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伊格尔顿无疑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的最新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的出版,更是把他推向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焦点位置。到目前为止,除了马克思本人和恩格斯之外,我们可能还没有见到一个能像伊格尔顿这样比较准确、深入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的西方作者。许多世界上颇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虽然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像列宁甚至把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应用于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东方模式。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对于马克思思想和著作的了解却往往是不全面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虽然在某些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对于马克思著作的了解却往往是非常有限的,有的人对于马克思著作和思想的缺乏了解甚至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伊格尔顿在书中以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和透彻的了解,从十个方面对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质疑进行了申辩和反驳,并通过这种申辩的笔法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者反驳的十个基本观点是:(一)马克思主义终结了;(二)马克思主义虽然理论正确但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四)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梦想;(五)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归结于经济因素;(六)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因而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是最无用过时的;(八)马克思主义提倡暴力政治;(九)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十)过去40年中的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政治运动都与马克思主义无关。
作者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当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世界末日景象,各种矛盾和迹象表明,“不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而是资本主义过时了”。资本主义的当下危机再一次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具有十分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作者十分明确地告诉他的西方读者,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及“革命”甚至“阶级斗争”等这样一些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从来没有向人们承诺什么。马克思只是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加剧,前者将通过自己的斗争而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阶级,劳动将获得自由和解放。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你死我活,但社会主义可以解决自由社会的许多问题。只有通过他人的成功,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也就意味着个人自由的极大丰富,而不是削弱。没有任何道德规范能比这更高尚了。”
作者对西方学者中流行的对于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整体性理论以及所谓宏大叙事等等的批判进行了十分有力的反驳。作者指出,关于经济因素是历史的唯一决定因素的说法早在恩格斯时就已经作了明确的澄清。马克思事实上也不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论者,虽然人们都不会否认一切现象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经济现象这一不言自明的道理。所谓“多元决定”也不能说各种因素对于历史都会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物质的匮乏、强迫劳动、暴力和剥削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文明都是以它们为基础的。这样的整体性和历史的宏大叙事无疑是人类的一种悲哀。同样的,我们决不能把进步、理性和启蒙当作宏大叙事去进行否定。作者在这里虽然用字不多,但是对于许多西方作者都曾提出的这些问题却做出了不容否定的反诘。
对于人们经常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唯物主义倾向,作者也作了有力的反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对于物质世界的意义,强调“工业”对于现实世界的改造力量。因此,与其说马克思的理论是哲学的,毋宁说它是反哲学的。它不满足于旧哲学只是解释世界,强调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而这种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与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密不可分的。因此,说马克思主义只关心物质而不关心精神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于历史依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此外,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阶级问题、暴力革命与议会道路问题、国家与自由民主的关系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于过去40年间对各种激进运动的影响力等等都作了清晰的论述。作者正确地指出,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出现,使得阶级关系出现了多样化的倾向,但是,因此而断言工人阶级消失了还为时过早。血汗工厂今天依然到处存在,资本的剥削和劳动的解放依然是今天的劳动者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作者告诉读者,马克思绝不是简单地强调暴力革命,他甚至反对党内的简单暴力倾向,主张根据现实的情况决定党的政策和策略,甚至准备好在可能时采取议会斗争的形式;另外,作者指出,马克思对于国家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主张国家的消亡和建立人民民主政府;最后,作者向读者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于40年来激进政治运动的影响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由于篇幅的限制,作者对于上述有关问题的论述都是纲领性的。此外,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性建议。其论述中肯的同时,也不免出现一些不太合适的提法,这是有待读者在阅读中分辨的。
责任编辑: 王佳菲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