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梁忠翠、马玉林:重庆《新华日报》中的中共高层形象宣传探究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3-05-26 21:41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梁忠翠、马玉林:重庆《新华日报》中的中共高层形象宣传探究 '...

梁忠翠、马玉林:重庆《新华日报》中的中共高层形象宣传探究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便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的宣传组织,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宣传方针政策,同时也不断地转换自己的宣传应对机制,笔者认为较能代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宣传水平的当属其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公开合法创办的党报——《新华日报》,其中中共高层的宣传颇为引人注目。

  一、全面抗战前的中共高层宣传

  初生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宣传工作,不但有杰出的宣传鼓动家,还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大量的舆论媒介。正是因为这些杰出人物的努力和宣传机制的良好运作,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但这一时期对中共领导人的宣传不太多,原因是: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过程,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主张,让世人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共产党等问题,是先进知识分子最主要的任务,向世人热切推介中共领导人等并非亟需。

  第二,中共此一时期力量弱小,要实现民主革命纲领,必须依靠其他力量的帮助,这样就黯淡了中共领袖的宣传必要性。中共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一时期很大程度上扮演了使者的角色,“二大”前,中共无异于“知识者所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会”。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为代表的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得中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想胜利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同盟者,其时,综观宇内较有力量和号召力的当属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国民党在长期的革命中积攒的稳固的群众基础,以及孙中山巨大的声望,都是当时的中共所不及的,所以当中共正式准备联合国民党进行革命的时候,即将孙中山视作理当领导者之时,就不存在刻意把握中共领导人形象宣传的机遇。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对孙中山的宣传较为积极明显。然而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年轻的中共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从中共高层领导人的宣传方面来讲,教训也是非常惨痛的,这主要是由于部分中共领导人的无原则性地退让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不了解,最终使得中共高层形象宣传被弱化。这种“弱化”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

  客观上主要是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生涯积淀下的领袖形象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孙中山是国民党竭力宣传的“总理”与“国父”,也是共产党及其他党派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接受的政治人物,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当时是不具备产生一个在广大民众面前具有强大号召力的领袖的,革命形势的复杂也暂时整合不出一个强有力的中共领导集体。中共高层形象宣传被弱化的主观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革命领导权逐步丧失所造成的,中共处于幼年时期,核心领导成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动摇不定,进而遭到惨败。失败的领导人是没有理由和机会被正面宣传的。

  然而,经过中共宣传人员的艰苦工作,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国共对抗过程中还是顽强地保住了共产党的声音。只是中共领导人的宣传也存在影响面极为有限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国民党对面积广大的国统区的严格控制,根本不可能给中共领导人的宣传留有发展的空间。中共控制区刊物的影响面也仅限于本地,基本上属于内部刊物、地方性刊物,而谈不上全国性有影响的公开刊物。

  总之,全面抗战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共没有在全国民众面前很好地塑造领导人形象的机会。

  二、重庆《新华日报》里的中共高层形象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同时,开始承认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有公开出版发行自己党报的合法权利。《新华日报》几经周折终在1938年1月11日创刊,最初在武汉出版,10月25日移渝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共历9年1个月零18天,总计出版报纸3231期。因在渝时间最长,所以又称重庆《新华日报》。

  国共为了民族大义又一次合作,共产党从非法组织变回合法组织,“沉寂”并被压制了十年之后,中共又一次公开地走进了国统区。有了第一份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合法地发行的党报,中共自然会对中共领导人的宣传高度重视。据笔者统计,报道标题中直接出现中共领导人名字的报道和主旨关于中共领导人报道的数目为:毛泽东140篇;周恩来145篇;朱德109篇;叶剑英56篇;彭德怀26篇;董必武74篇;吴玉章57篇。若用折线图来表示的话,可以看得出中共高层宣传在抗战后期的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数量陡增,峰值在1946-1947年段,这说明《新华日报》根据形势发展进行了宣传战略的调整。

  借助《新华日报》有利的平台,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满足、迎合了读者的求知欲,回答了萦绕在人们心中良久的问题,即中共的党和军队领导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包括他们的相貌、性格、精神状态、理想、指挥能力、个人魅力等。

