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李庆刚: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1-13 11:09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李庆刚: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

李庆刚: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五个必由之路”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五个必由之路”,其中之一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沿着这一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创造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成就,推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一定能谱写出新的绚丽华章、创造出新的时代伟业。
一、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团结奋斗是无产阶级政党富有生气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强调工人阶级政党的团结奋斗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864年马克思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协会按照马克思关于联合全世界无产者的要求,对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马克思指出:“国际的一个基本原则—团结。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国家的一切工人中间牢牢地巩固这个富有生气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80页)列宁坚持了团结这一原则。他强调指出:“战斗的无产阶级最亲密无间的团结,无论是为了尽快地实现最终目标,或是为了在现存的社会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都是绝对必要的。”(《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正因为如此,团结奋斗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革命生涯中,成为指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宝贵精神财富。
  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个基因内核。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团结合作,不断创造,接续奋斗。《周易·系辞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揭示团结就是力量的理念;《论语》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推崇“团结”为公的君子,鄙视“结团”为私的小人;《荀子·议兵》曰“民齐者强”,表明只要人民齐心协力,国家就会变得强大。另外,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也都反映和体现着团结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并延续至今且能焕发新的生机。例如,“丝绸之路”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其实原本是非常荒凉、充满艰险的去处。盛唐之前,阳关以西即被人们视为畏途。“丝绸之路”是经过中华民族和其他国家地区各民族的不断交往和持久的努力,才成为“路”,成为中国和外国交流的纽带。时至今日,这条路成为“一带一路”源头活水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创造奇迹的象征和见证。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觉把团结奋斗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要实现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首先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总结指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8页)他还强调:“有两种团结是绝对必要的:一种是党内的团结,一种是党同人民的团结。这些就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全党同志必须珍爱这两个无价之宝。”(《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为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二、围绕明确目标团结奋斗才能创造历史伟业
  没有目标的团结是虚幻的团结,没有行动的奋斗是虚假的奋斗。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中明确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共同的革命目标”是凝聚团结奋斗伟力的关键。列宁指出:“革命能迅速地把人们团结起来,能迅速地使人们受到启发。革命每向前发展一步都能够唤醒群众,并且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把群众吸引到革命的纲领方面来,因为这是唯一能彻底而完全地代表群众真正的切身利益的纲领。”(《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3页)100多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提出明确目标和行动纲领,以唤醒并组织人民投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革命,必须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统一起来。1922年党的二大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把最低纲领(现阶段奋斗目标)和最高纲领(理想)统一起来的清晰判断所形成的口号—“反帝反封建”,极大调动了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在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把广大农民从封建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20世纪30年代,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之时,当国民党蒋介石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际,中国共产党率先喊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凝聚民族人心的口号,并随着形势发展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得到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政治上提出建立“三三制”政权的目标,经济上提出“减租减息”政策,兼顾地主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团结最大多数的国人一致抗日。与国民党对待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一点都不高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页)相比,中国共产党“举起民族主义和革命这两面大旗,把农民动员到他们自己的一边”(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06页)。这样,民心的砝码不断加在共产党一边。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和纲领,得到了除国民党反动派之外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政策,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要求,提出“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动员广大群众起来进行土地改革,摧毁由地主恶霸控制的代表国民党及其反动政府利益的统治根基,并用参军支前等实际行动维护来之不易的宝贵土地。人民解放军的进攻摧枯拉朽,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地动山摇。1947年10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目标口号。这一目标口号,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了热烈的拥护和响应,对推动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以鲜明有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作为成功的经验与时俱进推进实施并取得伟大成绩。例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目标口号凝聚起了民心,使我们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使这一战争成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党中央提出并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79年9月30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初,邓小平提出实现“小康之家”的奋斗目标。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自从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的奋斗目标直至建党100周年的40余年中,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都对代表这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目标—小康社会作出具体设计。
  在小康社会灿烂前景的召唤下、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团结奋斗奔小康。2021年中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党的百年历史证明,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是最有力的奋斗,围绕明确目标团结奋斗才能创造历史伟业。
三、依靠团结奋斗开创美好未来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标志着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团结奋斗的新时代要求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在标题、主题、导语、正文、结束语等各个部分都明确体现出来。团结奋斗要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团结奋斗,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列宁指出,“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0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总结党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并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
  团结奋斗,必须有科学理论指引、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全党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邓小平也指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00年来,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指引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团结奋斗,必须坚持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坚持统一战线,也是党的百年奋斗得出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56页)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营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人心齐,泰山移。人心需要联合,团结就是力量。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就是因团结而生、依团结而存、靠团结而兴的。在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作用,有效运用制度优势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勠力同心、和衷共济,凝聚起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团结奋斗,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经过斗争,矛盾得到解决才能达成团结。毛泽东指出:“只讲团结一致,不讲斗争,不是马列主义。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斗争,才能达到新的团结。团结转化为斗争,斗争再转化为团结。不能光讲团结和一致,不讲矛盾和斗争。”(《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页)例如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同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据有节的斗争,维护了抗日团结大局,保证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历史证明,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没有斗争就没有进步,伟大事业都是在斗争中日益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敢于斗争不是乱斗一气,还要善于斗争。要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最终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作者:李庆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23-01-13 11:09: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