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具体实际特别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紧密结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一系列原创性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开辟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对于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学术界的阐释和概括有所不同,原因在于对什么是“原创性贡献”的理解不同。本文认为,“原创性贡献”主要就是指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首创性贡献,即首次提出的最能体现其思想核心要义的新范畴、新理念,构成新的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按照这种理解,本文认为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创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并揭示其内涵与意义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聚焦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巩固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2](P40)进而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3](P245)首先,这一内涵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据此,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客观基础;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势必要发挥正向的反作用,为建设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服务。这是习近平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原因。其次,这一内涵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目的在于使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4]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的深入考察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拥有由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疆域、共同书写的历史、共同创造的文化、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的多元一体的历史共同体;是以各民族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为特征的命运共同体。[5]即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建基于‘四个共同’的历史实践”[6]“四个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塑造了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经济、精神等纽带,塑造了以“大一统”理念为主要源泉的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塑造了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命运联系。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特别是百年近代史雄辩地证明,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本质的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逻辑就在于“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正确的历史认知,唤起中华民族共通的情感记忆”,[7]使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再次,这一内涵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义在于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和共同的命运造就了当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强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显著的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梦想和必然使命。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义就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凝聚各民族的磅礴力量,建设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习近平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揭示。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中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危及国家统一、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和行为,才能营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环境,才能切实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而且能够“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还有助于“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4]其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各民族处于多元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之中,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才能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进而更好地团结凝聚各民族,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其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一定时期党的民族工作势必要紧密围绕该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新时代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4]这一新征程不仅塑造了党的民族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而且向党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4],锚定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共同性因素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以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
二、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正确把握的四对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理念,势必要付诸实践,这就需要确立若干原则以为实践之遵循。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将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首次提出了在创新发展党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需要正确把握的四对关系,即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3](P246)
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三者在哲学层面上共同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一体与多元的矛盾。在一体与多元辩证统一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要素和动力。[8](P150)这就决定了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必须以维护一体为主,同时还须顾及多元。这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原则,而且是判断每一项具体的言论行动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标尺。具体言之: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就是要以增进体现一体特质的共同性因素为主,同时尊重和包容体现多元特质的差异性因素。这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在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矛盾中,共同性是主要方面,差异性是次要方面,但共同性因素不仅不排斥差异性因素,还要以差异性因素为要素和动力并给予尊重和包容。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8](P150)要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各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保障和增进各民族具体利益,为各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预留合理空间。“两种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抵触,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巩固,因而要坚决反对和批判。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要认清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只有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必须坚决反对和纠正。与前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的机理相同,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中华文化非但不排斥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以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为要素和动力。“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9]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哲学层面上涉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手段和精神目的的矛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但这绝不是说一般意义上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一般意义上的改革发展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当代其他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国内民族关系的改善和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也可能滋长狭隘民族意识,最终危及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也表明,改革发展固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10](P284)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增进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国内外经验共同揭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手段和精神目的之间存在的矛盾。为有效处理这一矛盾,我们在开展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必须统筹运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精神目的统领物质手段,实现物质手段和精神目的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唯其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汇聚和运用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质力量的精神效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三、科学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首次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欲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将各民族团结凝聚为一体。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1](P204) 习近平在2014年3月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重申了这一重要观点,并要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8](P147)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P285)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确定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内涵的“八个坚持”之一,并视之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2](P51) 2019年10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3]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高度的“五个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3](P244)由上观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可使各族人民坚定“五个认同”,进而高度自觉地投身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建设,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建设。在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面对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方面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历史造成的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的消极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客观现实,党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精力放在物质层面上,着力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党尽管并未忽视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鲜明强调并积极落实了“中华民族大团结”“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等重要理念,但总体来看,“我们物质力量的运用强一些,精神力量的运用弱一些”。[10](P284)条就够了。问题的成因主要不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得更好。[10](P284-285)这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既需要物质层面的建设,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建设,两者缺一不可。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了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和举措。其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精神和文化基础,[4]不仅是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精神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提挈意义。
再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并阐述了以“十二个必须”为内容的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至少从三个方面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党的民族工作是直接以建设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目标的工作,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3](P244)无疑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文化和交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党从精神、文化和交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举措包括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14](P508-510)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在于增进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增进各族人民对彼此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重要目标之一显然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政治、制度和法律方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党从政治、制度和法律方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举措包括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14](P509-510)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在于维护以一体为主线和方向、多元为要素和动力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其重要目标之一显然亦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开创性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这一崭新历史方位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理念推向实践,创新发展党的民族工作、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5](P7)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3](P24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从民族理论政策理念到民族工作实践原则的跨越,这对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必行之举。习近平所揭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必然要求”的重大意义,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已然充分论证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必行之举。不仅如此,“四个必然要求”还充分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定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核心的、贯穿始终的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全局中的这一重要地位也契合“主线”一词的基本含义,即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主要线索。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3](P246)这里所谓“坚持正确的”,就是要坚持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举措;所谓“调整过时的”,就是要调整可能强化差异性而弱化共同性、强化各民族意识而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举措。据此而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下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由此观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所揭示的创新发展党的民族工作需要正确把握的“四对关系”,即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其目的显然在于正确处理中华民族之一体与多元的矛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再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习近平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3](P24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乃是其居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地位的必然结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就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就是要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衡量新时代每一项具体的民族工作是否可行和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对于如何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习近平强调了五项举措,即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3](P246-248)这五项举措旨在将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以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为原则处理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以及各民族间的关系,在确保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下依法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各民族群众具体利益。
五、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百余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把握民族国情、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第一,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四个共同”和“多元一体”为特征的历史共同体,是以各民族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为特征的命运共同体的论述,丰富发展了以斯大林提出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16](P294)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民族共同体特征的理论观点。第二,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意义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正确把握的关系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意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的理论观点。第三,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发展民族文化、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等的理论观点。
其次,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创新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第一,习近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特征的深刻揭示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想象的共同体,也不止是各民族的总称,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民族实体,这就极大地创新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开辟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领域。第二,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意义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正确把握的关系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关于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大团结、“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等的理论观点。第三,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的论述创新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别是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观点。第四,习近平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的论述创新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关于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观点。第五,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和现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理念、家国情怀、各民族手足相亲并守望相助等内容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显著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再次,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既全面系统又深刻清晰地阐述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既高屋建瓴又具体明确的思想指南。
(作者简介:张新,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新疆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吉喆,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4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