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反邪教工作的新形势
从高校来看,邪教传播有以下新特点:
(一)邪教加强了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渗透
为建立牢固的社会根基,邪教组织越来越注重成员的多元性。他们将渗透的范围扩展到社会各阶层、各职业、各年龄段,尤其是青年学生。“法轮功”非常注重发展青少年信徒,20岁以下的成员占33%①。从青年学生本身来说,他们心身均不成熟,相当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对超自然、超能力的神秘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是非辨识力,因此,极容易成为被邪教渗透的对象和被邪教欺骗的人群。从我国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打击和处理案子看,邪教对高校的活动一直没停止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在认知上的偏差,给了邪教可乘之机。
(二)邪教加强了对高校教师的渗透
高校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而高校教师则是组成这一最高教育机构的“第一要素”。高校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高校发展建设的主体力量,其社会地位和教育地位决定了高校教师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教育的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因此,邪教在高校的传播,除了积极向广大青年学生渗透外,还处心积虑蒙骗高校知识分子。“法轮功”头目李洪志否定科学真理的一整套歪理邪说,在当时蒙骗了不少高校教师。他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要借助高校教师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地位,为“法轮大法”涂上一层“科学”的色彩,使其更具有欺骗性,为“法轮功”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邪教加强了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加大了对高校渗透的力度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了社会发展,也成为了邪教利用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为取信于信徒,邪教在宣传内容上也日益突破了“气功说”、“强身健体说”、“特异功能说”等传统理论,想方设法使邪教内容与高新知识结合,增加了“科学”、“科技”内容,贴上了伪科学标签。“法轮功”经书《转法轮》中就牵强附会地大量引用各种科学术语,望文生义地用科学原理来阐述其思想,给自己涂上“科学”色彩。除此之外,邪教还通过网络、卫星等科技手段进行传教活动,加大了对高校及其他场所渗透的力度。
邪教对高校的传教活动,使传教人员混入校园、张贴传单、攻击政府,信教学生旷课,信教教师旷工。个别信教学生在校内外举行非法集会,信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传教。信教师生甚至为了消业、求圆满而走上自残、自杀、伤人、杀人的道路。除此之外,“法轮功”还多次攻击鑫诺卫星,破坏和干扰远程教育的正常运行。邪教向高校的扩张和渗透,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破坏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危及到高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高校已经敲响了反邪教的警钟。
二、高校反邪教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既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场所,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将直接关系到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决策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旗帜能否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大问题。鉴于高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能,其反邪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从邪教滋生蔓延的原因看,高校反邪教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我国形势,邪教滋生蔓延的因素主要有:1. 未被彻底清算和改造的民间秘密社会文化是其文化根源;2. 国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邪教的欺骗性手法识别能力不强;3. 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部分人带来了巨大的思想空虚和困惑,邪教乘虚而入;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气功热以及对“人体-特异功能”的公开倡导和宣传,被邪教利用;5. 境外敌对势力的纵容和破坏。② 高校在理论研究;传播科学、文明;塑造广大青年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邪教目前的发展态势看,高校反邪教具有重要意义。在各国政府联合打击下,各邪教组织的发展呈现新趋势,如与恐怖主义趋同化,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不仅在内容上日益结合科学,还尽可能地运用高新技术作为联络方式;由“地上”转入“地下”,由公开传教转变为秘密传教;向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党政人员、老党员、老干部、成功企业家进行广泛渗透等,大大增加了反邪教的难度。高校在哲学、宗教研究,进行理论宣传;探索社会发展规律,揭露邪教本质和危害;提倡科学、文明,批判邪教“伪科学”面孔;研发高端科技,与邪教在科技领域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普及法律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广大群众身心健康等活动具有积极影响。
从高校的社会地位看,高校反邪教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席卷下,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其中,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高校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同时,高校是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承、创造和弘扬的地方,是先进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它对于传播科学、传播文明、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展现社会精神风貌和人文风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与反人类、反人性、反科学、反社会的邪教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倡导健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理念。
