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时,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探索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形式。过去在探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时在认识上的一个失误就是对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作了单一化的理解,认为只有“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才是集体经济的唯一实现形式,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形式的探索,导致集体经济发展的迟缓。实际上,集体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集体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集体经济的性质,最根本的是坚持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是集体经济属性的本质特征。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没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该大胆鼓励。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集体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般而言,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与集体经济的实践形式是同一的。严格地讲,实践形式更侧重现实的实践,不是理论的逻辑推演。实现形式既指的是理论上的对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推论,也指的是集体经济在现实的实现方式。本课题研究的是集体经济在实践中的实现方式,不是理论上对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推演。
农村集体经济实践形式就是农村集体经济在实践中的具体实现方式或组织形式。理解一种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形式,至少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来说,必须是集体所有制,这就将农村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区别开来;二是,除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一种集体经济实践形式具有独立的产业结构、经营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要素;三是,每种集体经济实践形式都要有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集体经济可以是集体劳动方式,也可以是其他劳动方式。只要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实践形式,都可以大力发展。不能把所有制方式和管理方式混为一谈,可以是劳动的联合,也可以是资本的联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单一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目前,在广大农村,最广泛存在的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承包经营制与少数的“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经典集体经济模式并存,同时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形式。总之,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多种实践形式并存的格局。
1.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的模式:以天津蓟县毛家峪村为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些农村在充分发挥家庭经营活力的同时,逐步加强集体统一经营层,实现了“统”与“分”即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两个经营层的充分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发展壮大。天津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就是这样的村庄。毛家峪是一个小山村,全村只有46户人家,168口人。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到2000元,增加到2008年的3万多元,村级积累从零达到1亿多元。2009年春节前,毛家峪村46户村民都从村里分得了一套别墅。
(1)以家庭经济为发展起点,逐步充实村级集体经济。
毛家峪村地处蓟县深山区,交通闭塞。2000年以前的毛家峪村,没有任何集体收入,村民从事的是“春种几垄地、秋摘几筐果”的传统种植业,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那时的毛家峪,不仅经济发展落后,而且村庄秩序较乱,村民人心不稳。2000年11月,复转军人李锁被推举为毛家峪村党支部书记[1]。他在上任第一天就立下誓言:“如果3年不让大伙都富起来,我自动辞职”。李锁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修一条从山内通向山外的公路,以方便村民将成熟的山果运输出去。可是,10万元的修路费用,对于一个集体经济为零,只有46户人家、168口人的穷山村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李锁个人捐款5万元,又动员亲戚朋友捐款,终于将路修通。
李锁认识到,依靠单一的种植业,很难使村民富裕起来。他不断搜集信息,寻找适合毛家峪发展、能使群众富裕起来的路子。他先是带领村民发展山羊养殖,但由于它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而遭到果断停止。受其他村庄发展旅游业的启发,毛家峪村党支部认真分析了毛家峪的旅游资源优势:有形成于13-8亿年之前的上古元世纪的奇石林,有万亩林场,还有千亩果树,在不足200人的小山村中竟有8位100岁以上的老人。 根据这些特点,毛家峪精心在“长寿”两字上做文章,确定了以城市中老年人修身养性为重点的旅游发展方向,将该村定名为“毛家峪长寿度假村”,推出了水果采摘、睡热炕头、吃农家饭、当山里人等农家特色旅游项目。围绕山村休闲旅游,毛家峪村“两委”干部通过带头,鼓励群众利用闲置庭院发展家庭旅店。尽管有群众在顾虑、在观望,首批12户家庭旅店还是建立起来了。
200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京、津、唐等许多游客慕名来到毛家峪,打破了小山村的沉寂,家庭旅店取得良好效益。当年全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达到4000元。村民发展农家旅店的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全村46户人家全部建起了家庭旅店。随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毛家峪村依靠村集体,为分散的农户家庭旅店搭建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平台。这就是,由村集体统一制定标准、统一定价、对客源作统一管理和统一分配,村集体还负责组织旅游户经营者和接待服务人员进行接待礼仪、客房服务和农家菜肴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形成了村办景点和农家院旅游户为一体的旅游产业规模。这既避免了农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又提高了毛家峪旅游业的声誉。至2004年底,毛家峪村全年综合收入350多万元,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2005年,全村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旅游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集体积累达到了1亿元,全村存款额达到了600万元。毛家峪村不仅有了丰厚的集体积累,而且村民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2)广开融资渠道,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
旅游业成为毛家峪村的支柱产业。为了做大做强这一产业,毛家峪村每年都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参观学习,根据大城市的旅游需求,及时调整旅游发展思路。
景区建设,需要资金。毛家峪村广开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发展资金。在困难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李锁用自己的房产、有价证券作担保,贷款200多万元,投入景区建设。几年来,毛家峪村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元古奇石林”、“许愿池”、“情人谷”等景点,建立了太极养生基地。同时,村集体不断加大景区硬件建设力度,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环村公路、停车场;投资100万元,建立了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场,保护了旅游环境,保证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投资70万元,美化和绿化村内街道,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综合环境。在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力支撑下,毛家峪村合并了周围的一个村庄,不仅使该村摆脱落后状态,走上了富裕小康路,而且进一步扩大了毛家峪旅游景区的规模。