  在《毛泽东颂》、《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毛泽东的歌》 中,《新华日报》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形象。《新华日报》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共将领的风采,如《如火如花的老少年——记朱德将军》中写道“他数十年来革命的斗争,所为的只是民族的解放,成千成万的饥寒交迫的穷人的生存,有什么理由他们不可以称他为‘慈爱的父亲’呢?我看到战士给总司令的信就这样写道,‘我对父亲的爱是和他属于那革命的事业结合着’”。《新华日报》1945年9月4日还译载了英国记者根瑟·斯坦因的《毛泽东朱德会见记》,文中如是写道“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兵士们敬爱那个六十岁的老农民,象父亲一样”。类似的报道文章还有《刘伯承将军会见记》、《贺龙将军印象记》、《陈毅将军印象记》、《毛主席初期的革命活动》、《毛泽东》、《朱德司令长官略历》等等。

  《新华日报》还有不少专门怀念牺牲的中共领导人的文章,这些不仅是对故人的纪念,而且是对当年被国民党舆论强力压制的形象和名声的重塑。如《谈代英同志的工作作风与生活态度》、《十年回顾——忆恽代英同志》。对于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新华日报》也突出了他们的光辉业绩,如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牺牲的时候有《左权同志精神不死!》 等文章。

  以上所提的报道文章中,既有新闻消息又有长短通讯,既有叙述议论文体又有诗歌散文体裁,既有本报记者报道又有他报文章转载,可谓形式多样,别出心裁。

  中国共产党的高层也经常亲自在《新华日报》上宣传本党的政策与主张。中共高层的文章经常以醒目的标题和大版面制作,这样一方面向世人宣称中共高层的领袖权威,另一方面世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中共高层的文章了解中共最权威信息。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几乎每天都发表自己的社论,不仅经常登载毛泽东论著作为代论,而且周恩来等都写过大量社论和代论。

  通过围绕与中共友好的人士为主题的报道能让人了解到中共高层的择友交友的标准。比如《新华日报》就曾策划过中共高层大规模地给冯玉祥的祝寿纪念,藉此来表达中共高层对公认的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认同和尊重,如《朱德彭德怀祝词》、《延安毛参政员泽东等祝电》等。

  此外《新华日报》还通过题词、书信、挽联等各种形式来宣传和表达中共高层的思想主张与价值倾向。

  三、高层形象宣传技巧与效应

  即便国共联合抗战后,国民党宣传部门对国统区舆论的控制依然非常严格,要想真正在合法性和灵活性之间宣传中共高层就必须讲求策略。《新华日报》宣传中共高层形象时主要采用直面宣传法、新闻策划法、暗喻法、借他人之口言喻法等技巧。

  直面宣传法即直接表达中共领导人良好形象,如《新华日报》直接刊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文章和谈话,还有像《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毛泽东的歌》等报道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非常清晰,主旨就是歌颂赞美中共领导人。这是《新华日报》最常见的宣传方式。

  新闻策划法主要指《新华日报》利用某一事件或事实进行的主动宣传。比如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以无比的热情用各种方式歌颂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的光辉形象,这时的中共形象宣传不宥于凸显重庆谈判本身所展示的毛泽东等人一心为和平的拳拳之心和弥天大勇的魄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造舆论和声势为重庆谈判本身以及战后政党地位争取民心。毛泽东是受邀来渝共谋和平的,那么国民党集团也就没有理由去限制《新华日报》的中共宣传,这也成就了《新华日报》一个大力宣扬中共领袖的大好契机。

  1945年8月30日《新华日报》刊载了著名诗人徐迟用“史纲”的笔名发表的《毛泽东颂》,全诗极其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毛泽东;1945年8月31日又有《我歌颂他,是太阳,是鲜花》的文章,文中写道“在我们的时代里有一个毛泽东是幸福的”;9月1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群女工致毛泽东同志的信》,信中写到“亲爱的毛泽东——我们人民的领袖”,“我们晓得中国人有了一个大救星,这个救星就是您”;9月8日《我所知道的毛泽东先生二三事》写到:“毛泽东先生为了国际未来的安全,为了国内的和平、民主、团结来到了重庆,这消息对我这小小的公务员真是有说不尽的兴奋和快乐”,“的确,(毛泽东是)这个中国抗战人民真实的代表”。