从高校的社会职能看,高校反邪教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代表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但是,广大青年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并不是十分成熟,他们思维活跃,创意丰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但又缺乏生活经验,在社会变革的冲撞和各种学习生活的压力下,容易迷失自我,对邪教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和辨别力,往往成为邪教组织重点渗透的对象。同时,邪教组织还积极拉拢知识分子、德高望重的教授、老党员、老干部以及高校中的党政人员,使高校的正常运作和安定埋下了隐患,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的效果。因此,高校的社会职能要得以实现,必须承担起反邪教的艰巨使命,积极探索反邪教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反邪教工作的途径探索
邪教是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针对邪教在高校传播的特点,高校应加强管理和监督,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开展反邪教活动。
(一)深入理论调研
高校是传承文化、创新科研、培养人才的基地,有丰富的调查资源和研究资源,因此,应从开展理论调研的角度进行反邪教斗争,为高校反邪教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一方面,对目前高校邪教传播的途径和手段;青年学生的理想和信念;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青年学生对邪教的认知和辨别状况;以及高校反邪教活动的成效等进行深入调查。另一方面,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不同学科为高校反邪教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和更加有效的方法。同时,对世界各国邪教的产生、发展、本质、特征和危害,以及国际反邪教的途径、成效、经验、教训等进行研究,为国内反邪教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二)壮大反邪教组织
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都已建立起反邪教组织,如反邪教协会,或者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中增添了反邪教的内容,这为高校反邪教提供了组织基础和骨干力量。我们应加强对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师生的吸纳,壮大高校反邪教的力量。对反邪教组织,我们应积极争取上级党政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帮助,主动与其他高校反邪教组织及社会反邪教组织沟通、交流;对骨干力量,我们要组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交流考察,提高其政治素质、理论修养,丰富其开展反邪教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广大师生,我们要通过网络、简报、图片展、征文、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加大反邪教的宣传力度,赢得广大师生的支持,尤其是中共党员、积极分子、团学干部的合作。
(三)重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从目前高校反邪教的斗争看,已经充分肯定了“两课”在反邪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足的是,“两课”内容相对枯燥,尤其在社会变革和其他思潮的冲击下,学生对“两课”有着厌学情绪。这种情况下,既需要“两课”教师掌握更加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又需要拓展“课堂教学反邪教”的内容。我们应发挥各专业特色,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反邪教宣传和教育,如生物课可以向学生揭示生命的奥秘;机械课可以让学生思考永动机的真相;哲学课可以向学生讲解宗教与邪教的区别等,让广大青年学生丰富人文科学知识、培养理性思考、树立科学态度、增强对邪教的警惕性和辨别力、自觉加入反邪教的行列。
(四)创新主题活动
纵观“高校反邪教”主题活动,基本上囊括了校园活动的所有方式,如签名、倡议书、图片展、征文、简报、刊物、知识竞赛、讲座、培训、论坛、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为保证、提高该主题活动的效果,我们除了要把活动本身落到实处、做精做细外,还应结合邪教传播的新趋势,贯彻“以树为主”的指导方针,丰富“高校反邪教”主题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深入持久地进行反邪教工作,如传播科学知识、鼓励科研创新、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利用校园广播电台等声讯服务等。
(五)引入心理干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说来,每个人在心理上均有被诱导、暗示的可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邪教正是利用了心理诱导与暗示的不适当运用,控制信徒的心理和精神。如“法轮功”利用人们希望强身健体的善良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对练功者进行“法轮”、“法身”、“长功”、“圆满”、“入天国”等一系列不良暗示,使他们产生种种错觉、幻觉和妄想,甚至自残、自杀等暴力行为,造成家庭与社会的悲剧③。在高校反邪教斗争中引入心理干预,一是要认真做好广大师生的心理引导工作;二是要针对广大师生做好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三是要围绕“高校反邪教”课题,做好理论研究工作;四是要做好信教师生的帮教转化工作。
反邪教的斗争是尖锐的、复杂的、长期的。高校应自觉地高举科学大旗,传播科学知识,破除现代迷信,增强广大师生的政治观念、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团结、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校园。
参考文献
① 牟家骥:我国新时期邪教问题研究[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3):103.
② 罗宗火,杨倩:论反邪教斗争的时代意义[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9):84.
③ 欧阳柏青:当前世界邪教的特征、危害及应对措施[J]. 现代国际关系,2001(3):56-57.
④ 张留顺,杨建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应充实反邪教内容[J]. 探索与求是,2001(4):33.
责任编辑:王佳菲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