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孙秀玲:新时代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2-10-08 15:35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孙秀玲:新时代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

孙秀玲:新时代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56 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以上重要论断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根本指导与重要遵循。lF2品论天涯网

长期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通过编造谎言、杜撰历史等方式,恶意攻击抹黑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破坏我国民族关系,对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同时导致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部分民众的历史认知与文化认同出现错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打击“三股势力”,实施维护稳定与实现发展系列“组合拳”,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呈现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各族干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lF2品论天涯网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团结奋斗、共享美好生活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也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lF2品论天涯网

一、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基础lF2品论天涯网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于一体的共同体。其中,“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向心力的动力和源泉,是维系整个民族、国家文化群体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和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不仅需要建立统一的物质基础,更需要拥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lF2品论天涯网
   (一)培育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共有文化心理,增强文化的心理归属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问题,而是具有同构性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具有同构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承认、认可、赞同,由此产生自身属于‘中华民族’的身份归属意识与心理认同意识,进而强化文化自觉获得文化自信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是文化产生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古代部落通常以祖先、语言、历史、价值、习俗等为依据进行界定,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现代民族的文化认同则是政治认同在文化心理层面的深层沉淀。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使个体成员通过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达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鉴,从对文化形态的个体认同逐步上升为群体吸引力、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促进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芽与形成的过程是从中华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及其政治主张、文化的承认、接受与认可到最终形成整体的中华民族的过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共建、共享中华文化,形成集共同认知、共同情感、共同意志于一体的文化心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从西域带回苜蓿和葡萄种子,汉代称一切面食为“饼”,其中,“胡饼”最为有名,其与中原地区饼类食品中的“烧饼”、“麻饼”极为相似,与现在的馕差异不大。西域音乐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生活,对中原音乐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古丝绸之路上的乐舞文化交流倡导平等、尊重、包容、欣赏,通过不同文化音乐、舞蹈艺术的相互体验,欣赏不同乐舞文化的差异之美,进而在互动、包容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协和共生。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反映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载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在中华沃土上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包括语言、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为创造中华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共同的心理基础。lF2品论天涯网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立足各民族共同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进一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使中华儿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lF2品论天涯网
   (二)赓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因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民族团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遵循。lF2品论天涯网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能够为多民族国家人民提供精神共享内容,形成共同体意识,增进多民族间凝聚力。”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今天,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也是中华儿女共有的情感依托与心灵归宿。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政治思想,例如,中华一统、群体至上、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等,均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与审美情趣。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逐渐从本民族的自我认同向各民族相互认同发展,从单一民族意识逐渐发展为中华民族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治藏方略的实施,有效维护了祖国统一,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各族人民心贴得更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空前巩固,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lF2品论天涯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要进一步从各民族共有的价值取向、历史记忆中发现和提炼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素,引导各族人民进一步明确过去——“我们从哪里来”,当下——“我们该怎么做”,未来——“我们走向哪里”。各民族要进一步加强民族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吸收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深刻认识“56 个民族已结合成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民族实体,均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以中华民族“大家庭”模式包容各个民族,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亲和性和凝聚力。lF2品论天涯网

二、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增强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中华文化价值共识lF2品论天涯网

文化在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增强中华文化价值共识的前提和基础。lF2品论天涯网
    (一)正确认识“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多元’与‘一体’统一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具体而言,‘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各民族文化各具特点,相互区别,呈现多样性特点。各民族特殊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一体’指中华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 要在“多元”中铸就“一体”,在“一体”中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第一,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引导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充分认识各民族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从形成到发展壮大是长期以来中原各族和文化同周边诸族和文化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第二,要进一步明确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具有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多民族多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化包含 56 个民族的文化,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共同开拓了我国辽阔的疆域,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多源同构的关系,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格局。第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是水乳交融的文化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各族儿女共同的追求。“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要正确处理民族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不断增强西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lF2品论天涯网
   (二)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认知与情感认同。从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中进一步深化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这一历史事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汲取经验、增强认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历史内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巩固一体,增加共同性。在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守护中华民族共同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激发文化独特的精神力量。第二,要加强“四史”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西部民族地区各级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五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不断增强各民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阐释,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汇聚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第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点,构建良好和谐的民族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自觉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的最高追求,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推动者。在民族团结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lF2品论天涯网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美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的蓬勃发展,不断对中国进行围堵打压,干扰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妄图用“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谎言抹黑新疆,企图挑拨中国民族关系,破坏新疆繁荣稳定的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各民族人民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价值共识,指明了中华文明进步的方向,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内涵。”同时,要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方向和道路,传承弘扬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凝聚奋进新时代的力量,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第三,“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凝聚人心的作用,使各民族共担民族复兴责任,共享民族复兴荣耀,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依法持续开展反恐、去极端化工作,肃清民族分裂思想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流毒与影响,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的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lF2品论天涯网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lF2品论天涯网

