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何干强:评高尚全先生的“改革建议”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3-10-12 10:43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何干强:评高尚全先生的“改革建议” '...

何干强:评高尚全先生的“改革建议”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高尚全先生“建议”,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公有制为主体,改为“公有制为主导”,并认为,“党的执政基础不是国有经济,而是三个‘民’:民心、民生、民意”。初看起来,似乎他仍然重视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仍然把它们看成是“为主”的,然而,这完全是假象。

  

首先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公有制为主导”与“国有经济为主导”混为一谈。两者有重要差别,后者不包括集体经济。城乡集体经济的本质是集体劳动者联合起来成为生产的主人,虽然内部不存在剥削关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在国民经济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相互独立,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往往被市场竞争的盲目力量所统摄,它们可以自觉地配合国有经济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本身却难以直接发挥这种作用。因此,能够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成分,只能是国有经济,因而说“国有经济为主导”是严谨的。我国宪法总纲在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出规定之后,还明确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见,国有经济为主导必须以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为前提,宪法对此规定得十分明确。因此,问题不是要通过改革,改掉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是应当研究,在经济管理实践中如何才能更好地遵循宪法已有规定,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

  

现在要问,如果按照高尚全先生的“改革建议”,把公有制为主体改掉了,还能有“国有经济为主导”吗?回答是:必然不能有!须知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意味着,它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起推进、导向和控制作用。这除了国有经济本身是代表劳动人民为主的人民整体利益的经济,除了它在人才、科技、设备的质上优于其他所有制经济,除了它必须控制自然资源产业部门、国家安全产业部门、重要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部门等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经济部门,因而本身能在经济中起先进带动、支撑调节作用之外,还绝对不能离开它和集体经济共同构成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数量优势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只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全社会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才能脱离阶级剥削关系,因而充分发挥出劳动积极性,形成服从整体利益的自觉性,这样,国有经济引领经济全局的导向作用,才能得到最广泛的配合;只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处于公有制经济中,享有按劳分配的权益,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才不至于拉大,才能使全社会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适应计划调节的市场供给的客观要求,具有现实可能性,这样,才能使国有经济执行宏观控制职能,促进国民经济实现供求平衡的良性循环成为现实;只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社会大多数人口形成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样,国有经济才能协同集体经济,并进一步带动非公有制经济执行国家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政策,形成全国一盘棋,形成分工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公有制为主体是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本前提,没有前者,后者就没有现实的可能性。

  

高尚全先生要改掉公有制为主体,无非是让被称之为民营经济的私有制经济为主体。当今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实行雇佣劳动的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这样一来,中国势必生成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种对抗性基本矛盾。马克思揭示的私人资本积累规律势必在全社会起主要作用,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必将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使多数人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受到被剥夺生产资料所有权后的极大限制,与少数人资本家以利润为唯一生产目的的无限供给,在市场实现问题上发生无法解决的尖锐矛盾。因此,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将失去主导国民经济的基本前提。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私营经济多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科技水平低,发展方式大部分比较粗放。在国内市场基本国际化、存在激烈国际市场竞争的现实条件下,不强调维护和扩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反而要改掉公有制为主体,这样做的后果势必是,让那些对中国市场早已虎视眈眈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跨国公司及其国内的买办经济成为主导。可见,要改掉公有制为主体,实际上是一种置国家经济安全和民族经济利益而不顾的卖国主义经济主张。

  

可能有人会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公司中大股东占百分之十几的股份,就能控制一个公司,因此,改掉公有制为主体,只要我国国有资本能占社会总资本的百分之二、三十左右,照样能对国民经济起控制作用。这种简单类比,把宏观经济的调控与微观经济内部的管理混为一谈,是很不恰当的。我们知道,公司内部实行直接性协作分工,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进行管理;而国民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交换的间接性社会分工,只能实行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国家必须通过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才能有效地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把国民经济基于市场的社会分工关系及其治理等同于一个大公司内部的管理,等于说国民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形态,这显然不合逻辑。

  

还可能有人会提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但是也有数量不小的国有经济,它们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调控作用,为何中国就不能以“私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不错,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推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过国有化浪潮。20世纪70年代中期,包括美国在内在的70多个国家中,国家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本总投资中所占比重平均为16.5%;西欧诸国的国有企业产值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占工业产值的30%。但是,这种国有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为缓和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个对抗性的基本矛盾而产生的,我们本该从中看到国有经济对于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性。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本质上是“总资本家”的经济,主要服从于金融垄断资本财团的利益。它们所起的并不是主导国民经济的作用,而是起“稳定器”即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作用;这种作用决定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不会逐步扩大,而是根据稳定宏观经济的需要可大可小。这与我国实质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的国有经济,在性质上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都是根本不同的。实际上,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金融垄断资本财团,须知这些国家的政府就是受金融垄断财团的经济利益控制的。[i]可以说,离开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经济为主导”,这在现实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高尚全先生的“改革建议”,经济、政治主张双管齐下,在提出改掉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断言“党的执政基础不是国有经济”,这暴露出他想改变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深层意图。

  

如果党的执政基础不是国有经济,那就只能是国民经济中的其他经济成分。但是他指的显然不是集体经济,因为集体经济是他“建议”改掉的“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成分;那就只能是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外资经济构成的私有制经济。众所周知,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只是附属成分,而民族私有经济与外资经济又存在矛盾,那么,他没有正面说出的“党的执政基础”就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民族资本为主的私有制经济,就是外国资本为主的私有制经济。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已经证实,民族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可见,第一种可能是走历史倒退之路;而第二种可能,就是要以二次大战后新殖民主义条件下的殖民地附属国经济作为党的执政基础。而这两种“执政基础”,都意味着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变质,是亡国之论。

  

我认为,党的执政基础不仅不能排除国有经济,也不能排除集体经济,严格地说,党的执政基础是整个公有制经济。根据唯物史观,政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社会性质由它所代表的阶级赋予,进一步说,是由它代表的阶级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的。列宁曾慎重地论证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党应当用什么名称,在科学上才是正确的,在政治上才是有助于启发无产阶级意识的?”他旗帜鲜明地回答,“我们应该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称自己为共产党”,列宁针对党原先的名称指出,“‘社会民主党’这个名称在科学上是不正确的”,“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我们党看得更远些:社会主义必然会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而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上写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列宁的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共产党这个名称是有科学含义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的奋斗目标,而且表达了人类社会必然趋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只要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就绝不会有丝毫把共产党与公有制经济割裂开来的念头。

  

党的执政基础只能是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坚持这种基础不动摇,才有可能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才能始终坚持党的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由此看来,这位权威人士在政治上的“改革建议”,是要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使党名存实亡,是亡党之论。

  



  

网络编辑:岚河水

  





  

发布时间:2013-10-12 10:43:22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思想争鸣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