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张卫伟:革命历史记忆阐释中的爱国价值拓展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6-01 11:13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张卫伟:革命历史记忆阐释中的爱国价值拓展革命历史记忆具有爱国主义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唤醒与激活革命历史记忆中的爱国主义价值成为'...

张卫伟:革命历史记忆阐释中的爱国价值拓展

革命历史记忆具有爱国主义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唤醒与激活革命历史记忆中的爱国主义价值成为亟待解答的时代课题:随着社会结构和历史情境的转变,如何阐释革命历史记忆的爱国主义价值以扩大人们的时空理解阈值,并由此实现爱国主义行为的时空接续,这需要深入反思既有的阐释方式。由于“历史阐释既是无限趋近历史真相的认识过程,也是共同建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社会过程”,因而既要使革命历史阐释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知识之真,还应该进一步拓展到更具共通意义的情感共鸣与生存共振视角来阐释革命历史记忆中的爱国主义价值,这有利于最大程度实现革命历史记忆中爱国价值的跨时空凝聚。MhK品论天涯网

一、知识性取向:既往革命历史阐释爱国主义的普遍主义逻辑MhK品论天涯网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历史既包括经验性、特殊性的历史实存,也包含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呈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现实,相较于经验性、特殊性的历史实存,历史现实则表现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主义逻辑。通过阐释、挖掘、构建过往历史中事件、人物、器物等经验性和特殊性的历史实存来把握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和必然性逻辑,这也成为统治阶级进行历史阐释的主要方向和根本任务。通过历史阐释的普遍主义逻辑来实现政党统治、身份认同、文化延续,并以此呈现历史进程中的必然性、客观性、正当性是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常见方式。历史阐释的普遍主义逻辑的实现不仅符合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也契合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现实”的客观规定。MhK品论天涯网

1. 革命历史阐释爱国主义的普遍主义逻辑及其现实确证MhK品论天涯网

对现代民族国家而言,历史阐释必须要契合、彰显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现实”。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现实”不仅是以经验性、现象性、偶然性为表征的“实存”,也是以“实存”所体现出的必然性。在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历史实存”本质上是绝对精神在现实领域中的实现,“历史现实”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批判性继承了这种历史观,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视为历史现实。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强调规律性、必然性的历史现实,这并不意味着它否认经验性、偶然性、特殊性形式存在的历史实存,历史实存亦属于历史现实的重要方面。在经验性、偶然性的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逻辑,这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阐释的核心观点。对于中国而言,革命历史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借助革命历史的阐释,我们可以了解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等。革命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俨然连接着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并在特定历史与整体历史这一宏观叙事框架上诠释了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性、正当性、必然性。从方法论角度看,既往革命历史的阐释方式本质上是对历史图景的结构分析,“结构分析路径倾向于将不相交的历史事件统合在‘现代性’的长时段发展之下,用政治—经济框架来解释宏观现象的发生”,结构分析所构建出的框架式、关系式的图景在某种意义上显示出历史发展的宏观脉络和根本走向。它有助于揭示革命历史记忆发生的宏观社会条件、内在动力机制,对人们形成跨时空的革命历史记忆认知具有总体性的建构功能,对呈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必然性逻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MhK品论天涯网

第一,通过阐释革命历史发生的条件、因素、机制、结果塑造革命历史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关联,以此生成革命历史之于道路认同的积极意义,侧重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宏观性上审视革命历史,强调革命历史对中国后续历史的客观影响,得出“对革命历史和英雄的纪念有助于唤起和加强全民族对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构建起对革命文化认同的正确的历史观”的总体性结论,强化“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的认知,提升革命历史在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总地位和总价值。第二,在革命历史中阐释表达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和必然性,以此确证爱国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的有机统一。这类阐释以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和必然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立场及其革命成就来阐释革命历史记忆中爱国与爱党的必然联系,注重阐释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精神在革命历史记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创造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凸显革命历史记忆中爱国必爱党的内在价值意涵。第三,借助革命历史中发生的关键性历史事件、典型人物、客观物件来夯实革命历史发展的客观真实性,以总体性的思维方式完成革命历史的知识教育。聚焦于革命事件和英雄人物爱国行为的发生过程及其对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来阐释革命历史记忆包含的爱国主义价值。革命历史中的特定人物、事件甚至物件等历史实存往往被视为佐证历史现实真实性的“素材”,这一阐释方式凸显了革命历史普遍主义逻辑对“真”的追求。MhK品论天涯网