  9月9日著名诗人臧克家以“何嘉”为笔名发表了《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不亮在天上,亮在人民的心中,你把光明、温暖的希望带给我们,不,最重要的是斗争!”,“从你的声音里,我们听出了一个新中国,从你的目光里,我们看到了一道大光明!”,“毛泽东,你是全延安,全中国最高的一个人!”。

  1945年10月9日有爱泼斯坦等著的《毛泽东印象》一书的头版头条大广告,10月11日又在头版头条刊登《毛泽东印象》一书的大广告,同时旁边有有小标题 《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访问毛泽东》、《毛泽东会见记》、《毛泽东先生访问记》,《毛泽东先生访问记》:附录《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中苏文协庆祝会上的毛泽东》。

  《新华日报》还通过点燃重庆谈判期间追捧毛泽东的诗词的热潮来塑造毛泽东的“风流人物”形象。8月30日,刚到重庆不久,毛泽东就宴请柳亚子等人。席间柳亚子赠毛七律一首,诗中云“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9月2日,《新华日报》发表了这首诗。10月7日,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回赠柳亚子,顿时重庆人们争相传诵《沁园春·雪》。一阕《沁园春·雪》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博大胸襟和出众才华的形象。

  这次新闻策划的手段既有贤达名流的直抒胸臆,又有无从考证的普通百姓的“心声”,无疑这些正面报道远超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的初衷范畴。

  借他人之口言喻法是指《新华日报》巧妙利用中共高层的重要活动或言论的契机,借他人之言来赞颂中共领导人,如朱德六十寿辰,中国共产党决定开展祝寿活动,《新华日报》就大量刊登了关于祝寿的文章,如董必武的《赋祝寿诗二首》:虎略龙韬尽革新,半生戎马为人民。河山改碎劳收拾,田土纠纷要试均。欲挽狂澜于既倒,不随流俗与同沦。存雄是谓能行健,合有春秋似大椿.革命将军老踞鞍,豺狼当道敢偷安.骨头生若铁般硬,胸次真如海样宽。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乌延黎庶欣公健,此日江南一例欢。再如何香凝的《画梅花一幅贺朱总司令》:将军花甲寿,敬贺一枝梅.凌霜兼耐雪,铁骨占花魁。春到和平日 新生万物回。

  每逢著名人士生辰,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社会名宿、旧交纷纷为诗声张其事,但即便不逢重要时日,《新华日报》也会“制造”焦点。据董必武在一首自寿持序中回忆:“一九四四年一月,友好为我六十生日称筋,多赐祝寿诗。当时重庆政治空气恶劣,友好晤面不易,借祝寿集会,为避免效网之一法。文则彼时我距六十尚有两年。”可见,发动祝寿与借此题诗酬和,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意愿表达方式,更是塑造中共形象的一种巧妙的方式。

  《新华日报》借他人之口,刊登非中共人士的友好言论更能体现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如《新华日报》曾转载了著名外籍人士爱泼斯坦的《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伟大人物之一”,“在预测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毛一直永远是正确的。在一九三五年,他预言了未来的中日战争的过程和战略发展,而他的关于游击战术的著作,曾经激发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卡尔生和英国的温格特将军等人。”

  一个政党形象的重新成功的塑造和推介应该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大工程,我们无法详细得知中共宣传的哪篇或哪些报道对读者曾拥有的质疑不惑乃至反感的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触动作用,也不能单凭一直被压制的发行量就评估该报的影响力,但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是《新华日报》在宣传中共高层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以及基于这种努力所达到的宣传效果。一篇篇展现具有高尚品质、超群智慧、远见卓识、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中共领导人的形象的文章赫然在国统区的出现势必会对国统区的舆论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网编:客卿

  

  
发布时间:2013-05-26 21:41:43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