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辨方位而正则。”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还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其中,机遇更具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全局性、复杂性,且机遇和挑战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这一精辟论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既是一个现实课题,也是一个历史课题;既具有中国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
今日之中国是昨日之中国的延续,是明日之中国的奠基。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5页)聚焦中国具体实际,在此基础上分析形势、研判主题、明确任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可贵做法和优良传统。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创造了赓续不断、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正在实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塑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世界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阻断了中国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时代大潮中,中国落后了。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为内忧外患的中国把脉问诊,但都没有给出良方圣药。孙中山拟定的《建国方略》,憧憬“乘时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也”(《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但他的畅想终是纸上谈兵。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驻足凝视,感慨地说:“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毛泽东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而中国共产党则从自己建党的一天起,就把这样的两重任务放在自己的双肩之上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得以实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则是长期的历史任务,迄今依然是进行时、处于过程中。
在建党一百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中,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毛泽东指出:“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1964年,周恩来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今天,“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依然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之中。
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在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既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书和时间表,又进一步描摹了其路线图和施工图。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克服和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叙事主题和主线。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52页)这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意涵,也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机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双重建构,体现着双重逻辑。强国建设,在中国的坐标系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世界的坐标系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复兴,在历史大视野中,就是使中华民族重现曾经拥有的辉煌,自信自立自强,尽展恢弘气象;在世界大格局中,就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时代潮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会遭遇沟沟坎坎、曲曲折折,也会遭遇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7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是改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是重塑世界秩序的中国力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是全球要素配置中的中国机遇、国际力量更迭中的中国机会。
在“两个大局”的视域中,新时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呈现出很多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入思考的新的历史特点,这种新的历史特点包括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以及新的战略环境。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进入新时代,我们经受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跨越了急流险滩;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会遭遇沟沟坎坎、曲曲折折,甚至会遭遇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都是我们航程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只要这些风险挑战来了,我们就必须积极应对、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我们的头脑都要特别清醒、立场都要特别坚定,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方面,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都是我们这个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另一方面,要科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我们必须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坚决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坚决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坚决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须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主要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维度上使用的概念与范畴,包括政治、经济、法治、科技、教育、文化、外交等各领域,涉及制度、体制、机制、路线、方针、政策等各方面,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支撑力量,是国家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
生存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自主发展能力和潜力、抗击打能力和潜力。所谓自主发展能力,主要是立足国内市场,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立足经济发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立足国内循环,实现国内与国际经济双循环的畅通,激活经济“一池春水”的能力。所谓抗击打能力,包括抗极限式击打能力,主要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经济发展根基、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提升承受国内国际各类风险的能力。
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培育和塑造竞争优势的能力和潜力。这种优势,包括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一方面体现为培育创新的能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另一方面还体现为培育和塑造经营主体竞争力和国民经济竞争力的能力,做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从而彰显竞争的充分性。
发展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质态提升、结构升级、成长拓展的能力和潜力,包括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积聚能力、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能力、国民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和整体结构优化能力等等。提升发展力的关键,是提高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持续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所谓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其协调和动态平衡;正确处理当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代际之间的有序衔接和传递。做到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生存力是基础,竞争力是关键,发展力是目标,可持续力是发展力的延展。在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与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为了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不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是极为必要、极其重要的。
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劈波斩浪,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
新时代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战胜惊涛骇浪的中国之策,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中国密码。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征程上我们党的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提高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党的领导是穿越惊涛骇浪之“舵”。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党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的。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中国发展就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当前,我们能够穿越惊涛骇浪,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中华号”巨轮实现强大续航,行稳致远。
人民群众是战胜惊涛骇浪之“底气”和“依托”。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2023年版,第288页)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于我们党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汇聚起了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新征程,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和责任担当。
精神信仰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之“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新征程,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远征,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实现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更需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更需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斗姿态,更需要鼓足精气神,张满“中华号”巨轮搏击惊涛骇浪之“帆”。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惊涛骇浪中前行的战略之举,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而且还要下好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先手棋,在知行合一中善打主动仗,在惊涛骇浪中砥砺前行。
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覆盖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优化重大生产力区域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确保经济循环畅通。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建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优化重大生产力产业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的循环。打造完整的内需体系和长效机制,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同时,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持续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改革无止境,开放不停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已经创造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当代中国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强自己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辉煌业绩和应有贡献。“中华号”巍巍巨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航程中一定能够不惧惊涛骇浪、坚定勇毅前行。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理论动态》第2327期,2013年8月10日 发布时间:2023-10-2709:16: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