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周玉: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及对策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1-03-07 12:37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周玉: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及对策 '...

周玉: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及对策

 1OG品论天涯网

 1OG品论天涯网

随着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各种自媒体的广泛普及,互联网为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一个新的表达空间和传播渠道。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获得了一种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存在形式而广泛传播,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不露形迹地影响着人们的历史认知。深入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新特点、逻辑悖谬和现实危害,对之采取有效遏制措施,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课题。1OG品论天涯网

一、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新特点1OG品论天涯网

传播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被比喻为“人格与社会的建筑材料”。传播学上经典的“五W”传播模式,对传播过程作了言简意赅的描述:“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根据该模式,传播过程包含传播主体(Who)、传播内容(What)、传播受众(Whom)、传播媒介(Which channel)、传播效果(What effects)等五个构成要素。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在上述“五W”构成要素中,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特点。1OG品论天涯网

1.传播主体:突破专业人士的界限,呈现多元化、去中心化特征1OG品论天涯网

在传统媒体时代,即以广播、电视、报纸为典型媒介的时代,社会信息以“树状”传播为主,国家和地方各级媒介机构分别为信息传播的“树根”“树干”,受众个体则为“枝叶”。“枝叶”能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基本取决于“树根”“树干”传递什么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体较为单一,大多是拥有话语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人士、知识精英或知名人物。1OG品论天涯网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的“网状”传播开始凸显出来,并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模式。在“网状”传播模式下,每个网民都构成“庞大的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传播主体,能够独立参与信息传播过程。这种传播模式改变了历史虚无主义过去从专业人士到社会公众的“树状”传播模式,结束了专业人士作为单一传播主体对历史话语权的垄断局面,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体趋向于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其中,既有专业的历史学者,也有非专业的史学爱好者和普通网民:专业人士主要是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非专业人士则是通过制造碎片化信息质疑历史,或是通过网络“恶搞”“戏说”等方式丑化英烈,或是通过评论、转发、互动等方式参与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网络传播。1OG品论天涯网

2.传播内容:由宏大叙事向历史细节转变,呈现碎片化、细节化特征1OG品论天涯网

在网络新兴媒体时代,信息的网络传播呈现出“双重碎片化”特征。一方面是传播受众即网民阅读方式的碎片化。随着移动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人们利用等公交、乘地铁等碎片化时间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在这样的碎片化时间,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阅读短小精悍的文章。因而,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碎片化的内容便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阅读特点。另一方面是传播主体将传播内容碎片化。为适应网络时代人们碎片化的阅读特点,越来越多的媒体采用“碎片化”的写作模式,将完整的信息分解为各式各样的信息片段和诸多零块,再冠之以哗众取宠的标题进行传播,在短时间内给读者心理和认知留下烙印。1OG品论天涯网

为了扩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者也加入了“碎片化”的行列,对历史信息进行随意裁剪重组,将传播内容碎片化,以网络段子、恶搞视频、聊天表情包、吐槽弹幕等网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微博、微信等受众众多的社交平台公开发布,割裂读者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知,误导读者断章取义。他们打着“揭秘”“还原真相”等博人眼球的标题,截取历史片段对历史的细枝末节进行生动的描述,营造出一种看似真实的历史情境,使“浅”阅读的人们很难作出正确判断,试图以历史细节的“真实”来颠覆人们对历史整体的正确认知。1OG品论天涯网

3.传播受众:由知识分子向普通大众转变,呈现大众化、年轻化特征1OG品论天涯网

在传统媒体时代,囿于媒介技术的限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受众覆盖面较为狭窄,主要限于知识分子和对历史感兴趣的小众群体。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网民队伍急剧扩大,传统媒体时代下知识界话语权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复存在。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每个网民都被赋予一定的话语表达权,这既降低了社会大众参与历史问题讨论和历史信息传播的门槛,同时也扩大了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受众范围。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对象已远远超出知识分子的小众群体,而是涵盖各个阶层、各类人群的社会大众,呈现出传播受众大众化的趋势。其中,年轻人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重点对象。1OG品论天涯网

4.传播媒介:由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变,呈现便捷化、即时化特征1OG品论天涯网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和人是二元分离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进行传播,人们需要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通过上述载体传播、接收信息。而在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网络时代,媒介的随身性和网络的便利性为即时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客户端、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成为人们接收和发送信息的重要平台,人人都可在场直播和接收信息。仅仅凭借一部智能手机,历史虚无主义就可实现“零时差”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超越了时空限制,从而实现其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即时化。1OG品论天涯网

