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从高度重视史学研究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创新两个方面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文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史学思想做了概括,将它的要点归纳为以下五点:(一)坚持判断社会历史是非得失、兴衰成败的客观标准,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体现和尊重人民群众在创造人类历史、推动文明进步中的主体地位;(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两个历史决议为依据,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四)科学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历程,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提高对“三个选择”必然性的认识;(五)全面认识祖国传统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指导和推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发挥史学研究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中所体现的史学思想推动着中国当代史学理论向前发展。本文拟就这些重要作用作一些探讨,同时也试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史学思想作一些概括。
一、高度重视史学研究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度重视以历史为镜鉴,高度重视历史的教育功能,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一)学习历史、总结历史是为了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古鉴今,更好地开辟未来
重视总结历史,注重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通过制定《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统一全党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通过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胜利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历史研究,把它看作深刻把握时代特征、深入了解基本国情的重要渠道,看作温故知新、鉴往知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胡锦涛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1]他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2]
综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关论述,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看清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规律。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须始终注重总结历史,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指导我们前进的正确方向、道路与经验,不断开辟未来发展的新境界。为了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全面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并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特别是世界近代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来进行总结。通过总结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合乎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第二,有助于正确看待历史的曲折发展,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走过的历史道路。人类的历史发展,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前进的过程;但是,发展本身不可能始终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更替,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和斗争。从世界范围来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用了很长的时间;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用了几百年;而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现在也不到一百年。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任何成例可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中经历一些挫折,新中国的历史上在取得伟大进步的同时出现一些曲折,不值得大惊小怪。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而且善于从错误和挫折中汲取教训。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犯错误,包括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都是自己纠正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是我们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一个本质特征。
第三,有助于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不能以对现代人的要求来要求历史人物。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3]244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缺点,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前人的。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研究发生曲折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根源,找到避免重犯历史上发生过的错误的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
第四,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国情,认清形势,吸取经验教训,为确定方针、制定政策提供更加充分的客观依据。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现实,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并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正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要十分珍惜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历史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进一步认清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规律性,进一步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趋势,更好地掌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总之,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深入思考,科学分析,不断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自觉运用这三个规律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
(二)充分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贡献力量
重视历史的教育作用,通过历史来感染人、凝聚人、教育人,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在近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和民族英雄,他们的事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培养教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最好教材。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贯强调要用历史知识教育、启发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教育、启发人民群众和青年人,反复强调不能忘记过去、忘记历史。
第一,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作用,是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维护祖国统一与尊严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敬可佩的杰出人物。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的瓜分和侵略。为了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豪迈的民族复兴的不朽乐章。这是进行历史教育的极好教材。
邓小平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4]358他回顾中国近代历史说:“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205-206
党的领导人提出,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让孩子们逐渐了解我们这个国家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和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的历史。要在全国和全体社会成员中普遍、持久、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这种伟大的精神在人们的心灵里真正扎根。
第二,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作用,是进行以共产主义信念为支撑的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一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总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历史证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为中华民族指出正确的前进方向,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靠自己政治领导的正确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的,是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取得的,是靠顺应民意、赢得民心取得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弘扬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用这种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后代,教育青年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胡锦涛指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5]81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要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坚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广大党员和全体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三,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作用,是进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同样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创业史、探索史、奋斗史。这个历史奋斗的过程,同样也是可歌可泣、英雄辈出。有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有舍生忘死的王杰精神,有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九八”抗洪精神,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汶川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弘扬,又赋予了民族精神以强烈的时代气息,集中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旺盛生命力。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重温共和国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教材。
第四,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作用,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让干部和人民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和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辛酸史,了解我们的先辈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了解我们民族、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极为重要;对于坚定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极为重要;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对于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极为重要;对于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也极为重要。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上不管中国外国,凡是不应该否定一切的而否定一切,凡是这么做了的,结果统统毁灭了他们自己。
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注重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满怀信心地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史来教育干部和人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史学思想推动着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史学思想,立足于当代时代特征和人民实践,立足于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的梳理与阐发,使之得到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它的主要之点包括以下方面:
(一)坚持判断社会历史是非得失、兴衰成败的客观标准,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而上层建筑将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发生相应的演进。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确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上层建筑,以便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的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3]128“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372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6]536
(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体现和尊重人民群众在创造人类历史、推动文明进步中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邓小平指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7]217江泽民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是我们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8]228胡锦涛进一步把以人为本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改革发展为人民群众造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808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发动,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好的。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强调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战争时期是这样,和平建设时期也是这样。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人民的要求和中国共产党主张的内在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改革发展为人民群众造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要始终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人民的实践创造中吸取营养,丰富和完善党的主张,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两个历史决议为依据,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宣传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
邓小平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3]119“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那种否定新的历史条件的观点,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3]121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反映历史,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既要有真实性,又不要自然主义地去表现。不少历史人物在一生中有许多变化,在描写他们的形象时,要实事求是,要照应到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还要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从事人类历史上极其伟大而又空前艰巨的事业,在艰辛探索的历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失误,遇到一些曲折,甚至付出惨烈的代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一切正义事业胜利的逻辑。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进程。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的失误,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重要的是正视失误和曲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学习和增长本领。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做的,这可以从中共中央作出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中得到生动的证明。要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党走过的道路。对党走的弯路,对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失误和曲折,应着重分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研究防止重犯的办法、措施和制度。
(四)科学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历程,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提高对“三个选择”必然性的认识
要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围绕这个主题和主线,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成果的历史,是党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近年来,社会上存在一些偏离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的错误观念,对当年举国上下热气腾腾地建设新社会和新国家那些激动人心的往事十分冷漠,却极端夸大历史中的某些消极方面,仿佛党的历史只是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一无是处,一片漆黑,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深刻揭示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要求党史工作把90年来党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的研究与1840年以来中国170年历史的研究衔接起来,深刻阐释是历史和人民在艰苦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多次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做出总结和概括。
1981年6月,在邓小平主持下起草、并由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10]794“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但是,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忽视或否认我们的成就,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同样是严重的错误。”[10]797-798“‘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10]798
在论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党史、国史上的重大问题时,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他说:“马列主义没有‘唯生产力论’这个词,这个词不科学。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的庸俗生产力论时讲,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我们采取了和十月革命不同的方针,农村包围城市。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这和列宁讲的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一样。”
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8]2-3
2006年6月30日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之际,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5年不平凡的历程。在这85年里,我们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三件大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5]519-520
2008年12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胡锦涛指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9]809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了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即“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9]8
党的领导人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科学地研究历史,主要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有力地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郑重的正确的选择。
(五)全面认识祖国传统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国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以上从两个角度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当代中国史学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精神和人民实践的迫切要求。而要推动当代中国史学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史学理论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思想成果,不断推进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创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艰苦工作,也是我们史学研究者的一份学术责任。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1-26.
[2]胡锦涛.在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26.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网络编辑:嘉扉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