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S_Editor P{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TD{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TH{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UL{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LI{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A{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开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党的领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优势,也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力量。“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
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国情复杂,近代以来又长期落后于世界,这就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一个一代代人接力探索、前赴后继的长期历史进程,决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初步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图景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中国革命胜利后,还要实现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发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号召。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的探索还处于构想阶段,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清晰勾画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付诸实施,迅速地把我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1953年上半年党提出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体就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成为中国探索现代化的最初构想。
随着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安排逐步清晰。“四个现代化”取代工业化成为新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战略安排也更加细致可行。1956年1月,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63年,毛泽东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情况下,初步提出“两步走”的战略思想:“在三年过渡阶段之后,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搞十五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十五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了一幅宏伟的图景,并提供了一份具体的路线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二)“三步走”和“新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的重心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新步入正轨。1979年3月,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发展情况,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决断。同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提法简化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话语转化,更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在提出新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也重新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为现代化建设的重新出发指明了方向。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经过长达十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1997年,“三步走”战略安排中的前两步已经基本实现。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进一步细化,形成“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继承和发展,而“新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则紧密承接“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前瞻性。从“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到“新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战略规划环环紧扣、紧密合缝,有效保障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三)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蓝图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确立了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了这一战略安排。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紧密承接“新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又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情况对战略安排的具体内容作了升级和细化。一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把“新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中的“第三步”提前了15年。二是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完整清晰地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图景。三是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规划和展望,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步骤和路径,科学设计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
(四)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美好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2020年8月,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一九五三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八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一五”计划标志着我国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二五”至“五五”计划实施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但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六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七五”计划实施期间,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八五”计划实施期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确立为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九五”计划实施期间完成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的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十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了科学的战略规划。
纵观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仅在战略安排上层层递进,而且还通过一系列五年规划(计划),在具体实践层面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长期执政的优势所在。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深刻阐释了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概括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条特征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上其他现代化模式区分开来。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14亿多人口,这一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超大人口体量的现代化。“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一现实国情既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诸如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挑战,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发展机遇。“我国有十四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一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坚持不懈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仅是物质富足可能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有可能使社会道德滑坡,甚至使社会发展走向歧路。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共同体,保护生态就是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身的内生动力,超越了西方殖民掠夺、暴力扩张的老路,为推动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脚踏实地的实践品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既源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又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多个方面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层面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规定了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唯有如此,才能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防范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干扰。
第二,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生产力的进步是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推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发展,更需要高质量发展。民主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三项中国特色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的高度统一。
第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时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习近平也强调:“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处于世界历史的大时空之中,必然承担着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使命,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宽阔博大的天下情怀和世界眼光。
(三)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重要关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行道路上,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面临诸多不确定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包含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要关系等内容,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五项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项原则依次回答了“依靠谁”“走什么路”“为了谁”“怎么做”“保持什么状态”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决不能在旗帜、方向、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前行路上的诸多挑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一系列重大关系主要包括: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这六组关系,犹如一张纷繁复杂的网,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画卷。具体来说,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上和下”“远和近”“前和后”“快和慢”“动和静”“内和外”等方面,它们不仅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时空跨度,更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路径。这六组关系,实际上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它们犹如一座座桥梁,连接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层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正确处理好这一系列重大关系,不仅能够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也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论指导。
实践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创新就跟进一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全会提出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等重要论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内在规定、本质要求等作出了重要概括补充,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理论武装。
需要指出的是,学界还应该继续推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学理化研究,从学理和学术层面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刻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背景下的实践问题,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维持政治社会稳定与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探寻现代化道路、谋求民族复兴的主题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建立起一整套能够提供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各方面现代化因素增长的制度安排,中国就难以真正完成现代化任务。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性探索中逐渐找到了一条在现代化总任务视域下开拓制度建设、以各项制度体系化成熟化为现代化事业保驾护航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一)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建设方向
“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必须充分认识党的领导的显著优势,发挥党在现代化事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通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根本制度体系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方向不偏差、内容不走样。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建设方向的明确,缘起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革命、准备现代化根本社会条件的实际过程中建立起的制度自觉。通过对近代以来各种旨在救亡的制度方案进行充分审视,中国共产党在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基础上初步探索符合中国现代化需要的制度模式。毛泽东提出:“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从“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到人民民主专政建国方案、从多党派合作的制度探索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想,这种鲜明的制度自觉引发的制度建设帮助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现代国家塑造、人民解放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轫扫清了障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以“四个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中奠定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重大政治制度成果,根本上发挥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保障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功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二)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建设目标
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分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是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建设的目标集群,构成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需要以新时代党领导下相应领域制度建设的协同发力来共同促进这一现代化蓝图早日变成现实。在经济领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搭建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科技创新体制、对外开放体制,在制度框架下更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在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文化领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制度化手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更好完成文化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社会领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相关制度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平安中国”,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在生态文明领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理论、政策和实践贯穿上述领域制度建设的始终,为制度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和有机协同推进提供了最根本的路径指引,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协调彰显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基于新时代对党的制度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在简政放权思路下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探索以改善民生福祉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体制改革。这为进一步调动各方力量、不断解决中国式现代进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了关键制度保证。
(三)担当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建设使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阐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多方面显著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就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相适应作出了系统性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习近平深刻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以此为准绳,中国共产党将制度思维贯穿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各环节、各方面,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个部分的充分衔接、有效互动、形成体系,深入总结党领导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注重从层次协调、联动发力的角度深化制度建设成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进一步转化。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从而创造出了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继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网络编辑:慧慧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2024年第8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