5.传播效果:从单向传播到立体传播转变,呈现裂变化、深度化特征1OG品论天涯网

当前,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虽然对信息传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新兴媒体的崛起,迅速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传播格局。在新兴媒体传播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不只是点对点,更是交互式的多点对多点或立体的面对面的辐射状传播。这就导致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扩散速度呈裂变式效应,其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远非传统媒体可比。借助互联网技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言论一经发布,就能通过特定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途径瞬时传播,短时间内进入网民群众的视线。同时,移动应用软件具有的点赞、评论、转发等强大的互动功能,很容易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言论推至舆论热点,使得错误观点的传播出现放大效应,网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使其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像核裂变一样扩散开来。1OG品论天涯网

二、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逻辑悖谬1OG品论天涯网

历史虚无主义无论借助何种传播载体、呈现出什么样的时代特点,都无法掩盖其理论上的逻辑悖谬。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逻辑悖谬在于其本体论表现为自我中心,方法论表现为崇拜自发性,认识论趋向于非理性主义,价值观是极端利己主义。1OG品论天涯网

1. 在本体论上表现为自我中心1OG品论天涯网

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客观过程。生产活动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本质的客观性。同时,历史是由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已经发生的活动,是既成的客观事实。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应该是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历史事实是历史本体的构成要素,是历史研究最基本的出发点。然而,网络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以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主观想象为逻辑起点,随心所欲地对历史进行伪造虚构和主观臆断。如关于邓颖超日记启封的一篇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该文就是由别有用心之人的操纵和资本利益的驱动杜撰而成,其目的在于含沙射影地攻击领袖人物,进而丑化党史国史。事实上,所谓邓颖超日记纯属无中生有,根本不存在。1OG品论天涯网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通过对历史的随意伪造,通过认识主体自身的“创造”“构造”来实现认识主体和历史客体、历史认识和历史对象的同一,否定了在认识、主体、思维关系以外的客观存在的历史对象和历史事实,否定了历史的客观性和独立自存性,从而在历史本体论上陷入“自我中心困境”。“自我中心困境”是美国新实在论者培里提出的、旨在批判本体论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指人不能离开认识关系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论处境。唯心主义却利用这一处境得出“事物的存在依赖于对它的认识,主观认识决定客观对象”这一错误结论。历史虚无主义在本体论上陷入自我中心困境,颠倒了历史认识和客观历史的关系,其通过网络传播呈现出的历史就不再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而是由历史虚无主义者以自己为中心“思想古人之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和“思想”重塑和改造过的“历史”。该历史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自我意识外化的客体,因而它不可能实现和历史真实的统一,只能是距真实的历史越来越遥远。正如马克思所说,“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1OG品论天涯网

2.在方法论上表现为崇拜自发性1OG品论天涯网

所谓崇拜自发性是指人的行为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支配的盲目状态,通常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忽视逻辑一贯性,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崇拜自发性在价值追求上,受趋乐避苦的本能驱动,自发地倾向于追求感官快乐,追求满足眼前的本能需要、欲望和兴趣,而忽视整体、长远和根本的价值。1OG品论天涯网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在方法论上表现为崇拜自发性。弥漫于网络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大多是随心所欲对历史进行的推测、假设甚至是伪造,是受非理性思维支配的产物,完全背离历史本身的客观真实。但因其迎合了网民的某些喜好,因而能够引起部分网民的关注。为迎合人们追求感官快乐的这种本能需要以及网民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历史虚无主义还将历史娱乐化、碎片化,通过短小精简的网络段子、搞笑视频、流行歌曲、吐槽弹幕、聊天表情包等网民感兴趣的形式,来满足部分网民追求感官刺激、寻求低级快感的原始欲望,误导网民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忽视历史逻辑前因后果的一致性。由于在方法论上崇拜自发性,网络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既经不起理论的逻辑论证,更不符合历史的客观真相,因而其观点自然是怪诞荒谬的。1OG品论天涯网

