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来源时,又突出强调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重大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这一命题究竟为何如此关注和重视,需要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深入探究。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结合”“如何结合”“何以检验”“价值何在”四个基本维度进行初步的学理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结合
探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弄明白”的前提性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看似没有直接关联性,分别产生于近代西方和古代中国,有着遥远的时间差、空间距、民族别、文化异的“时代的精华” 何以能够结合。当我们深入这一命题的背后,从本质上分析,便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一方面,两者在自身性质、思维方法、理论品格、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内在契合性揭示了两者结合的主观能够;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都表达了两者相结合的客观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
道不同,不相为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相结合,关键在于这两种思想文化体系在本质上相侔、相通、相融的内在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侔性。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属于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代所产生的思想文化精华,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智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本质上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上具有至真、至善、至美的相侔性。换言之,追寻真理、追寻正义、追寻美好不仅在马克思主义这一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进而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得到充分彰显,而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尽享“桃花源”般美好生活的“大同社会”的社会愿景的构想中展现无遗。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 不仅与中国人民的美好追求一致,而且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相符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在其阶级性上还是民族性上都看似不可约通,但在两者所关注的理论焦点、所阐述的基本思想上是相通的。这种相通性,一方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本理念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阐释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阐释的“天下一气”思想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阐释的对立统一规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阐释的“阴阳学说”具有相通性等。另一方面,这种相通性表现为两者研究范畴都聚焦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主义正是透过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发现了诸多思想家没有发现的在吃、喝、住、穿基本事实背后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时,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融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在思维方式、话语表达上存在较大张力,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都表达了一种兼收并蓄、吐故纳新、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这就注定了二者的相融性。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其理论视野的开放性,即尽管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是其理论视野是全世界,而且体现在其理论体系本身的开放性,即这种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这两方面的开放性就为马克思主义和世界范围的先进思想文化的融合发展打开了通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非凡气度上,而且体现在“和而不同”的天下情怀上。这两方面的包容性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合扫清了障碍,从而实现二者的互相发展、互相支撑、互相成就。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必要性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的推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中华儿女为之苦苦求索,不懈奋斗。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更加深刻认识到,这种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物质力量的支撑,更需要宝贵精神力量的指引,这就意味着接下来要实现的这种复兴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复兴、政治的复兴,而且更加呼唤文化的复兴、文明的复兴,是亟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复兴。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从5000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走来、曾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21世纪的今天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绽放持久魅力。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激活,需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改造,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余年历史就是党领导推进马克 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思考、认识、把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为我们如何继续推进指明了方向,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自觉上更进一步:一方面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回避的前提,是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认识到其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发展的保障,是迫切需要。具体而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处理好同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国情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的理论呈现。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经验、宝贵智慧、独特气韵提供丰厚的给养和良好的创新氛围,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并不断深化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这就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得以坚定文化自信最深厚的底气和骨气。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珍视、用好这种“突出优势”,不是要将其作为古董般的置于博物馆珍藏,也不是将传统文化的“母版” 照抄照搬到当代社会,进行所谓的文化复古,而是要推动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焕发其当代价值。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向何方”的问题,也可以提供“如何转向”的题解。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结合
探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结合。当我们深入研究便不难发现,这种结合的实现是在两个问题共同得到解决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在何种方式下实现结合,用什么力量推动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激活中华文明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丰厚的给养,两者互促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自觉不断推动着两者的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呈现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互相作用、相互改变、互促发展的过程,既互为前提又互为补充进而互相成就。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对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激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具有强大真理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持续发挥其最大功效和持久力量需要不断嵌入新的时代元素并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激活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引领,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其转化和发展辨明方向、把握方法、注入力量,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深处结合、向广度结合、向新处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这些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为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民族化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滋养。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其与流淌在中国人民血液中的“民族基因”“文化基因”“传统基因”的“免疫排斥”状况,而且让马克思主义愈加展现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风貌,让广大中国人民在思想价值理念、话语表达方式上增进了认同,赋予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东方以新的生机活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推动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高度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出现,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理论不会主动发展(结合),而是需要有会“运用使用这个武器的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之不懈努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中,日益展现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毛泽东对此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就明确提出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通过民族的形式予以表达的重要性,以及要不断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份饱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印迹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这种“中国特色”就内在地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影响。
