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合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的哲学审视
学界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这些认识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化之处。
其一,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体系尚未形成,而现有的认识“往往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效用的宏观视角,存在着宏大叙事的泛论之嫌,其独特价值缺乏深入挖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不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从无到有,从表象到本质,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框架。但是,这一框架还处于初始状态,许多基础概念没有获得统一认定,处于“假说”状态,许多理论问题没有得到深入探讨,各种争议此起彼伏,成熟的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体系尚待时日。即便是现有的似乎已有定论的一些论域也还有进一步追问的空间,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始点及历史价值始点不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理论基础需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界定、价值形态及实现规律的概括、价值要素、价值结构、价值目标、价值创造过程、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并且,现有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些认识,虽意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效用,但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表象式归纳,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三者有机统一的角度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人的价值、社会价值间的关系。的确,思想政治教育会对人与社会有着特定的益处,这是其存在的现实根源,但是对人与社会的哪一方面产生作用却是目前学界普遍欠缺的共性问题,基本上还是在社会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框架内游走。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肯定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它不可能作用于人的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能说只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人就全面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用的只是人的发展的某一方面,它与其他因素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其二,将哲学之价值、教育之价值生搬硬套至思想政治教育。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实际上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对于这些问题,学术史上并没有什么现成答案,但是在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价值问题却有着相对明确的答案。于是,把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简单地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把经济学、伦理学上的价值套用至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哲学中关于教育价值的思考搬运到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已成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的共同思路与模式。
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指导就是进行哲学认识,即运用哲学中的价值理论观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以哲学为指导,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并不意味着哲学中的价值理论完全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哲学中的价值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与概括,是对世间诸多事物共性的思考,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拥有自身得以成立与发展的独有特性,需要在哲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细化、深化,而不是笼统地进行覆盖性认识。诸如,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主客体一般比较明确,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则相对复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的人既有受教育者,又有教育者,谁为主体需要细细斟酌。并且,人的能动性、主导性,又导致价值的实现不仅仅是价值转移,还存在创造与再创造,即实现价值增值。由此,以哲学理论,特别是哲学中的价值理论为指导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完全正确,但这并不是将哲学理论植入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运用哲学之思维、哲学之方法去认识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其三,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的过程中,习惯剑走偏锋。
人们在谈论一件事情前,总会提醒自己要辩证、要全面、要客观,但是一旦进入实施过程,则又往往忘记了自己确定的认识原则,而走向极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步入同样的误区——强调工具性,忽视目的性;强调社会性,忽视个体性;强调遵从性,忽视自由性;强调人的受众性,忽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被动性,忽视人的主动性。具体而言,就是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阶级统治、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价值与意义,“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生生的有机体异化为政治斗争的装饰品,从而阉割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价值主体生命意义的追求与实现,为其价值的本身蒙上一层灰暗的阴霾”,而对其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则予以完全忽略。
而为了改变重工具轻目的的倾向,有的学者开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从政治话语的‘生命线’范式转向科学化时期的‘功能论’范式,再向学科化时期的‘价值论范式’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但这一范式的转换恰恰在实践中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强调目的性,忽视工具性;强调个体性,忽视社会性⋯⋯特别是中共十七大提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之后,重视个体价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论的研究越来越得到追逐。受此影响,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识中,以人的价值、个体价值取代社会价值,以目的价值取代工具价值的论断层出不穷。特别是伴随着教育活动主客体关系新论的不断推出,许多学者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双主体”论,甚至有人提出教育活动无客体,由此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中人的价值涵盖一切的事实与现象。
网络编辑:岚河水
其一,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体系尚未形成,而现有的认识“往往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效用的宏观视角,存在着宏大叙事的泛论之嫌,其独特价值缺乏深入挖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不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从无到有,从表象到本质,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框架。但是,这一框架还处于初始状态,许多基础概念没有获得统一认定,处于“假说”状态,许多理论问题没有得到深入探讨,各种争议此起彼伏,成熟的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体系尚待时日。即便是现有的似乎已有定论的一些论域也还有进一步追问的空间,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始点及历史价值始点不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理论基础需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界定、价值形态及实现规律的概括、价值要素、价值结构、价值目标、价值创造过程、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并且,现有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些认识,虽意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效用,但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表象式归纳,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三者有机统一的角度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人的价值、社会价值间的关系。的确,思想政治教育会对人与社会有着特定的益处,这是其存在的现实根源,但是对人与社会的哪一方面产生作用却是目前学界普遍欠缺的共性问题,基本上还是在社会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框架内游走。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肯定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它不可能作用于人的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能说只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人就全面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用的只是人的发展的某一方面,它与其他因素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其二,将哲学之价值、教育之价值生搬硬套至思想政治教育。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实际上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对于这些问题,学术史上并没有什么现成答案,但是在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价值问题却有着相对明确的答案。于是,把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简单地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把经济学、伦理学上的价值套用至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哲学中关于教育价值的思考搬运到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已成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的共同思路与模式。
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指导就是进行哲学认识,即运用哲学中的价值理论观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以哲学为指导,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并不意味着哲学中的价值理论完全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哲学中的价值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与概括,是对世间诸多事物共性的思考,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拥有自身得以成立与发展的独有特性,需要在哲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细化、深化,而不是笼统地进行覆盖性认识。诸如,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主客体一般比较明确,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则相对复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的人既有受教育者,又有教育者,谁为主体需要细细斟酌。并且,人的能动性、主导性,又导致价值的实现不仅仅是价值转移,还存在创造与再创造,即实现价值增值。由此,以哲学理论,特别是哲学中的价值理论为指导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完全正确,但这并不是将哲学理论植入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运用哲学之思维、哲学之方法去认识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其三,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的过程中,习惯剑走偏锋。
人们在谈论一件事情前,总会提醒自己要辩证、要全面、要客观,但是一旦进入实施过程,则又往往忘记了自己确定的认识原则,而走向极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步入同样的误区——强调工具性,忽视目的性;强调社会性,忽视个体性;强调遵从性,忽视自由性;强调人的受众性,忽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被动性,忽视人的主动性。具体而言,就是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阶级统治、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价值与意义,“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生生的有机体异化为政治斗争的装饰品,从而阉割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价值主体生命意义的追求与实现,为其价值的本身蒙上一层灰暗的阴霾”,而对其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则予以完全忽略。
而为了改变重工具轻目的的倾向,有的学者开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从政治话语的‘生命线’范式转向科学化时期的‘功能论’范式,再向学科化时期的‘价值论范式’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但这一范式的转换恰恰在实践中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强调目的性,忽视工具性;强调个体性,忽视社会性⋯⋯特别是中共十七大提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之后,重视个体价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论的研究越来越得到追逐。受此影响,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识中,以人的价值、个体价值取代社会价值,以目的价值取代工具价值的论断层出不穷。特别是伴随着教育活动主客体关系新论的不断推出,许多学者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双主体”论,甚至有人提出教育活动无客体,由此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中人的价值涵盖一切的事实与现象。
网络编辑:岚河水
发布时间:2015-01-11 21:15:3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