3. 在认识论上趋向于非理性主义1OG品论天涯网

非理性主义是一种西方哲学思潮,它和人本主义具有不解之缘,把意志、情感、欲望、本能等非理性因素不仅当作人的本质,也当作世界的本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历史都是由非理性因素创造的,整个世界都是非理性因素的派生物和体现。在非理性主义看来,世界是盲目的、偶然的、无序的,甚至是荒谬的,认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不能靠科学和理性,只能靠神秘的直觉和非理性的情绪体验。因此,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特点在于不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否认实践和理性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把认识看作一种天赋本能。非理性主义这种既缺乏实践基础又没有理性指导的认识论必定会走向直觉主义和神秘主义。1OG品论天涯网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在认识论上表现出鲜明的非理性主义色彩。首先,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否认了历史真理的客观性。历史真理具有客观性。历史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历史作为认识对象的,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对客观的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正确反映,在于同客观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却否认了历史真理的客观性,运用主观想象对之进行文学的创造和艺术的加工,进而传播于网络媒体。其结果既否认了历史的客观本质,把历史当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否认了历史的客观规律,把历史看作偶然事件的堆积,从而否认了历史真理的客观内容,否认了历史真理的客观性。其次,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忽视了实践和理性在历史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历史认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历史客体的能动反映,其根本任务是实现主观认识和客观历史的统一。实践是历史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历史是否相符合即检验历史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历史认识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网络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迎合大众趣味,不惜杜撰、戏说、恶搞历史,从现代人的本能需要、欲望、兴趣、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现象,建构历史记忆,将历史娱乐化。这样的历史认识和历史建构完全忽视了实践和理性的作用,不可避免会得出荒诞的历史结论。最后,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历史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碎片化的网络传播,孤立、片面、静止地认识各种历史现象,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对历史的认识不可避免会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得出的结论既不符合历史规律,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却扰乱人们的历史认知。1OG品论天涯网

4. 在价值观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1OG品论天涯网

利己主义是指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极端利己主义则是利己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为了达到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可以突破做人的准则,践踏法律的红线,不择手段地置他人利益、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在本体论上表现为自我中心,决定了其价值观必然是极端利己主义。正如叔本华所认为的,每个个人都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他个人的生存和幸福就是他首先要考虑的,由此每一个人均为自己的生存而不惜毁灭世界。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者虽然在表面上打着维护历史正义、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帜,实质则是不惜以歪曲历史、损坏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一己私利,在价值观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1OG品论天涯网

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篡改、否定历史,并通过网络传播其错误言论,目的大致有三。一是满足私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者将历史学等同于文学,其写作以吸引读者和赚取流量为主要目的,什么最能赚钱,他们就写什么,把历史研究商品化,把杜撰的历史当作商品以赚取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把一切都变成商品,对历史学也是如此”,“资产阶级的本性,它生存的条件,就是要伪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伪造历史。伪造得最符合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历史著作,所获得的报酬也最多”。二是哗众取宠,追逐虚名。一些网络发帖者发布关于揭秘所谓历史真相、诋毁党的领袖和革命英雄的言论,语不惊人死不休,置恶劣的社会影响于不顾,纯粹是为博人眼球、满足自己哗众取宠的心理。一些人凭空杜撰所谓新的历史材料,并自诩为所谓历史的重大新发现,借以赢得学术界的某些荣誉或称号。这种建立在子虚乌有材料基础上的言论固然不可能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但其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三是宣泄私愤。有的因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对党和政府不满,甚至怀恨在心、耿耿于怀,他们仅凭个人的一己私利和主观感受来判断、评价历史,而不顾历史事实,在网络上发表抹黑党史、军史、新中国史的言论,污蔑党的领袖和革命英烈,其目的就在于宣泄一己之私愤。1OG品论天涯网

三、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现实危害1OG品论天涯网

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其消息一经发布,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迅速扩散至整个网络空间,弥漫于人们的话语氛围中,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历史虚无主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扩大其社会影响,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1OG品论天涯网

1.严重干扰网民群众的历史认知,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1OG品论天涯网

当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广大网民的生活必需品。截至 20203月,我国手机网民为8.97亿,在整体网民中占的比例高达99.3%。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取代以往所有的传统媒介。广大网民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能知晓外部世界的大事、小事和奇闻轶事。各种信息从网络中扑面而来,对广大网民的思想产生广泛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会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而持续扩大。在这种状况下,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一旦被发布,经过网络平台的转载和部分网民的转发,就会对广大网民群众的思想造成强烈冲击,严重干扰网民群众的历史认知,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一旦出现混乱,行动就会出现问题,就会增加社会风险,为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1OG品论天涯网

