸福、生活不断改善上。
最后,要锤炼人的精神意志。如果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久久为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坚持初心,坚定志向,做到持守自身,宁静淡泊,“庸俗的东西就近不了身”27,就能够不被外界物质利益所诱惑,从而增强政治定力和道德定力。良好的家风家教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亲仁济众、具有高尚精神品德、有气节有骨气、有理想有信念的时代接班人,他们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积极实现个人价值并同时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发展,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三、国之本在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马克思认为,家庭不仅是人的生产,同时也建立起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夫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28。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因而也是与一定社会阶段的一定生产方式联系着的,家庭随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与精神,集道德教化与践行规范于一体,由家训(家教)、家礼、家德、家风、家史、家法、家学和谱牒文化等构成29,形成了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家训、族规为主导的教化功能,以人伦为序的家族伦理关系,并与社会制度相关联,从情感和现实上建构起家国一体的实践理念。《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家庭不仅是一个血缘共同体,更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活共同体。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家族为基本单位,通过经济、婚丧嫁娶、对外交涉等各种家族事务建立了一整套家族规则,与封建的宗法制度相联系,形成了从家到国的政治统治和文化教化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中国人的很多家庭观念,比如“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30,都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家风思想,“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颜氏家训·序致》)“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朱子家训》)这些优秀的家风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是中华人民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我们还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毛泽东教育子女要身先士卒,进步向上,不搞特殊,还专门立了待亲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体现了人民领袖高尚的人格和清廉正直的家风。周恩来纪念馆里悬挂着“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这正是他一生做人行事的写照。习仲勋为官清廉,告诫子女不要有任何的优越和特殊。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回忆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要学父亲做人、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也学父亲的俭朴生活,“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31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自己承继了好的家风,也要求党员干部清正廉洁,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己任,全党一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汲取这些真正的共产党人优良的家风家训思想,对加强家庭建设大有裨益。
家风和政风要统一起来,在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大环境下,强调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加强家风建设,廉洁自律。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党员干部分清公私,“廉以修身、廉以持家”,“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32,培养良好的家风。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33,要“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34。党员干部做好了表率,坚定理想信念,带头树立良好的家风,“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亲属子女坚决听党话、跟党走。”35管住管好家属,才能成为幸福之家,否则有可能葬送了整个家庭。大家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传统,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传承下去。
家风和社会风气要统一起来,“千千万万家庭的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36。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家庭和睦,家庭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兄弟姊妹友爱,勤俭持家,就会形成友好的邻里关系,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相反,不良家风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37首先,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模范作用,“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38,管好自己的身边人,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其次,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要关心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老有所养。要关心儿童的成长,家庭、学校都要承担起教育引导儿童成长成材的责任,“为他们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39。新时代的女性要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需要男性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把爱国与爱家统一起来,“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40,建立亲情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家国一体,只有国家富强,家庭才能幸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和谐美满,国家也能得到有效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家国关系的旨归在于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维护国家政权为保证,对人民利益的维护。“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41。当今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家国一体,国家富强,家庭才能幸福,每一个人才能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与当前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华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的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本国实际和历史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推进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王晓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基金:新乡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提升育人实效的基础医学课程思政‘535’体系构建与实践”(2021-XYJG-31);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项目编号:2023MYYA01)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殷都学刊》2023年第4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