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杨生平周雪梅:用唯物史观指导全面深化改革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4-11-19 21:5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杨生平周雪梅:用唯物史观指导全面深化改革 全国历史唯'...

杨生平周雪梅:用唯物史观指导全面深化改革
全国历史唯物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讨会综述
  2014年7月26日-27日,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承办的“全国历史唯物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讨会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0余所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媒体代表15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在开幕式上致辞,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崔耀中和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出席开幕式并讲话,首都师范大学纪委书记潘亮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侯惠勤、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杨生平和武汉大学教授袁银传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作了大会发言。

  张雪在致辞中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他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迄今为止科学中的最大成果,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理论思维,正是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掌握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既有深度又有说服力的学术成果,引领全社会理论学习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崔耀中在讲话中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对于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推进历史唯物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三个坚持”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工作者共勉: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实践,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来改进和创新理论研究工作。李崇富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我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与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二者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职责:要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实践,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理论服务;要立足于时代和国内社会现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一些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为促进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实践运用和深入发展,为总结实践经验和推进我国体制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研讨会紧紧围绕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运用、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了一些共识,形成了一些重要成果。

  一、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与会者一致认为,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指导作用,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性解读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成为本次研讨会的焦点论题之一。与会者立足社会现实,从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实践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1.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中“物”的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与会者认为,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这就需要对历史唯物主义之“物”进一步深化认识,作出新的理解。安徽大学教授吴学琴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之“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基础性地位,但目前学界对此有不同解读:有的学者将其解读为“社会存在”,并认为社会存在由于与社会意识的对立并优先于社会意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唯物主义”;有的学者认为,唯物主义的“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可指具体的“事物”,亦可指“社会存在物”,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怀涛则认为,马克思更多的是从社会生活的意义上讨论“物”,“物”是一种关系的生成,应该强调其当下性。侯惠勤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物”不是定型的、静止的、自然物质的“物”,它是具有规律性、过程性、关系性和现实性的“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特征”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注重的是客观实际第一,客观规律第一。他强调,我们应该从这一层面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物”,它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是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关系范畴。

  2.关于建设性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与会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应该进行系统性、现实性和建设性的解读。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家俊认为,现阶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存在很多争论和分歧,甚至出现了一种危险的、企图颠覆唯物主义的倾向,颠覆了唯物史观就颠覆了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高校一线教师和研究者,要担负起培养马克思主义下一代的重任,要对唯物史观进行一种系统的、通俗易懂的、建设性阐发,并用“一个发展根源”、“两对基本矛盾”、“三个方面的内容”、“四位一体”、“五种社会形态”、“六种推动力”对唯物史观进行系统归纳。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钟君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们要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和意义,要用形而上的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问题,研究话语权变革下的意识形态斗争,当前要特别关注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国防大学教授林建公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四个转变”:由精神为主体转到以物质为主体、由精神互动为主题转到物质互动为主题、从英雄史观转为人民史观、从为少数人谋利益转为为多数人谋利益,并从“民族复兴观、群众至上观、国家安全观、全面改革观、实干兴邦观”五个方面系统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创新。国防大学教授许志功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高度研究社会矛盾、权力腐败、环境污染、两极分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要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的高度来研究与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

  与会者一致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规律,是应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阶段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与会者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阐述、探讨和交流,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达成了共识。

  1.关于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

  李崇富指出,认识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两点论,要用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观察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他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交替使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两种手段,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实现共同富裕”两条重要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金民卿认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坚持自主性改革,反对依附性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两种改革观的争论实际上是争夺改革指导权的问题。他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要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改革主体、改革目标和改革决策。

  2.关于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从“怎样看待改革的成就”和“改革怎么改”两个方面探讨了改革的方向问题。他认为,怎样看待改革的成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要正确认识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这种前进不是在单项工作中的前进,而是一种复杂、合理的前进。他批驳了“中国经济成功就是资本主义成功”的论断,强调了中国经济的成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山西大学教授王効民认为,认识改革就要注意、分析和认识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关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央党校教授赵理文认为,我们要从社会基本矛盾和原理出发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作更加深入和更加具体的研究与分析,要从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分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是改制度,相反,改革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关于如何坚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与会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如何坚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热烈交流。

  侯惠勤从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看清普世价值与客观真理争论的实质等方面,阐述了坚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袁银传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析,认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之上的意识形态,其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整合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价值信仰,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表面(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背后的实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商孝才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设包括文化强国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林剑认为,我们要厘清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实质内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国崛起提供文化支撑;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读中国梦,推进改革,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安徽大学教授王孝哲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重在践行”的问题,认为全国人民都应该成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主体,要重点抓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和管理者的践行问题。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副教授邹安乐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三个方法论原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杨富斌通过对“法治”和“法治思维”的概念辨析,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思想,认为法治思维之“法治”并不排斥民主,“法治思维”并不完全等同于“法律思维”,它同道德思维和政治思维也不相互排斥,相反它们相辅相成,都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冯卓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重在消除党变的危险性,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党魂、党基、党骨和党风等的重要性问题。

  三、充分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如何直面当代现实,如何认识和解决当下存在的两极分化、生态破坏、权力腐败等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怎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研究当代现实,也就是说,如何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本次研讨会讨论的重要论题。