2005年,毛家峪与天津永泰红堪集团合作,利用土地等资源入股,成立“毛家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这一公司按市场化运作,实行军事化管理,力求标准化、制度化、制式化。毛家峪村的村民都成了旅游开发公司的股东,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实行利润共享、风险共担。这个公司对毛家峪村的土地、山场、村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使管理者、员工成为同一个利益整体。2005年,永泰红磡集团为毛家峪村投入资金1900万元,开发建设了拓展训练基地、修建了高标准的旅游专用路,完善了全村的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为毛家峪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资金保证。同时,现代化企业的介入,也为毛家峪引进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现代经营理念。借助与现代化大企业的合作机会,毛家峪村在充分挖掘农业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蔬菜博物馆、传统农具展览馆和农家畜禽动物园等别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他们还将根据日本“一村一品”的经营理念,根据村里长寿老人多的特色,建立“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等形式的宗族式家庭旅馆,创建“一户一品”工程。将集体资产参与组建股份公司,实现投资多元化,对于实现毛家峪旅游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对于壮大毛家峪村集体经济的实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3)在夯实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发展集体经济道路上起步不久的毛家峪村,已经深刻意识到村民民主和精神文明对于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注重发展生产力,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开始注重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的民主素质和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水平。他们先后投资30多万元,实现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宽带上网、pos机刷卡消费系统户户通,使群众充分享受现代文化生活。每年村里聘请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来讲课,提高村民的旅游接待、法律知识和科学文化水平;他们在全村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村民”的评选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召开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对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隆重的表彰,弘扬正气。如今,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在毛家峪蔚然成风,富裕起来的毛家峪村村民,团结一心,展现了爱村、爱党、爱国的精神风貌,他们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毛家峪在很短的时间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经验说明,发展集体经济只要因地制宜,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集体经济是能够发展起来的。它也说明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是能够充分结合的,关键要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只要充分调动家庭经营的积极性,集体组织做好服务和管理的工作,是能够实现家庭富裕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
在全国,还有不少像毛家峪村这样在发展家庭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集体积累,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充分结合的村庄。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2]、河北省安平县南王庄村[3]等村庄也是这样的典型。相对于那些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一直坚持集体统一经营的村级集体经济,这些村的集体经济起步相对较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上也会面临不少困难。根据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所面临的现实和制度基础、政策环境,对于大多数农村而言,通过激发家庭经营活力,在家庭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集体统一经营层,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是一条现实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这是毛家峪村发展集体经济对全国其他大多数村庄的最大启示。
2.集体经济的经典模式:以黑龙江甘南县兴十四村为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当时一些副业比较发达、集体经济积累比较丰厚或者地广人稀的村庄,根据村集体的实际情况,没有实行包产到户,而是坚持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路子,如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河南省新乡县的刘庄村、黑龙江省甘南县的兴十四村,等等。还有一些村集体在当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后来又根据村里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土地及村办企业集中到村集体,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如河南的南街村。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所有村民都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及村办企业等归村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代表全体村民履行所有者职能,实行“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始终以村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和较高的社会福利制度,既承认劳动差别又避免了贫富差距;村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普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村集体。这里将以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为例对这一模式作一具体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大包干,兴十四村党支部遇到了分还是不分的难题。考虑到当地地广人稀、土地瘠薄,一家一户难抗御风险的实际情况,党支部决定从本村实际出发,坚持走集体经营、共同致富的道路,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他们把全体村民划分在农业、工业、林业、牧业等7个专业队,合理分配劳动力,充分发挥机械化、水利化优势,走多元化道路,不断调整结构,延长产业链条,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三十年多来,兴十四人在村总支部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坚守“不让一人受穷,不让一户掉队”的信念,走共同富裕道路。经过几十年的苦干、实干、拼命干,兴十四村已由刚建村时只有8名共产党员、36口人,固定资产一分钱没有的山东移民村、全县最穷村,一个既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铁路线、不靠近大中城市,也无矿产资源的烂草滩,发展成为幅员3.6万亩,其中耕地1.68万亩、人工松林1.3万亩,198户村民、956口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成为拥有35家企事业、1800多名员工、10亿多元总资产,集农、林、牧、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国家级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2008年,兴十四村富华集团总资产达到10.8亿元,总收入实现8亿元,利税实现46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9万元。
