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与弘扬者,向来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也善于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运用于自身建设。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是“第二个结合”在党的建设领域的生动体现和重要成果,深入研究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根脉意义,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周期率”、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历史周期率”是王朝更迭中出现的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现象。1945年7月,黄炎培等社会民主人士到延安访问,他向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给出“民主新路”这一答案。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跳出“历史周期率”作为事关治党兴国的历史性课题,不断探索并寻找答案。2021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2022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进一步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我们党通过对“历史周期率”这个重大问题进行持久思考、不懈探索,提出民主新路与自我革命这两个答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品质,也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强烈忧患意识之中。
首先,“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下》),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始终葆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理念,一个人没有忧患意识,就会丧失主体性。同样,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也会丧失主体性。安不而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鲜明体现。徐复观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的集大成者,纵观其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征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已与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融为一体。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这个重大命题,强调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忧患意识作为中国共产党思考和解答“历史周期率”问题的主体自觉和清醒意识,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锻造中形成的优秀品质和独特优势。“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回答和解决“历史周期率”问题,以清醒定力推进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彰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其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始终保持自我警醒的底线思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乾卦》)保持勤恳而不懈怠、戒惧并且反省,这样即使面临危险也可从容应对。是否具有自我警醒的意识,是判断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的重要指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对历史常怀敬畏之心,这不仅是我们党对自身前途命运的自我警醒与忧患意识的体现,也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的成功经验总结。正确处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掌握“下先手棋”的主动权,这是我们党思考和回答“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每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都能化险为夷并不断前进,制胜法宝就是鲜明的底线思维以及蕴含其中的自我警醒意识。所谓底线思维,就是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并把自我革命提升到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的战略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自我警醒意识和底线思维。
最后,“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贞观政要·卷二·直谏》),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始终注重在风险防范中增强忧患意识。墨子认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懈怠。”(《墨子·非命篇下》)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对将有可能发生的意外风险要事先做好预防,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常识。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我们正处于各种风险叠加愈演愈烈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危机和风险催生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在应对“三个之变”时具备化危机、育先机的勇气和智慧,从而能够在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敢作敢为、善作善成。增强风险意识是党在新时代坚持忧患意识、推进自我革命的鲜明体现。坚持以强烈的风险意识思考和应对“历史周期率”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四个之问”是“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新时代的新阐释、新运用,也是新时代的强国之道和兴党之道,共同构成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正视问题的自觉、“大党独有难题”与中华民族慎独自省的道德品格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组织规模之大、党员人数之多,都是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党自诞生之日起,便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愿景,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政党。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这种自我判断和认知,蕴含和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独自省的道德品格。“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慎独”是一种道德自律和思想自觉,也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人生修养方法。“君子所为必慎其独也。夫一闲居耳,小人得之为万恶渊薮,而君子善反之。”相较于“自省”的内心进取,“慎独”则凸显行为的自觉,不仅要充分发挥人的道德主体性,还要将道德自省与理性践行统一起来,最终目的是自我追求与自我实现的协调。孔子的“自讼”、曾子的“三省”、孟子的“反求诸己”、朱子的“存养省察”都体现了古代先贤慎独自省的品格。我们党作为世界大党,不仅需要人民监督,更需要在自律、自省中实现自强,勇于直面自身问题,以自我革命精神锻造自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党独有难题”这一命题。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把其进一步阐释为“六个如何始终”。“六个如何始终”表现出党所具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对“大党独有难题”的深刻思考和回答。坚持自我革命精神,关键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正视问题的自觉,就是要直面、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例如党的历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不仅对党的历史发展、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了总结,也直面党的建设中的问题并以此思考党的长远发展,深刻体现了我们党正视问题的自觉和慎独自省的品格。
“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王粲集·仿连珠》),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正视自身问题,通过自我道德提升和自身行为端正来达到以上率下的效果,这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君子品质。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看来,拥有正视问题的自觉,这是勇于自我革命、加强自身建设的题中之义。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着眼于解决党自身的问题和国家发展中的难题,不断探索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有机融合。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为我们发现自身不足、正视自身问题提供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指出:“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将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视为加强党性的必修课程,将自我革命精神融入党的建设各环节,主动发现并纠正错误,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治国必先治党,强国必先强党。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才能汇聚激浊扬清的强大正能量,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正视自身问题、推进自我革命的有力武器,也是我们党深化自我认识、实现自我提升的关键途径。拥有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我们党才有自我革命的决心与勇气,才有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加强修身律己、慎独慎微,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慎独自省”的品格,坚持严以律己的原则,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的:“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修身律己,慎终如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慎独自省”品格发扬光大。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在这样的学习、反省和自我检讨中,去肃清自己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残余以至某些不适合于共产主义利益的最微弱的萌芽。”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将巡视作为加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坚持政治巡视定位,发挥巡视作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的作用,通过巡视把党的纪律内化为党员日用而不觉的准则,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巡视制度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化解“六个如何始终”奠定坚实制度基础,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慎独自省”品格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
“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资治通鉴·唐纪》),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保证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儒家主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确认识和面对自身的不足,将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王阳明认为:“勿以无过为圣贤之高,而以改过为圣贤之学。”(《答徐成之》)勇于改过是儒家一贯提倡的修身之道。改过的本质体现为个体对思想和行为进行全面反思反省和修正塑造,在精神层面强调人格的提升和完善,在行为方面注重言行合一且不贰过。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这是增强党性的必修课。习近平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开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上自知和在行动上自觉的高度统一,为中国共产党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和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奠定坚实思想根基。
三、刀刃向内的勇气、“四个自我”与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作为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百余年来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省与警醒,以钉钉子精神锤炼并提升自身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积极推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种自我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周易·杂卦》),革故鼎新就是破中取立、推陈出新、以新取胜。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推进自我革命,都得益于中华民族这种革故鼎新的精神禀赋。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就要“始终保持刀刃向内的坚定自觉,补钙壮骨、排毒杀菌、祛病疗伤、去腐生肌”。始终保持刀刃向内的坚定自觉,积极推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是党作为自我革命主体的斗争精神的体现,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