2.革命历史阐释的知识性取向及其限度MhK品论天涯网

以革命历史阐释凸显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本质,这契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同时也符合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目标,正如吴晓明在评价近代中国革命的本质时所说,“如果没有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全面地展开并得以真正实现;同样毫无疑问,如果这场社会革命不是最终采取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它就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得以完成”。无论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还是基于此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革命历史阐释本质上都是将过去的革命历史与当下民族国家发展产生某种普遍主义的关联,这也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思路。MhK品论天涯网

上述阐释构成了革命历史阐释爱国价值的基础,但这既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部,也没有激活革命历史中爱国主义价值的全部内涵。第一,革命历史情境与当下社会现实的异质性使得革命历史记忆的客观性、革命精神的永恒性等内涵的跨时空接受度不够高。事实上,人们对于革命历史记忆及革命精神的客观性是很少存疑的,问题是在社会实践层面,如何使革命历史记忆的爱国主义价值实现时空跨越,使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接受、认同、践行爱国精神,这需要宏观阐释的下沉。即在尊重革命情境的基础上,超越革命情境探寻革命历史记忆中爱国主义价值阐释的共同性视角,以此增强革命历史与当代个体生活的关联性和共在性,这是革命历史记忆爱国价值阐释的关键。第二,革命历史阐释重视爱国行为(人物与事件)及其对推动历史发展的能动性作用和总体性影响,但此类阐释往往立足于旁观者视角,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具体爱国行为(人物与事件)的“涉身性”感受,这使得革命历史与个体情感体验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MhK品论天涯网

综上,站在历史进程或是革命历史情境之外看到的革命历史往往是一种冷冰冰的历史,这种知识性叙事的“他者”阐释话语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引导中会产生以下结果。其一,爱国情感激发与爱国行为选择的脱节。将革命历史中的爱国行为以相对独立甚至零散的形式呈现出来,缺乏对革命历史记忆中群体爱国行为发生的关联性因素的挖掘,这容易造成爱国情感激发与爱国行动之间的割裂。既有阐释中,对具体爱国行为的个体因素的放大化处理确实能感染爱国热情,但也会造成革命历史记忆中爱国精神的“个别性”与“偶然性”认知,从而形成爱国主义行为理解的“他者”视角,即形成“我很感动,但我做不到”的隔离感。其二,爱国理性认知与爱国情境认知的偏差。在理性认知上深刻感受到革命历史中的爱国英雄人物和事件是崇高的并值得学习的,但个体难以弥合思想认知与爱国行为付出情境之间的裂隙,发出“时代不同了,我想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机会”的声音,这些最终将会影响革命历史爱国主义价值阐释的最终效果。MhK品论天涯网

二、情感共鸣与生存共振:革命历史记忆阐释中的爱国价值拓展MhK品论天涯网

爱国主义在内容上包含对国家政治、文化和自然构成要素的热爱,是自然情感、政治原则、法治保障和道德规范的统一,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个体对国家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和信仰的完整系统。既有革命历史阐释中的知识传递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构成,但并不是爱国主义价值阐释的全部。换言之,革命历史阐释爱国主义价值要注重构架起跨时空中人们对于革命历史记忆中爱国主义的全面理解,并在总体上形成个体“内在式”地联结国家命运,从而实现对爱国主义行为和思想的新时代接续。正如习近平所言:“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因此,跳出以往革命历史阐释的知识性逻辑,以一种全新的阐释方式来实现当下生活与革命历史之间的情感关联和生存互动,这是拓展革命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实现的必然选择。MhK品论天涯网

1.历史记忆阐释下的情境塑造和情感体验MhK品论天涯网

历史记忆以历史真实为基,通过对历史事实、历史情感以及历史价值等的追溯和阐释来实现共同体成员关于历史想象和体验的不在场回忆。对于现代民族国家而言,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和精神追求等共同议题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历史记忆阐释框架,它通过对历史资源的唤醒、激活和建构形成有共识性的情感体验空间,以此来联结不同时空之下的共同体成员。历史记忆阐释下的革命历史将拓宽其与爱国主义的连接空间,并推动革命历史在生命在场、情感体验的维度上实现爱国价值生产。基于历史记忆的阐释以“记忆”为切入口,将过往历史与当下的个体生活内在地连接在一起。具体而言,它以身临其境的情境塑造使个体置身集体体验中,当自我身体与群体身体、情感与认知、记忆与体验在当下某一场域某一场景被统一起来时,感受、思想、知识及信仰在时空交错中凝聚、升华与延续,由此实现意义的链接和情感的生产。MhK品论天涯网