(1)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1983年,在全国分田到户的高潮中,兴十四村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顶住了分田到户的压力,坚持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和“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83年,兴十四村公共积累840万元,2008年达到10.8亿元; 1983年村总收入145万元,2008年达到8亿元;1983年村人均收入1250元,2008年达到1.9万元;现在全村平均村民每户积累达500万元。兴十四人用事实说明了共同富裕道路的优势。
兴十四村的一个特点和优势就是,始终坚持土地连片种植,实行规模经营。现在全村1.68万亩耕地,由村里2%的农民种植,98%的劳动力进入村办二、三产业,成为产业工人。2007年,全村共生产粮食1500万斤。可以说,兴十四村1口人生产的粮食,能养活近2000口人。同时,兴十四人积极发展畜牧业,建起了大型集体牧场2处,奶牛饲养量达1000头,实现了畜牧业养殖的专业化。
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的基础上,兴十四村立足当地农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村办工业,先后建起了乳品厂、甜蜜素厂、柠檬酸厂、饲料厂和淀粉糖厂等多家企业,组建黑龙江富华集团,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兴十四人自己总结说,因为土地没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所以在上项目、建企业,占用土地方面,村里就能统筹规划,极大地促进了项目的引进和发展。现在,兴十四村通过引导动员周边3个村的农户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土地向农业合作社集中,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实现“种田农民”向“离土农民”转变。
(2)坚持工业富村、科技强村,实现经济多元化。
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上,兴十四村大力招商引资,大胆实施资本运营。富华集团华冠科技股票A股2002年在上海成功上市,募资1.38亿元,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家农业板块上市的股票。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兴十四村努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2005年,规划建设了富华生态产业园,开工建设了5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富华生物制药、1万吨植酸酶生产、10万吨水稻精致加工、生物菌、口喷剂等一批大项目。
同时,他们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人才,实施收购和兼并战略。他们先后成功收购了齐齐哈尔林机厂和拥有100多家连锁店的齐齐哈尔康吉医药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外企业。目前,富华集团年加工玉米30万吨,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和绿色食品等系列产品体系,有4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富华集团1998年被认定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被授予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兴十四村2007年被联合国机构评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佳范例”。
在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的同时,他们充分发挥资金、资源优势,进一步做活第三产业。他们成立了富华建筑公司、富华绿化工程公司、富华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富华路桥公司四个外向型企业和富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08年,这四个企业开发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收入3500万元。富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贸易范围不断拓宽,贸易项目不断增加,2008年贸易额近1000万元。
兴十四人积极立足本村殷实的关东拓荒文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先进的乡村工业、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依托村史参观区、关东拓荒遗址参观区、单体花园式别墅群旅游观光区、万亩人工松林旅游观光区、特色绿色蔬果采摘区、垂钓娱乐休闲区、珍禽养殖旅游观光区等10大旅游景区、40多个旅游观光景点,积极发展具有浓郁关东文化乡土风情的红色、特色、绿色旅游,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游、工业游、关东拓荒文化游,发展“农家乐”等农家文化乡土人情游等旅游项目。2008年,兴十四村和富华集团接待国内外参观旅游、学习培训和洽谈业务的客人10万多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1000多万元。兴十四村2004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3)坚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村民待遇福利化。
由于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做后盾,兴十四村很早就实施了一系列优厚的福利待遇,村级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现在,每到节日,兴十四村就向全体村民分鱼分肉,分糖块分啤酒,分月饼分元宵,分饺子等。几乎无所不分,且分钱不取。村民吃粮、吃水、物业管理、合作医疗和小孩入托、学生上学等十项全都免费。村民实行退休制,享受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待遇。全体村民每年享受100斤大米、50斤白面的免费生活补助,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除免费享受200斤大米、100斤白面的待遇外,每月还另外享受80元的生活补贴。兴十四人真正体会到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套用一句习近平副主席评价河南刘庄人民的话,就是:“兴十四人民的生活比蜜还甜。”
(4)坚持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兴十四村始终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印制成“小红本”下发到户。村干部带头执行,村民不管是谁,一旦违反规定,都要受到严格处罚。村级班子还坚持实行定期走访制度,坚持实行“五不准制度”,坚持实行“党员服务区”制度,坚持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切实尊重村民民主权利,让村民积极参与村级管理。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全村百万元以上的花销等重大事项,都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还定期用提示板、公开栏向村民公布全村政务、财务管理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兴十四村党员干部个个都能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村党组织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成为兴十四村和富华集团跨越式发展的坚强领导。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是全国劳动模范,连年100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嘉奖,先后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第四、五届黑龙江省委委员,党的十六大代表,第十届黑龙江省党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2002年,他被授予全国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称号,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5年,被联合国机构授予“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奖”,被国家评为“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改革风云人物”;2006年,被评为“十大中华经济英才”,“黑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十大楷模”、“全国十大创业英才”,“黑龙江省道德模范”;2008年,光荣出席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另外还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家“终身成就奖”;200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功勋人物”。