习近平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并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这一重大命题。在习近平的诸多重要讲话中,不仅指明了这种结合的必然性,而且为推动两者更好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这就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契合”,科学地解释了存在着遥远“时间距”“空间距”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难题。习近平对于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这一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时指出:“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就启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赓续中华文明基础上不断守正创新,以激活蕴藏在中华文明中的真理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补给能量,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新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如何检验
探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的成效如何检验,这不仅是我们检验结合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推动我们未来更好结合的方向指引。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相结合的效果必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进程、总体作用中加以考量,不能为了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就割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得到检验。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考量,另一方面从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成效考量。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理论上自觉,才能在行动上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效就体现在党的创新理论中,就展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上,集中表现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集中体现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惨痛现状,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个核心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表达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怎样的正确态度。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命题。尽管这一时期没有明确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既需要统筹考量“具体革命实践”又需要着重关注“民族形式”,这就必须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解和应用中的影响,而不能脱离这种历史文化传统而“大谈特谈”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集中体现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尽管这一时期没有明确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我国的具体实际”,既包括我们的社会现实,又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兼顾两方面基本国情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时期,我们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作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集中体现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积极探索。在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命题。(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习近平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社会发展的启迪作用,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在这一时期,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党百年来奋斗的唯一主题,这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相结合” “结合为了什么”的根本所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一时期,我们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性,注重思想建党,开展整风运动,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经过28年浴血奋斗,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这一时期,我们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科学文化工作中提出“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等,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在这一时期,我们高度重视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理论创新的促进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这一时期,我们空前强调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高度重视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强调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对于巩固思想基础的重要性,强调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强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价值
探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所在。这不仅能够让我们看清过去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不懈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好结合点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科学理论、科学思维的指引。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用以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是逐渐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掌握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我们还需要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并没有得到广泛发挥,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摆脱“书斋里的学问”的现状,马克思主义还是部分理论家们的“专利”。要想使这一“人类的最高智慧”得到充分彰显,就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同、所掌握,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强大思想武器,积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势能。而要让这一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彻底地、普遍地为相隔海天之遥的中国人民所接受、所认同、所掌握,就需要一个从“形而上”向“形而下”的创造、转化过程,就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中国形态”。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日渐找到了可以让马克思主义拥有“中国形态”,可以让其深入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法途径,就是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沁在中国人民骨子里、融在中国人民血脉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听懂、会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等,就鲜明、准确、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且成为“掌握群众”和“被群众掌握”的物质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到了中国化发展,拥有了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而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被马克思主义激活,实现时代化发展。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要实现二者的相互改变、互促发展、共同成就,进而让马克思主义得以实现对广大人民的理论武装从而迸发出“改变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结合点。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好结合点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党的百年奋斗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知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对于发展道路的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创造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对此明确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无数珍宝,蛰伏着无穷智慧,仿佛一道生命洋溢的洪流,离源头越远,越汹涌澎湃。只有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和人民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拥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才能在风云激荡的历史和现实中保持强大的前进动力,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迈进。今天,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自觉运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再研究、再解读、再发展;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挖掘、再创造、再转化,以建设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更加造福人类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好结合点。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为破解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的最好结合点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不仅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创造的一种符合人类公共价值追求和通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的全新选择。这一新形态是不同于中华传统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形态,其生成不是从天而降的,更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其生成“既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又是对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 “既是对中华文明的时代性传承,又是对世界文明的时代性借鉴”,是被马克思主义激活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现实世界的碰撞。这一伟大创造可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守正创新发展的“集大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和平与发展面临严重威胁,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不仅需要经济科技力量的保障,更需要文化文明力量的引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饱含5000年中华文明之精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超越充斥“资本逻辑”的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为世界人民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中国理念的引领、中国行动的领航、中国方案的贡献。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世界、破解世界难题的最佳结合点。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呼唤、人民的选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在这个“最可确定的莫过于其不确定性”的今天,继续推进这一从历史中走来的崭新命题必将为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简介:田鹏颖,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