2.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青少年的价值困惑1OG品论天涯网

在网民群众中,青少年已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03月,1019岁年龄段群体已占总体网民的19.3%2029岁的网民占21.5%,两者之和占总体网民的比例高达40.8%。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思想可塑性强,起伏性大,再加上这个年龄的求新求异和叛逆心理,他们对不同于教科书的标新立异观点和野史秘闻通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他们历史知识储备不够充分,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不够成熟,对错误言论往往缺乏足够的是非甄别和抵御能力,因而易于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蛊惑和诱导,易于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所迷惑。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颠倒是非、抹煞善恶、恶搞戏说的各种错误言论,对思想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不仅容易让他们形成错误的历史观,使其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历史依据,还容易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导致他们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思想困惑、价值迷失,在行为选择上陷入价值迷茫,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1OG品论天涯网

3.虚无党的执政根基,威胁党的执政地位1OG品论天涯网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传播的内容纷繁复杂,但其中也可发现一定规律。正如龚书铎先生所言,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所有的历史全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是有选择性的虚无。近些年来,网络传播的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无不是集中指向党的领导及其对社会主义的选择。这主要表现在否定党领导下的所有历史,包含否定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否定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夸大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等。通过对党史、国史的全面否定,历史虚无主义按照从虚无历史到否定现实再到重构未来的历史逻辑,借我们党历史中出现的所谓“错误”和现实的问题来质疑其执政的理由,对党的执政地位造成严重威胁。1OG品论天涯网

4.消解“四个自信”,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1OG品论天涯网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种言论,对“四个自信”具有严重的消解作用。首先,消解“道路自信”。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传播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论,动摇广大网民的“道路自信”。其次,消解“理论自信”。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通过抹黑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动摇“理论自信”。再次,消解“制度自信”。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指责社会主义改造,歪曲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前提和实践基础的彻底否定,也是对其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歪曲。最后,消解“文化自信”。历史虚无主义竭力贬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责近现代革命,诋毁民族英雄,美化反面人物。这些表现既是从源头上对中华民族安身立命文化根基的动摇,也是对以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精神内核的革命文化的抹杀,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瓦解。1OG品论天涯网

5.严重触犯国家安全底线,威胁国家总体安全1OG品论天涯网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多个方面。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威胁到国家安全的多个方面,对国家总体安全构成严峻威胁。首先,威胁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和核心地位,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各领域的安全。其核心内容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政权安全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安全。历史虚无主义抹黑党史国史的言论,目的在于否定党的领导,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其次,威胁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也是国家的安全空间,在网络时代,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网络安全中,意识形态安全是第一位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传播蔓延,冲击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阵地的话语权,对我国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最后,威胁文化安全。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鼓吹西方文化,贬低传统文化,否定革命文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网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严重的瓦解作用,长此以往,会导致人们缺乏民族认同感,精神空虚,信仰迷失,缺乏对外来文化的判断能力和抵御能力,国家文化安全因此面临严重威胁。1OG品论天涯网

四、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遏制措施1OG品论天涯网

网络既是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其扩大影响的主要阵地。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很多言论都是通过网络传播和散布开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对国家总体安全构成严峻威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途径,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1OG品论天涯网

1.培养网络舆论领军人物,正确引领网络空间的舆论导向1OG品论天涯网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程度和范围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所谓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空间十分活跃,“粉丝”众多(通常在50万以上),能够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的网络公众人物,通常被称为网络“大V”。因“粉丝”众多,网络“意见领袖”既可能充当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放大器”,成为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排头兵,也可能成为遏制或阻断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防火墙”。因此,为了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对网络“意见领袖”应注意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培养一批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又熟悉网络传播技术的“意见领袖”队伍,使其能够在重要时间节点,对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主动发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引导网络舆论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回应、理性驳斥网络中否定中华民族史、否定党史军史国史的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引导网民群众明辨历史是非,免受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的干扰。另一方面,对于在网络中公开传播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的网络“大V”则要加强监管,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1OG品论天涯网