实现自我净化,就是要在思想上坚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革故鼎新首先是思想上的除旧布新。孔子总结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强调:“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整个历史的发展,无非是“因”与“革”发生作用、互相更替的结果。“在变动的过程中,每一事情都在过去有所根据,这就叫‘因’,也都和过去有所不同,对过去有所损益,以适应新的情况,这就叫‘革’。”历史之发展正是在“因”与“革”的互相补充中得以“虽百世可知也”。在党的建设中,自我净化是自我革命的首要任务。有“破”有“立”,“破”是指清除一切侵蚀党的肌体健康的思想病毒,自觉向病灶开刀,净化政治生态,增强党的自身免疫力;“立”是指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打造多维融合的自我净化模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增强自我净化能力、维护党的纯洁性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崇高理想信念引领全党,深化党员初心使命教育,通过系列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党员队伍的精神支柱,实现自我净化“立”与“破”的统一。习近平强调:“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在党的建设中,党的纯洁性和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这要求全党发挥革故鼎新的精神,把实现自我净化作为自我革命的首要任务,持之以恒开展理论和信仰教育。
实现自我完善,就是要在制度上坚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自我完善就是要聚焦执政效能与领导水平的提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系统化的高效运行的法规体系,完善权力运行机制,以保障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到位。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直接影响管党治党的成效。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涵盖多种形态的综合性规范体系。“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周易·益卦》)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构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先后对党章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多次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进行修订,不断完善党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彰显了我们党对于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的继承发展。
实现自我革新,就是要在改革创新中坚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中华民族秉持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大雅·文王》)的理念创造了中华文明,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的思维推动民族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商鞅变法,还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革新意识和中华文明的创新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这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的自觉传承和弘扬。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在应对风险挑战中锻炼提高。”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党汲取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精神的生动写照;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这也是我们党汲取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精神的时代彰显。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刀刃向内的勇气作为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上。中央八项规定就是党的自我革新的有力之举、创新之策,也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新时代新征程,只有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鲜明主题,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始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才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充满活力。
实现自我提高,就是要在善于学习上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孔子有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孔子视“好学”为一种宝贵品质和修身活动,“好学”的终极追求在于成就“君子”之质,这恰是《论语》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将学习作为自身发展壮大与自我完善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力求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通过学习,实现自身的革新与提高,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体现了我们党追求革故鼎新的精神。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强调:“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毛泽东对加强党的学习有着长期的思考和长远的谋划,通过建立领导体制和学习制度加强党内学习,并率先垂范。中国共产党在学习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及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用学习促进自我提高,以自我提高推进自我革命,这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应有之义。
四、清醒意识、“赶考”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坚毅的个性品质,“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看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在于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是万物始终的规律,奋发图强、自我求新、永不止步是刚健之德的体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走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指出:“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高度警省,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中国共产党强调在党的建设和自我革命上要始终保持“清醒意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彰显出“自强而成德”的优良品质。中国共产党的清醒意识是一种全面的、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外部环境的把握和掌控。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人离开西柏坡并准备去往北平。临行之前,毛泽东说道:“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这席对话表达出党对即将到来的执政实践和执政考验的深刻思考。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有“赶考”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促使中华民族长盛不衰、中国共产党从小党到大党的不竭动力之源。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这是我们党对深入开展自我革命的清醒认知,更彰显出党在新时代新的“赶考”路上永不停歇的坚定决心。我们党以高度的清醒意识与坚定的“赶考”精神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在不断自我革命中锻造成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立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永葆生机与活力。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为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成长提供了坚韧不拔、敢于变革的强大精神动力。“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习近平以此激励、号召全体党员和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唯有历经辉煌的民族,方能深谙复兴的价值;唯有饱受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抱有深切的渴盼。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铸就了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担当者和领导者的使命。指导思想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性质宗旨则彰显政党本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领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唯有不谋私利,方能为民谋根本、谋大利,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血脉而成为党的鲜亮底色,这种精神在今天仍是党坚守初心使命以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奔赴新时代的“赶考”新征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载历史积淀下的精神瑰宝,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赶考”新征程中稳步前行,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强大支撑。习近平提出“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这一重要论断,展现着我们党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推动自我革命、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决心,彰显着我们党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心。“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意味着自我革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全党上下时刻保持警醒,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融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我革命的决心,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持续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创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只有持续保持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塑造党长期执政的领导能力和制度优势,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从严管党治党上有着高度的政治清醒,这种清醒意识蕴含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党诞生之日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贯穿于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中,融入党的血脉,成为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核心元素。我们党追求“自胜”的过程鲜明体现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就党员而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培养正气、锻炼思维、提升境界,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全党来看,我们党一贯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对自我革命规律的认识,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建设新布局”,以“严”为先导,以“实”为基础,将着力解决当前问题与推动根本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既采取果断措施清除弊病,也注重内心修炼与文化培育以固本培元,坚持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持续净化党的队伍,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文化基础。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居安思危、慎独自省、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静态基因实现了动态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经由契合到结合再到融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管党治党、兴党强党奠定深厚文化根基,也为新时代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黄刚,哲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静,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