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林建华: 脱贫攻坚:展现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1-03-16 10:16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林建华: 脱贫攻坚:展现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

林建华: 脱贫攻坚:展现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无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苦创业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共产党七十余年治国理政的历史上,这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接续奋斗拔穷根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五千余年绵延不断的辉煌文明。但是,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但是,取得了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49年接手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旧局面、千孔百疮的烂摊子,可谓“大难甫平,民生憔悴”。早在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就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关于开国大典那天的心情,毛泽东说是“又愉快又不愉快”。他指出:“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一穷二白。”“所谓穷,就是生活水平低。为什么生活水平低呢?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也就是说,所谓“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所谓“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1956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面对旧中国遗留的废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拔穷根”的艰辛探索和接续奋斗。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贫困问题既是社会制度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没有生产的发展,就没有财富的增加和积累。没有财富的增加和积累,就不可能消灭贫困。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并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生产力水平更是极其低下,农民生活水平不高,整体上处于绝对贫困状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劳动与财富的分离是一切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发展中国家,“无地”则是造成农民贫困的最主要制度因素。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土地改革,使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由此,历史上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困扰中国的贫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但是,到1978年,按照当时的贫困线标准100元/人·年(我国的贫困线标准每年都在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5.97%,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0.7%。为了进一步改变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对农村贫困群体、边远落后地区群体、因灾致贫群体、战争伤残群体等实施了救济式扶贫,帮助他们维系基本生活需要。这种小规模救济式扶贫的突出特点是,其效应是有限的、短期的、不可持续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但是,同样不可否定的是,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们也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度里逐步建立起一套初步的、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消灭贫困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宝贵的物质基础。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小康之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表述,农业、农民、农村再次迎来新机遇。我们以农业经营制度改革为先导,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同时放开农产品价格、建立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农村大多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农民开始走向富裕,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到1985年,按照当时的贫困线标准206元/人·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14.8%,年均减贫1786万人。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从1986年到2012年,我国走过了以贫困县为对象到以贫困村为对象进行扶贫的历程。到2000年年底,农村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25亿人减少到3209万人。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逐渐从国家级贫困县区域向村级区域集中。基于这一现状,贫困村成为重点帮扶对象,从2001年至2012年,我国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成为基本扶贫方式,扶贫政策、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直接向贫困村倾斜,从而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村的收入水平。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底,我国扶贫事业进入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两轮驱动、“左脚右脚都发力”的新阶段。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都是开发扶贫。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到2012年年底,在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调整为9899万人。迈开大步子,拔掉穷根子,过上好日子。农村扶贫脱贫,任重而道远,但道宽道已明。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脱贫攻坚打硬仗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在中华大地上,在漫长的岁月里,小康始终是人们眼中的“朦胧画”,贫困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梦魇。与时间赛跑,与贫困角力,不负历史的选择,不负人民的选择,小康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手中变成了“工笔画”。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这场硬仗。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战略由此逐步落地。精准扶贫,谱写了新中国扶贫事业的崭新篇章。2014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后,我第二次到地方调研,就到了河北阜平县,后来又去了不少贫困地区。我到这些地方调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精准扶贫,首要的是明确中国的脱贫标准。现行的脱贫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概括地说,就是“两不愁三保障”。在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和根本途径,也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精准扶贫,就要明确扶贫脱贫工作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农民收入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2015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有一点必须指出并加以强调,就是要保持农业稳定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人口脱贫与农民收入增长直接相关。如果农民收入降低,就可能导致已经脱贫的人口重新返贫,甚至可能造成新的贫困人口。所以,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20176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这是因为深度贫困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不足,所以脱贫难度更大。习近平总书记抓住了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牛鼻子”。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就是要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脱贫攻坚遇到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加试题”,但是我们党坚持脱贫基本标准的立场和态度始终没有丝毫动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初心和使命的直接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责任和政治担当。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其要义在于精准。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现途径则是“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由此出发,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从而为精准扶贫指明了行动方向。精准扶贫,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谱,从而实事求是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2015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战”改成了“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明晰了脱贫攻坚在贫困治理中的历史坐标。2015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一文件成为指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标志着脱贫攻坚进入加速加力阶段。2017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并作出了重要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能可贵的是精准,最见真功夫的也是精准。精准扶贫,既是精准脱贫的具体要求和有效举措,也是脱贫攻坚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路径。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众志成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扶贫脱贫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9年年底,我国还剩下52个贫困县、2707个贫困村和551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2020年年初,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52个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吹响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的冲锋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是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是要打好打赢“最后一公里”这场硬仗,直到获得全胜,甚至大获全胜也不收兵,进一步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基础,切切实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改革开放40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并实现了高速发展与大规模减贫同步、经济转型与消除绝对贫困同步,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了70%,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被世界银行称之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2020年,中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既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也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充分彰显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开启走向未来新征程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高度看待消除贫困问题、部署消除贫困事业。他反复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基于此,我们在探索中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特别是加强了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根本就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聚焦聚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消费扶贫等,旨在布局脱贫立体攻坚,寻求治贫根本之策,建立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贫困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减贫工作还要继续,因为2020年如期脱贫只是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会长期存在。因此,过去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就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架构下统筹安排,合理把握调整的节奏、力度、时限,从而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进而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这是历史的逻辑、理论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02010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百年交汇,千秋伟业。告别贫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勇往直前、义无反顾。fBH品论天涯网

 fBH品论天涯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fBH品论天涯网

来源:《北京日报 20210301fBH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欣然fBH品论天涯网

发布时间:2021-03-16 10:16: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成果快递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