2.加强网络监管,铸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铜墙铁壁1OG品论天涯网

一方面,加强网络“圈群”治理,切断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圈群渠道。在虚拟网络空间,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虚拟网络“圈群”是数量庞大的网络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尽管这些“圈群”具有显著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但其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视。当前,围绕我国历史尤其是党史军史国史的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不少都是借助“圈群”在网络扩散传播的。网络“圈群”一般都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志向旨趣或熟人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一定强度的传播关系,这种关系会形成传递影响力,增加“圈群”成员的沟通频率和信任程度。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圈群”的传播,通过“圈群”成员随意的“点赞”“转发”“评论”“分享”等互动行为,不仅易于扩大其传播范围,增进其传播速度,还易于为“圈群”成员接受、认同,实现其深度传播。为此,必须加强对网络“圈群”的治理,对其中涉及历史的各类信息进行系统过滤和监控,对蓄意伪造历史抹黑党的领导、诋毁革命领袖和革命英烈、传播历史谣言的言行,要及时回应,依法惩处,切断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圈群”链条。1OG品论天涯网

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把关人”作用,健全持续有效地治理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把关机制。“把关人”是传播学的一个常用概念。传播学认为,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把关人”的存在,决定着信息的取舍和流向。所谓“把关人”,即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取舍、过滤或加工的人或机构。这种对信息进行的取舍、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在网络时代,网络传播具有信息的海量性、低门槛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各种信息泥沙俱下,传播快速。这既导致职业“把关人”信息控制力的下降和把关权力的分化,也增加了信息把关的难度,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治理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需要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各类“把关人”的把关作用。一是“职业把关人”,即专业新闻网站,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严把政治关。二是“二级把关人”,即商业网络平台,要强化社会责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获取流量,对涉及历史人物、党的领袖、革命英烈的相关言论和微视频、短视频等要严加审查,严格把关。三是“影子把关人”,即人数众多的广大网民,他们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对象,也是网络信息的传播主体,能够通过网络论坛、贴吧、QQ、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短视频网站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这类把关人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主体力量,需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其媒介素养和历史素养,增强其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把关能力。四是“最终把关人”,即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法规体系,通过党纪国法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有效监管和治理。1OG品论天涯网

3.推进唯物史观和史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增强网民群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力和抵御力1OG品论天涯网

首先,着力推进唯物史观的网络教育,培养广大网民认识历史问题的科学思维。唯物史观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方法论;既是关于历史过程的理论,是历史本体论,也是观察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方法论。唯物史观主张尊重历史的客观性,从历史事实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树立整体性的思维,全面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中,揭示历史的规律,把握历史的主流,认清历史的本质,以全面而非片面、联系而非孤立、发展而非静止的观点认识历史,寻求历史的真相。历史虚无主义者脱离历史过程和历史情境,孤立、静止、片面地对待历史,纠缠于历史的细枝末节,以此一叶障目,否定历史的整体和全部,从理论根源上讲就在于背离了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网民群众的历史认知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和影响,也在于不能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对待历史。因此,要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恶劣影响,必须不断推动唯物史观的网络化、大众化,使之成为广大网民群众认识历史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1OG品论天涯网

其次,积极推动史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努力提高广大网民的历史素养。推进史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运用网络媒体讲好历史故事,努力提高广大网民的历史素养,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所说,“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为此,史学界应注重推动史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不断推出既有学术含量、又通俗易懂的研究成果,讲好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讲好中国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崛起故事,向广大群众展现一个历史悠久、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使其能够更多地接触正史、信史,做到知史明辨、爱党爱国。文艺界则对史学界的历史研究成果及时进行艺术再现,充分运用新媒体再现鲜活的历史面容,为广大群众表达出真实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历史、敬仰英雄、感悟崇高,不给历史虚无主义“恶搞”“戏说”“解构”历史提供机会。此外,对网络中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要主动回应,及时批判。尤其是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对网络上相关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作出有针对性的正面回应,为学生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避免其历史认知“得之于课堂,而失之于网络”。1OG品论天涯网

4.加强对资本逻辑的驾驭,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现实根源1OG品论天涯网

意识没有自身独立的历史,“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网络传播蔓延,有其深刻的存在基础和现实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经济层面讲,这得益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尽管我国在利用资本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对资本逻辑的导控,但资本逻辑的内在局限性仍然具有酝酿虚无主义的态势。因此,要消解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虚无主义,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资本逻辑的驾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唯有如此,历史虚无主义才会因缺乏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而最终进入历史的垃圾堆。1OG品论天涯网

 1OG品论天涯网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7期。1OG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静穆1OG品论天涯网

发布时间:2021-03-07 12:37: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思想争鸣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