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我国民生领域的一大重点改革,事关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从2009年4月启动至今,医改已经走过了三年,并进入“十二五”规划实施新阶段。
3年医改改了什么?成效如何?5月中下旬,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医药卫生等界别20多位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赴吉林、广东两省,就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
医保惠及全民,看病花钱更少
医保连两头——供方和需方,医保制度设计得好,会让需方即老百姓看病少花钱,医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减少不合理的诊疗行为。然而,改革之前的医保体系由于水平低、覆盖面不广,还没有发挥出医保的这种基础性作用。为了突出政府的责任和基本医保的公益性,此轮医改把医保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建立全民医保制度。
2011年底,经过两三年时间的连续扩面提标,我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主体医保制度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占总人口的95%以上,全民基本医保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这意味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人们“看得起病”,不再“大病拖、小病扛”。委员们在基层就此开展了深入考察。
在广东省惠州市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7岁的徐晓凤刚刚做完针灸治疗。她患有肩周炎,在中心做了好几年的治疗,亲身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变化。“前几年做针灸一次30多元,现在变成6元一次,医保当场报销了。还有我患有糖尿病,长期服用达美康,以前要78元一盒,现在变成66元,我一年省了很多钱。”她说。中心主任谢志林介绍,处方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2%。
不仅是惠州,据广东发改委、医改办副主任张力军介绍,作为人口大省,广东省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95.8%,迈进了全民医保的新阶段。全省19个地市建立了融合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的城乡一体医保制度,其中深圳、东莞、中山3市先行先试,将三项医保整合为“一张网”。同时21个地市全部实现市级统筹,实现即时结算。三年各级财政用于基本医保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达到441.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9.2%。
在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个体私营业主等各类群体都能享受医保待遇。在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走廊里,来自四川达州的小伙子刘洋告诉委员们,他在这里打工已经2年多了。“在这里打工比别的地方好,不仅有养老保险,还有医疗保险,看病报销和当地人一样。”他说。
吉林基本实现省内常住人口基本医保全覆盖。据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俊清介绍,到2011年底,城镇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人数扩大到2652.7万人,占全省应参保(合)人口的97.5%,比改革前的2009年3月末增加了437.9万人。
全民医保和基本药物的零差价销售政策发挥叠加效应,让老百姓在基层看病少花很多钱。这让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委员感慨不已,尤其是在吉林听到一位老农民说“如今看病是个享受”之后。“3年投入巨资,实现医保全保,保障了需方老百姓的看病就医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供方卫生事业的发展。这是了不起的结构性变化,这个成绩足以令世界瞩目。”他说。
基层“以药补医”历史结束了
“基层真的取消‘以药补医’了?”考察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委员一直非常关心基层改革情况。众所周知,改革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部分实行“以药补医”机制,机构、人员大部分收入都靠卖药获取。基层药品加成的情况更加严重,有些地方甚至达到90%以上。此轮医改取消基本药物药品加成,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同时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管理、人事、分配、补偿、药品供应等制度全面改革,切断药品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经济联系,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回归公益性。2011年底,随着全国各地基层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
在广东,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山市核定为公益类事业单位),99.29%的县(市、区)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定了稳定长效的补偿机制,100%建立了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实施了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办法、一般诊疗费标准、医保支付政策等管理文件。2011年,基层门诊量比2008年提高了61.2%。
“改革后我不用再操心挣钱了。现在我的重点工作就是做好绩效考核,3个月进行一次满意度测评。目前医院门诊量一年就达到5万多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万多人次,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军,一边带着委员们察看医院新增的仪器设备,一边告诉委员们,医院服务能力和质量大大提高。
东莞市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护士长王瑞芳,2008年从河南老家县医院来到中心工作。她的工资由政府兜底,一年总收入达到6万元。“更主要的是,我的收入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由科里看收入来分配,而是优劳优得。服务模式也改变了,现在我每周都要上门给居民、务工人员做公共卫生服务,他们也可以随时打电话咨询我。”她说。
改革后,广东省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门急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了9.3%和14.55%,单张处方用药五种以下达到98%,抗生素使用率降至25%,群众就医负担逐步减轻。同时,两省建立新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方面创新举措,基本药物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
从考察情况来看,两省财政实现了兜底,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并没有下降,积极性有所提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原副部长佘靖委员说:“从考察情况看,基层已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以药补医’的历史结束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初步得到缓解。”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认为,破除旧的机制,建立了可持续的公益性新机制,是三年基层医改最大的创新。
卫生体系协调运转,创新不断
三年医改,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投入和建设,体系实现协调运转。比如在东莞,参保人员看病只能先到社区,再转诊,否则医保不予报销。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委员认为,该制度喊了多年,目前这个制度在广东落了地,说明这里的医改在顶层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吉林省则探索建立包括急救、应急、传染病防治、大病救治、信息化管理、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在内的公共卫生六大体系,并将其纳入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计划5年投入300亿元。
各地还创新了很多做法。在吉林长春市绿园区人民医院的血液透析室里,正在做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郝莉(化名)告诉委员们:“现在一年只用自付700元,就能实现全年的血液透析和用药治疗,这和之前相差了几十倍,医保的政策让我们身上沉重的包袱一下子减轻了很多。”原来,长春市职工医保探索10个病种的双向议价谈判,对采购、服务供应环节两头挤压,大幅降低了患者的费用。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江绍高委员说:“医改在全世界都是难做的事,但也是一件伟大的事。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医改确实已经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实惠。”
考察后,委员们发现当前仍有不少问题待解决,如巩固三年医改成果任务艰巨,医改投入机制亟需完善、基层优秀卫生人才短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仍没有形成指导性的政策思路等等。委员们认为,今后四年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将触及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建议进一步加大医改推进机构建设力度,建立制度化的财政投入机制,拓展城市公立大医院改革试点和研究,同时加强对三年医改成果的宣传。
网络编辑:嘉扉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