  1.如何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代现实

  许志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三个方面的方法论思考:一是尊重规律,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及我国发展阶段性特点的改革思路;二是尊重群众,努力凝聚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三是尊重创造,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积淀国家发展的后劲。复旦大学教授孙承叔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不能离开现实关照,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设,应从“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两种视角观察、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祝福恩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应关注现实问题,研究现实问题,应由理论热点研究转向现实热点问题研究,应从抽象理论研究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关注的现实问题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要处理好“资本、市场、国家”三者关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郭杰忠认为,改革和发展问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应警惕唯心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泛滥。

  2.如何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当代现实

  与会者紧紧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如何深入到现实”、“历史唯物主义如何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阶级分析方法研究改革进程中的阶级问题和阶级现象”等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他们一致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要深入现实、分析现实、看到现实的本质,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顶层设计提供指导性意见。

  郝立新认为,当前理论工作者肩负两个重任:一是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当代研究,推进本学科的发展;二是加强实践研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作用,把改革落到实处、落在实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惠珠认为,要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去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应该关注和研究四大问题:以权谋私、执政党建设、青少年教育和环境(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问题。国防大学研究员昝瑞礼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所蕴含的科学理论思维,正是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掌握的看家本领,以确立战略思维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以确立创新思维开拓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以确立辩证思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确立系统思维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确立法治思维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确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真正把提高我们的科学理论思维能力作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教授潘峰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努力打造我们的“看家本领”,并从“担当使命、增强紧迫感”,“有的放矢、抓住着力点”,“遵循正途、下足真功夫”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如何努力打造这一“看家本领”的现实路径。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建平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中,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应该关注和直面两大现实问题,即按劳分配问题和生产方式问题;既要防止商品生产的不足,又要防止市场化和商品化过度,应考虑健康需要、安全需要和生态需要。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永森认为,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应关注现实中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各种废弃物,关注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建设所提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又要从理论上关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阐发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颜利认为,我们要从哲学角度来思考历史唯物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思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意义和世界价值;应将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关注程序正义也应关注实质正义。空军指挥学院教授尚金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基本规律最具科学性的理论,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山西省委党校教授马原生认为,要狠抓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共产党员正确的理想信念观;这种教育不能停留于抽象、泛泛和笼统,需要进一步深化,要由朴素的感性的理想信念观上升到理性的层面,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党员的头脑。湖北工业大学教授魏忠明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要重视理想信念、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等问题。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郝贵生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的阶级问题和阶级现象,要明确阶级斗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识现实问题,要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权力腐败等问题。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全面深化改革,但必须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教条化。因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不仅要牢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还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杨生平从历史唯物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的思路出发,从方法论上系统阐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世界视角和中国视角,提出目前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并解决当前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形成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影响力;二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让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活力,更有魅力;三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忆石认为,“文化意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知识谱系,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世界的前提;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反对简单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在传承和创新民族哲学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避免文化意识上的虚无主义、激进主义、复古主义和保守主义。内蒙古行政学院教授徐永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应结合时代变化,在时代发展中得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要以辩证思维谋划改革,要以辩证思维指导改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厦门大学教授张有奎认为,中国道路不是泛指“中国的道路”,而是特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的实质在于探索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即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的深层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中的历史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等学说。湖南省委党校教授覃正爱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重谈历史唯物主义是要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为我们的改革找到理论的依据和思想的武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刘洋认为,中国梦的实现是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同时,中国梦是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其实现路径的,不仅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更体现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正确运用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汕头大学教授程家明提出,改革的核心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改革不能只谈经济不重精神,应把经济建设与精神、思维建设统一起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兆雪认为,在思想多元化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各级执政骨干、社会知识精英到宣传文化工作者,再到普通大众,必须共同构成一个几乎涉及所有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北京市委党校教授袁吉富提出了“唯物史观在什么意义上对全面深化改革起指导作用”和“如何用理论创新引领改革”的问题,认为我们要正确对待唯物史观创新中的“价值立场”和“思维立场”等问题。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与会者一致认为,既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又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我们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林剑认为,实践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论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注意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基本功的修炼,增强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自觉、自信、自强。南京晓庄学院教授李生峰提出,理论工作者要树立三个自信,在学习、运用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郭杰忠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学者应站在历史高度关注现实重大问题,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思维从本质上认识和研究现实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向来关注现实,理论工作者应在把握国家层面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同时根据个人专业对之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郑承军认为,在历史虚无主义盛行的背景下重提“历史唯物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共同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揭示的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应用客观历史规律去攻克历史虚无主义。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光峰认为,作为理论工作者要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努力研究和回答当今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不能将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要使之落地,更好地与现实相结合。

  最后,作为新一届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侯惠勤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全面而有深度的总结,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出要求和希望。他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加强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和研读,认认真真地读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增强我们的看家本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希望与会同志在今后工作中做到“知”、“行”统一,注重研究方法。他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努力做到知识、信仰、行动一致,理论联系实际,不搞空洞教条。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异质化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数据和模式来分析和研究我们的现实问题,理论工作者一定要脚踏实地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国情的创新性理论。

  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副会长和会长。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网络编辑:张剑

  

  

  
发布时间:2014-11-19 21:50:32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理论动态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