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包容互鉴基础上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和合共生力
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和合共生力,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中创新发展自身的和合共生力,方能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中具有发展的可能。习近平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1]共生的最大智慧不在于“求同”,而是在对立矛盾关系中求建设性的统一,“共生是不同事物在共存中相生相成、共同生长的良性状态,其要义不仅是互不覆盖、互不否定、共存共处,而且超越之而及同生共长、相互促进。”[2]3在共生系统中,“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3]188,只有在与世界不同话语体系处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和合状态中,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有生机,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面向世界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合共生力,并不是要以一种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或者以一种类型否定另一种类型,而是要在与世界不同话语体系交流过程中,面向世界借鉴再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推动持久、韧性的和合共生关系形成。
第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借鉴再生力。《礼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4]1529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基因、行为习惯的不同,各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上的发展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各国文明的发展都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土壤中,凝聚着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孕育着人类文明的营养。习近平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5]421文明的发展不应该是“统一味道”,一个和平的世界应该承载多样的文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世界性,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孕育着世界人类文明思想的营养,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部分;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交融,成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借鉴再生力,须在与世界其他民族交流中,尊重世界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广泛借鉴世界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积极有益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注重批判性借鉴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经验和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借鉴再生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批判性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渗透性教学、融合式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发展,将系统传授与潜移默化影响结合起来,形成独具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批判性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环境创设理论基础上,积极利用线上线下场馆(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具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大思政课”沉浸式教学的载体;在仪式教育方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批判性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仪式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并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穿学校与社会的仪式教育,增强开学仪式、入党入团宣誓仪式、毕业仪式、升旗仪式、纪念日仪式、节日仪式等仪式育人功能,提高个体精神修养、强化价值认同、促进情感熏陶,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和合共生力的发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创新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立场是在与世界交往中处理各种关系时所秉持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向世界创新发展中确保不变味、不变色、不变质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指出:“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6]341世界文明多元多样,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在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所积累的道德思想经过了几百年的探索,形成了以西方现代性为基础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尽管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定阶段的价值,但是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在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向世界创新发展中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对待现代西方思想文化,不断创新发展面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探索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和合共生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态文明、伦理道德、青年思想发展、心理危机干预和网络治理等方面,需要贡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智慧和方案,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共同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二、在适应时代之变基础上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叙事传播力
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传播力,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创新发展的重要向度。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肩负着阐释和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的任务,也肩负起阐释和回答世界之问的任务。在适应时代之变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面向世界的叙事传播力,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平台常常面临的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透、有理传播不开的有效之“道”。习近平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7]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叙事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需求和传播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世界各国对促进民心相通、加强国际互信需求更加迫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依然面临着“阐释技巧、传播力度还不够,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还不高,有时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境地”[8]199-200。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要克服和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关键是要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国际话语的叙事传播力。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既要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传播范式,实现有效对接国际话语,搭建中西思想交流平台;又要创新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传播路径,建构起满足各国人民交流交融传播新生态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传播力和说服力。
第一,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叙事传播范式。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出强大的组织、动员和凝聚力,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强大的叙事传播力,从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建设动力,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当今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发展面向国内叙事传播优势的同时,也要着力面向世界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传播范式与方式方法。面向世界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传播力,并不是改变目前国际话语传播叙事体系,而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叙事方式,实现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有效对话,以及概念、范畴的有效翻译与意义转换,使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转化为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通俗易懂的叙事话语。首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叙事传播范式的创造性转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育人思想从国内叙事的方式创造性转化为国际叙事传播范式,使其成为世界各国民众普遍能够理解、认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制度规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传播方式向国际叙事传播范式转化。其次,推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叙事传播范式创造性转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宣传传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议题开展面向世界叙事传播范式创造性转化,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故事,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声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面向世界有效传播。最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叙事传播范式创造性发展。要聚焦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最大变量领域,主动出击,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和网络治理,掌握网络虚拟空间话语主动权,构建起网络叙事传播新范式。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叙事传播载体。创新发展面向世界叙事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创新发展的重要介体。新时代制约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有效与国际交流的叙事传播载体,因而时常面临有理说不出的载体不足。习近平指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8]212,在文本叙事传播载体上,要构建面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叙事载体和叙事方式,帮助国际社会更加自觉地了解中国故事,愿意倾听中国声音,防止曲解或误读;在图像叙事载体上,要有效提高适合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图像叙事的内容供给,构建以电影、连续剧、纪录片、动漫、微视频等内容的动态图像,呈现生动、形象的叙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式的时代性和叙事效果的实效性;在数字叙事载体上,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丰富融理、境、情等要素于一体的沉浸式叙事场景,实现叙事内容的表现形态从平面静态转向立体多样、鲜活生动的模态,使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道”可视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国际社会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第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叙事传播平台。首先,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学理叙事传播平台。构建起以学理叙事为基础,以国际学术交流为联结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叙事传播的影响力。通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系统阐述和传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渊源、文化根基和理论体系,展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其次,要创新性运用国际民间往来的叙事传播通道。强化隐性教育平台,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国际民间往来叙事平台,不仅可以更加生动、通俗地传播当下发生在中国多姿多彩的故事,获得世界民众的共鸣与认同,而且为不同文明交相辉映和交流互鉴,增进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认知,缩小国际传播中的信息鸿沟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选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的先进事迹、普通人的成长故事和案例,触动人们的内心,引发情感共鸣。
第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传播策略。首先,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叙事传播之“道”。遵循叙事传播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注重以人为本、内容为王,避免空洞化、干瘪化、形式化倾向,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了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叙事传播之“术”。善于利用官方媒体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利用新媒体、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渠道与工具,利用教育交流平台如孔子学院、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等平台向世界各国受众传播中国思想文化。最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叙事传播之“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话语阐释“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8]213,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富有哲理的引述使叙事传播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有思想、有品质,又有温度、有温情的叙事,才能实现以情动人、以趣引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传播方法的创新。
三、在国际交流交融基础上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话语阐释力