历史记忆的情境塑造和情感体验功能构成了爱国主义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历史记忆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情境的存在,这种情境通过刺激个体的视觉、触觉、听觉推动个体形成“参与者”身份的行为想象和生命关联,这也是为什么历史记忆总是与“纪念”“仪式”等具有代入感和情感体验性的情境空间密切相关。卢梭就认为在某些特定场合、重大节日中,由音乐、舞蹈、器物等组成的仪式能唤醒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涂尔干认为这种饱含历史记忆的仪式体验具有“情境塑造”的效果,从而使得历史记忆所承载的习俗、情感、文化在感受体验中得以重生再造。以“纪念”“仪式”为标识的历史记忆在一定时空中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共鸣性的情感体验,阿莱达·阿斯曼将其称为“历史的纪念碑化”“激情澎湃的东西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作为革命历史记忆的建构性叙事空间,情境借助建筑、仪式、声音等刺激个体对革命历史产生环境的想象,并在革命历史叙事架构中共享某种生命体验和时代命运,这也是现实中我们经常采用情景设置—移情—共情的机制激发历史记忆中爱国情感的原因所在。MhK品论天涯网

与此同时,共通的情感情绪成为唤醒历史记忆的内在方式。以爱、同情、友好、善良等引发的价值共通是唤醒与激活记忆的催化剂,能使历史记忆不成为“沉睡的历史”。从时间维度上看,记忆一般可划分为回溯性回忆和前瞻性回忆,从记忆整合角度看,记忆有情境记忆和场合记忆之分,而历史记忆作为一种基于过去的回溯记忆,它依赖于对情境和场合的双重塑造来实现唤醒和激活的作用。从客观上看,人们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反过来影响人对事物的总体认知和行动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绪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情绪记忆往往比其他记忆更为牢靠”,而“历史只有在个体心灵中被体验,领悟、解释才能在现实中复活”。从历史上看,重视历史记忆的情感体验之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开展的忆苦思甜活动,通过情绪体验起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这些说明,重视爱国情感的生成是革命历史的爱国主义价值实现不可或缺的维度。情感记忆对于强化历史记忆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尤其是带有创伤性的历史记忆,情感的在场、激发和想象直接促进了记忆的长效性。MhK品论天涯网

2.在情境共通和生命体验中实现革命历史记忆的爱国价值阐释MhK品论天涯网

历史记忆促使爱国情感的生成为革命历史记忆阐释爱国价值提供了前提。然而,在具体的革命历史记忆阐释中,选择某种能够让不同历史时期的个体都能普遍接受的共通性视角,才能真正让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人们实现对革命历史的真切体验和情感共鸣,而人类最为根本的生存需要和生命感受成为这种共通性视角的首选。MhK品论天涯网

第一,以共通性生存情境的塑造实现个体对于革命历史记忆中爱国行为的意义感知和情感共鸣。生存问题是人类从古至今的共性问题,人们可以通过“生命”这一永恒性、普遍性价值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近代中国革命历史正是全体中华儿女应对生命存亡问题的历史。以此为情境来阐释革命历史记忆的爱国主义价值具有优先性:生存本能与对生存质量的不懈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们对抗生存威胁的本真追求和情感体验是跨越时空的“共在”。   MhK品论天涯网

近代革命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内忧外患情境下中华儿女对抗普遍性生存危机的斗争历史。我们不能一味强调革命历史的悲怆特质,更要通过寻求革命历史记忆阐释下的共同主题来实现生存共振和情感共鸣。马克思认为,灾难之所以成为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产生革命意识和斗争精神的原因,关键“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人们在战胜灾难的过程中解放自身、解放社会。尽管革命历史中那些感人至深的具体情境与当今时代存在客观距离,但应对和防御灾难是历史和当下的共同情境,因此对灾难的感知作为在场的情境就能唤醒人们对于革命历史的切身体会。MhK品论天涯网

中国近代革命历史正是中国人民在面对民族国家危难和个体生命生存威胁时的坚定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人民直面国家存亡的群体爱国记忆。尽管对象与性质不同,但这种与严重生存威胁相抗争及团结努力的决心与当下人们在应对自然灾难、抗击疫情等灾难时的感受感知和群体共鸣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这也是为何灾难情境往往成为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以对抗普遍化生存危机为切口的生存共鸣是革命历史记忆阐释爱国主义价值的重要构成,这为革命历史的爱国主义价值与新时代爱国主义行动提供了情感共振的可能性。MhK品论天涯网