在兴十四村党支部的带动和影响下,全村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在困难灾害面前,兴十四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每个党员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体现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力。1994年,兴十四村党支部被黑龙江省委评为“奔小康红旗村党支部”;2006年,村党组织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兴十四村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文明创建活动。各农户都已是星级文明户。兴十四村早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无上访告状、无赌博、无盗窃、无信教、无打架斗殴、无刑事犯罪、无不赡养老人、无计划外生育、无邻里纠纷、无封建迷信活动的“十无村”、文明村。兴十四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受到国家、省、市、县各级表彰奖励100多次,早在1979年就受到国务院嘉奖;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定为“全国文明村镇”;2007年被民政部评定为“国家级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村”。2008年,再次被中央文明委评定为“全国文明村镇”。
目前,兴十四村已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被黑龙江省委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全国妇联等国家一些部委,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吉林省等一些省市,以及黑龙江省委党校、省交通厅、民政厅、农委、哈铁路局等很多机关单位部门都把兴十四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基地。
(5)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兴十四村始终坚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始终注重保护和改善村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十四村坚持每年都举全村之力人工植树造林。
目前,兴十四村别墅区绿化面积达90%,全村已建成年产2000万株,集“育、管、造”于一体的集体林场1处,农防林网48条,累计人工栽种松林1.3万亩。2009年,人工植树造林500亩,其中栽种大苗樟子松25980棵,栽种小苗樟子松30000棵,平均成活率91.92%,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兴十四村森林覆盖率已达40%。在万亩人工松林中,有樟子松、落叶松、杨树、云杉、红松、杜松、柏树、柳树、榆树、水曲柳、黄玻璃等十多个树种,其中95%是樟子松和落叶松,树龄最长的已达39年。1995年,经国家正规林木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兴十四村人工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就已高达3亿元,年增值8%,已经成为兴十四人的一座“绿色银行”。从2007年开始,兴十四村还积极与果林研究机构合作,成功将530亩樟子松嫁接成果松,松林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和显现。
万亩人工松林不仅自身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还有效抵御了风沙对兴十四村万亩良田的侵袭,切实调节了村及周边的小气候,使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维护和改善,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每年春夏秋三季,林中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冬季,则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连多年不见的狼、狐狸、野兔和野鸡等多种动物,也在林中出现了!兴十四村2005年被联合国机构评定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特色村”。
以兴十四村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对农村改革前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继承、改革与发展。与过去的农村集体经济相比,既有原来的合作性、区域性、综合性的性质,又呈现新的特质:一是体制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农村集体经济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又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之一。二是机制新。是农民的自愿选择,充分发挥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制度新。在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都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的特点,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四是内容新。突破了农业生产范围,实现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综合经营。五是目标新。不仅生产发展,而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这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开始演变成为统分结合、综合经营、产权明晰、自愿互利、管理民主的合作经济组织。
这种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也是从各地实际出发、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在全国并不多,但却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农业“二次飞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代表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对于这种模式,目前舆论界还存在很大的偏见,不少人将其视为“左”的产物。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也是一种严重偏见。如果中国农村都走上了这条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早就成为现实了,哪需要再建设。对这种模式,目前理论总结是非常不够的,国家的支持也是不够的。
3.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农民专业合作模式: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家庭经营无法适应变化多测的市场需要。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农业产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农民从以宗族、乡情为纽带的传统型组织,转向以产业和经济联系为纽带的现代型组织转变。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局限,除了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以外,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专业合作道路。从世界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合作社是分散的农户联系家庭经营与市场之间的主要桥梁,是农民组织起来与政府谈判、与公司等外部组织联系的主要纽带。在欧美发达国家,90%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在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入社农民也达30-60%。对于我国这样家庭经营规模非常小的农业大国来说,组织合作社就伴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专业化农户就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以“农民联合购销组织”、“专业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等名称出现。