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话语阐释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世界之问与时代之问的阐发和解释的能力。在当下国际思想文化教育合作交流中,思想政治教育时常在回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时“失语”“失声”,面临有理说不透和说不明白的境遇,话语阐释力不够,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国际交流对话中说服力不强。究其根源在于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在阐释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的道理时,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讲深讲透讲活,不能很好地说服人,难以令人信服。要把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讲深讲透讲活,就迫切要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构建起面向世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根本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创新仍然动力不足,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基础理论发展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关切和回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仍然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上,从问题本质上给予令人信服的阐释略显力不从心,未能体现出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话语阐释力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第一,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新理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回答世界之问,必须立足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际,直面世界问题,总结实践经验,聚焦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阐释和回答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所带来社会与人的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起面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理论要说服人,就必须彻底。理论的彻底性在于揭示事物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阐释好世界之问,其根本在于面向世界创新发展阐释透彻令人信服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国内,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任务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为党的理论武装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还通过其强大的理论阐释力、宣传动员力和武装凝聚力,为不同历史时期动员、武装、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发挥重要作用。归结起来,就是不同历史时期所创新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阐释力、宣传动员力和武装凝聚力,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根本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不同期盼。
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地回应和阐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带给人类社会发展和各国人民群众的思想所需,就必须要创新发展面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理论,需要立足于当今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把握世界和时代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阐释世界之变和时代之变的本质要义,引导世界各国人民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树立起全人类共同价值,协同开展全球治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规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理论解释力。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着和平发展、环境治理、气候变化等世界性议题与难题不断增多,需要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相应有力的阐释,需要直面当今世界共有的难题,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把人类社会发展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积极主动回应世界关切和各国人民所盼,回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
第二,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共有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地阐释、回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共有话语是关键,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共有话语,必须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国内话语向国际话语转换,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共有话语,要立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又要适应国际话语形势新变化,实现与国际话语的接轨。具体来说,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共有话语,绝不能在国际交流话语体系中“自说自话”,而是要主动面向世界回应和解答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借鉴吸收国际话语体系的各国国家话语时,由于每个国家具体发展道路的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要避免简单套用和移植,构建起各国人民愿意听、听得懂、听得明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习近平提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6]341简言之,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共有话语,要善于在借鉴国际话语体系言说方式的基础上,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优势和特色转化为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认同的国际大众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赢得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话语的认同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走向世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话语阐释力和传播力,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共有话语阐释世界之问,解读世界之变。
四、在根植优势特色基础上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自信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既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的学科实力基础之上,又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充分认同的有力支撑之上。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拥有更多回答世界之变的话语,就必须面向世界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力,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方案和智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创新发展面向世界的自信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自信的最大底气,马克思主义是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自信之本和魂。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面向世界创新发展自信力,归结到底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思想体系。不仅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和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律、可能性和实现条件。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是指引着人类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考验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9]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科学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方法武器。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继续面向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创新发展自信力,更要坚持胸怀天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面向世界创新发展自信力。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中创新发展面向世界的自信力。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面向世界的自信力,就必须更加主动广泛参与国际思想文化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与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中不断提升传播力和阐释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才能赢得自信。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日益密切,各国越来越关注关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运用自身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科学阐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和议题,在增强话语的阐释力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自信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新时代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始终肩负起举旗帜、聚人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的理论基础,有着自身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不断完善,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创新发展自信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根本保障。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和参与国际思想文化交流,在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中不断创新发展与国际话语体系接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话语从原来走不出、传不开的境况,转变为自信地主动说出去、积极传播开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话语影响力不断提升,说服力不断增强,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不开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整体性扭转,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自信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主张中创新发展面向世界的自信力。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展开,我国正以坚持胸怀天下为己任,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作出贡献。在全面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描绘国际秩序的美好图景,为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开创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指明了方向;在全面参与全球安全治理中,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推动多边合作机制,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共同维护和平安全的全球环境,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稳定的主张;在全面参与全球发展治理中,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倡导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完善全球发展治理提供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在全面参与全球社会治理中,倡导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为推进全球人权和社会治理提供共促文明交流进步的方案。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面向世界阐释和传播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同时,也在积极主动参与传播和阐释中国全球治理主张和智慧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面向世界的自信力。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各国之间联系和依存关系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相连,各国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密切,全球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冲突碰撞并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加自信、更加开放包容地面向世界,参与各国思想文化交流互鉴?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加主动参与回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如何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参与全球治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些都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创新发展的时代性课题。面对当今世界新形势新变化新趋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参与全球思想文化交往交流中不能缺位,更不能“失语”“失声”,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新贡献,这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创新发展。一方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即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面向世界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不能变,也不能动摇,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创新发展的根本,也是面向世界发展的最大底气和最大的优势。面向世界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旗帜鲜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要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回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话语力和叙事的道理学理情理真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话语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面向世界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和中华现代文明的立场方法,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文化新形态,以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文化新形态,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新话语和叙事新方式,不断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和合共生力、叙事传播力、话语阐释力和自信力,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国际传播的效能,在深化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曾令辉,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卜路平,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6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