西部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新时代,处理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意义重大,对确保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lF2品论天涯网

(一)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旅游事业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余年来,边疆治理实践为西部民族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法治保障。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文化因素,特别是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逐渐受到重视,并陆续被纳入文化市场的开发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 新时代要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需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旅游事业的关系。特别是发展旅游事业必须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防止为发展旅游而过度开发文化遗产资源,造成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lF2品论天涯网

(二)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汇聚了中国诸多古代文明,新疆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许多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符号。例如,《格萨尔》、《玛纳斯》和《江格尔》并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少数民族乐舞文化的代表,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等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实现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的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以古丝绸之路涉及范围为主体,立足文化符号的内涵、认可度、影响力、代表性,进一步挖掘、传播、弘扬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好文物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第二,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适应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实施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提升文化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第三,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挖掘文化符号的深刻内涵,通过物质产品、符号生产、意义生产形成产品的多元价值,充分展示其文化背景、典故传说、风土人情等文化亮点,集饮食、旅游、民俗、生态于一体的优势,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lF2品论天涯网

(三)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完善对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国家加大了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元上都遗址、土司遗址、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含罗布林卡和大昭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 42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项目有 15 项,占 37.5%。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 11 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新时代,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第一,要坚持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把握整体性和系统性,防止片面性与局限性。对文化遗产“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推进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系统性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第二,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凝聚、发展、繁荣各民族文化,为保护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提供法治保障。第三,要加大对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考古发掘成果,濒于失传的少数民族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历史说话,文物发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故事。lF2品论天涯网

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lF2品论天涯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步入新征程,西部民族地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切实做到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有机结合,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引导西部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和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lF2品论天涯网

(一)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教育长效机制为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实施预科班、新疆高中班、新疆初中班、在农牧区推行寄宿制等多项措施,着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西藏和新疆南疆四地州实现了15 年免费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截至 2020 年,民族自治地方共设置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729 个。全国各级播出机构共开办民族语电视频道279 套,民族语广播 188 套。”这些政策的实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推动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lF2品论天涯网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得和掌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共同文化心理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基础,少数民族群众只有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定不移地在西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普及水平和质量,同时,要科学保护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使用。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在加强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特别是 200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明确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要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国公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其次,要发挥校园的“语言岛”作用,坚持从幼儿园抓起,在各个学段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提升青少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开展中华文化传承工程、经典诵读工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大赛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基础性投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资源的平台建设力度,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提供发展动力,形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长效机制。最后,要进一步营造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增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语言、文化、情感的共融共通,切实发挥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特殊功能。lF2品论天涯网

(二)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创新长效机制文化领域的改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视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发达省份在文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差距,完善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创新机制,切实提升人民生活品质。首先,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新时代,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不仅要实现物质上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更要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要通过东部支持西部计划,进一步健全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好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载体,注入现代文化理念,顺应新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建设有创新特点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满足西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中华文化浸润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对文化的公共参与度。例如,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博物馆、文化馆,让各族群众在可视化、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与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最后,深入挖掘西部民族地区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的优秀地域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及其深厚内涵,以之为基础不断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与产品创新,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让西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lF2品论天涯网

(三)在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传承传播长效机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使命和当代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吸引力发展力不足等问题。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进一步在西部民族地区形成推动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文化传承传播机制。首先,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奋斗目标与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凝聚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繁荣文艺创作,特别是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共同利益和文化认同的作品,促进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次,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促进各民族在共同理想、信念、情感方面的团结与统一,进一步挖掘西部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通过创作作品、实践研究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跨区域传播、跨区域发展,破除封闭保守思想,传承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使各民族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中共创共享美好生活。最后,要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谋大同,中华民族必须向世界展示自己独有的文化。西部民族地区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凝练各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文化软实力。要牢牢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加快构建中华文化传播的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通过中华文化“走出去”,润物无声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引导国际社会形成对中国的正确认知。lF2品论天涯网

文献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lF2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静穆lF2品论天涯网

发布时间:2022-10-08 15:35: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热点评论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