国家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一直采取鼓励政策。1983年中共中央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文件中指出,“适应商品生产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进一步提出,“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和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1994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强调“要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协会章程》,引导农民专业协会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新型经济组织”。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农民采取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形式兴办经济实体,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积极扶持,正确引导,逐步完善。以农民的劳动联合和农民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更应鼓励发展。”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在市场的推动下,合作社的活动地区、范围打破了传统的社区限制,出现跨乡、跨县经营的专业合作社。
分课题组调研的重庆永川区,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大户领办、农技部门领办、股份合作等方式成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1个,拥有成员2.6万人,辐射带动农户5.3万户。2008年,农村合作组织共代销农产品4.6万吨,代购农用物资0.5万吨,年内销售收入近亿元,组织成员比其他农户收入高出30%以上。
从组织方式看,永川区农村合作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大户领办型。由农民经纪人或种养殖大户利用自身生产、经营、技术优势领办。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2006年由养殖大户刘文俊等牵头组建,现有会员119人。年产鱼苗(水花)20亿尾、鱼种2亿尾,成鱼20万斤,苗种畅销云、贵、川、渝、新(疆)、宁(夏)、甘(肃)、藏(西藏)、蒙(内蒙古)八省一市,并远销到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合作社独创的在常温条件下,“四大家鱼”青鱼年产3次繁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使育苗产量提高了3倍以上。合作社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二是农技部门领办型。依托农业服务部门建立,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系列服务。永川区梨协,2007年由区经济作物推广站牵头组建,现已发展会员55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群众和社员赞誉“入社种梨,一亩上学堂、十亩盖新房、百亩奔小康”。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组织农户共同参与的一种经济利益联合体。如由玉琳茶叶公司牵头组建春雾茶叶专业合作社,实施联合开发,由公司提供茶苗及生产物资,入社农户出地、出力进行联合开发,规模发展,入社农户达146户,面积1000余亩,通过推广优良的茶树品种和种茶新技术,使茶叶产量提高了20%,实现农户人均年增收700元,每亩茶园年收入可达4000-7000元。
四是股份合作型。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该区于2007年8月正式成立的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永川区何科柑橘专业合作社。在何埂镇科名村村支两委和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采用“土地入股”的办法,全村530户农民积极入股成立了柑橘专业合作社,成功流转土地2500余亩(含开垦地)。
分课题组调研的延安市,确立了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在这一思路下,延安市全面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加快建立优势产业基地,促进产业上规模提效益。截止2008年底,全市务果农户达到22.7万户、97.85万人,成立果农协会595个(其中注册206个),建成果品贮藏库16996个、总贮果能力41万吨,市内三个果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6.5万吨。这充分说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组织形式。
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与社区集体经济不同的经济组织,是家庭经营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其根本不同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成员是自愿参加的,组织是为成员服务的,经营成果是农民自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在依法、自愿基础上形成的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主要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是农民抗拒市场风险、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有效沟通与协调政府与农民关系的中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整合了农村的社会服务资源,引导农民从各自为阵、分散经营走向了互助合作,对推动农民走向市场、农村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走向联合的开始,是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的产物。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走向高水平联合的开始。
--------------------------------------------------------------------------------
[1]李锁,天津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人,全国优秀复转军人。
[2]应该说,三元朱村有些特殊。这里虽然与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三元朱人在老书记王乐义的带领下,致力于使全国农民都富起来的信念,多年来靠着掌握农业科技的制高点,向全国多个地方输出农业科技人才,对输入地农民进行科技培训。2001年,王乐义推出了“乐义”牌蔬菜,实行“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2007年,三元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集体收入3300多万元,70%农户住上别墅楼,成了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见人民网相关报道:http://cpc.people.com.cn/GB/117092/8259200.html。)
[3]2006年,南王庄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人均纯收入5860元,比8年前翻了一番。上世纪50年代,南王庄村村民王玉坤等三户农民坚持团结办社,依靠集体力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收,被毛主席称为“五亿农民的方向”。上世纪80年代,南王庄实行了“大包干”。1999年7月,王玉坤的儿子王晓勋从安平县人武部部长的职位上退休,回到南王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他通过收回集体土地的承包费使村集体有了一点积累。在此基础上,南王庄村着眼于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投资20多万元成立了该村“大包干”后第一家村办集体企业——益农网业有限公司。十七届三中全会召之后,王晓勋又带领党员群众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算通过大片承包、成立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和专业生产区,并计划筹建一个占地400亩的大型养猪场和一个以特种林果种植、保鲜、营销和观光为一体种植园,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中共河北省衡水市委组织部:《河北南王庄:“上校村官”重振半世纪前“五亿农民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117092/8247092.html。)
责任编辑:王佳菲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