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余年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已有良好的实践基础。经济理论的形成,既要有基于实践的事实基础,又要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从经济理论产生的历史可以看到,亚当·斯密提出“古典经济学”时,英国正处由工厂制手工业向机械制大工业过渡的工业革命实践,这是经济学理论形成的丰厚土壤。19世纪4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形成系统性的中国特色经济理论提供了丰厚土壤。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宏伟实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亟须在综合归纳既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系化学理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
第一,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形成的路径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化事实出发。“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是思想之母”,探索中国经济学建构的可行路径就根植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对经济理论如何走出一条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同时经济理论又能够深刻反映和指导经济实践,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联系中国经济学的创建,就是要透过现象抓本质,从零散状况到典型化事实,再到学理机理的抽象,最后到经济规律的现。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为突出的事实,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些典型化事实为中国特色经济理论提供了源泉。最独具特色的是,通过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改革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周期性与经济制度转型的过渡性阶段性紧密相连,现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中迈向更高水平。
第二,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产生要围绕中国经济制度变革问题抽象出研究主题。如果说我国过去改革的目的就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那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则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经济理论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别处是走了一条增量式渐进改革之路。从事实结果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脉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主题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抑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因此,我们要抓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问题,以问题为主导凝练经济理论主题。经济理论的构建创新,并不只是对既有实践和理论观点的概括总结,也不是面面俱到的综合体系化建设,而是要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典型化事实出发,发掘聚焦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凝练经济基本概念,构建经济理论分析体系,最后还要进行系统化逻辑自洽的阐释论证,并进而推广检验其所具有的一般化价值。
第三,中国特色经济理论要锚定经济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转型相互促进的动力机制核心。改革的策略(如渐进性改革策略)经过了从探索转型的最优路径到过渡性次优制度替代的转变,体现出对改革过程的重视,这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演进留下了空间,核心问题是经济体制制度过渡转型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之间的关系。除了充分认识到经济改革策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之外,不同的改革策略对深化改革的动力作用同样值得关注。回顾我国历次改革的历程可知,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往纵深推进的关键一环。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要借助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得的收益来促进,这意味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问题不在于一改到位,而是全面深化改革效应的累积如何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反过来,经济阶段性的持续增长又如何促使制度变迁不断深化,并最终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第四,要围绕核心问题来解析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系统性逻辑体系。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内在地联系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这牵涉多个相互联系依次递进的问题。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牵引作用。归根结底,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经济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政府与市场改革的关系,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在逐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牢牢把握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条重要线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而牵引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建设继续向前发展,是新征程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分别指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要在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围绕各自主线重点开展和推进,取得更大更好的改革成效,这也意味着,要立足核心问题来解析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系统性逻辑体系。
总结而言,以全面深化改革典型事实为基础探索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建构,就是要以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现代化为背景,采取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从经济现象提炼典型化事实再抽象一般规律(即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再到规律发现),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探索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内在规律进行理论化系统化抽象总结,以构建能够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在范式分析上追本溯源,不仅要揭示西方经济学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经济关系,更要回归到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思想上,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相适应,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规律认识。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23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