第二,依托微观生命叙事实现革命历史记忆爱国价值与生命体验的关联。如果说普遍化生存需求视角开启了革命历史记忆爱国主义价值阐释的大门,为人们理解革命历史、唤醒历史记忆提供了切入口的话,那么基于个体生命体验的阐释则在感性生命和日常生活维度实现了不同时空中个体之间的普遍关联。首先,注重“微观生命”阐释以激活革命历史记忆。由于记忆的真正唤醒是个体对集体记忆产生某种深刻勾连,这种勾连首先产生于个体对集体记忆中的日常生活和微观生命的感同身受。这就需要还原历史人物的世俗化面相,同时呈现革命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基础,特别是在革命历史事件中注入对个体生命、生存及生活的阐释,如在对革命历史环境的阐释中重视个体感性生命遭遇困境时的日常行为,注重个体在遭遇历史洪流与命运抗争时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抉择等。这种注重个体感性生活的叙事将强化革命历史记忆与当下生活的联结。其次,以“生命影响生命”实现革命历史向当下记忆的转换。对于革命历史记忆的爱国价值阐释而言,重视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必须要注重记忆唤醒和传递中的代际影响,一方面,重视历史亲历者口述史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讲述本身唤醒历史记忆传递的爱国情感,激发人们对革命处境的感同身受;另一方面,重视微观家庭中几代人之间的记忆传递,将后革命时代个体家庭的变迁与革命历史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对革命历史之于当下影响的深刻感知。最后,重视革命历史记忆爱国价值的生活化呈现。革命历史记忆的爱国价值的生活化呈现是指将革命时期宝贵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交往行为等融入当下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以此来形塑当下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具体而言,革命历史记忆的生活化呈现主要基于个体的日常生活逻辑,通过影响个体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关系,将“个体—国家”的宏大关系细化为“个体—个体”“个体—组织(集体)”的日常关系。比如,革命历史中个体日常生活的“关系型记忆”就彰显了灾难时期老百姓之间的“互相帮助”“抱团取暖”,这种阐释方式在表达集体主义和命运共通的价值观上也进一步影响了今天个体的生存理念。除此之外,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紧密相关的日常生活器物,如名人故居、博物馆中的衣物、工具、书信、日记、自传等,以及对革命历史记忆中的人物和事件的陈述情绪、语气等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态度、历史情感等,均要以日常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  MhK品论天涯网

可以说,革命历史记忆的爱国价值阐释正是在既有阐释的基础之上,通过找寻跨越时空的普遍性维度,以灾难情境为切口并由生命生存为核心的记忆图式最大限度实现人们的生存共振与情感共鸣,以唤醒记忆、激活记忆、重现记忆,并将革命历史记忆下的爱国事实与价值、爱国情感与态度、爱国行为与文化与现实产生最大程度的联结,进而实现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最大化。MhK品论天涯网

三、在情感共鸣与生存共振中阐释革命历史记忆爱国价值的现实意蕴MhK品论天涯网

以情感共鸣和生存共振拓展革命历史记忆爱国价值的阐释,这不仅实现了对革命历史记忆的整全性解读,更在“共在”“共通”的意义上弥合了革命历史记忆与新时代爱国主义之间的时空间距,在深化新时代爱国美德、创新爱国行动以及传承爱国文化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现实意蕴。MhK品论天涯网

1.在革命历史记忆阐释的共情中推动“爱国美德”的形成MhK品论天涯网

共情是革命历史记忆阐释爱国价值的特质,它为新时代人们缘何爱国提供了内在性的理由。从现实看,爱国主义深受现代国家与公民视野中的“权利—义务”框架的影响。自启蒙运动以来,卢梭开创的在权利与义务的框架中讨论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在西方社会成为了主流:鉴于国家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众“公意”的体现,维护个体权利成为国家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标识,个体参与政治生活、与国家的依存主要缘于国家赋予其权利的义务回应,在此语境下,附带条件的爱国主义被涂上了“权利—义务”的理性色彩。毫无疑问,权利和义务关系是考察个体爱国理由的一种视角,但它强调个体爱国行动和作为与国家保护个体权利之间的对等性,也因此遭受爱国限度的拷问。正是看到了这一局限,黑格尔认为现代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仅仅基于契约、平等交换关系来实现,相反,个体爱国的义务源自个体作为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中的一员的事实,“个人的特殊目的必须同普遍目的统一,否则国家就等于空中楼阁”,换句话说,在“契约—权利”的视角之下,“为何爱国”的答案被限定为“因为国家保障了我的权利所以爱国”。显然,这突出了爱国之“权利保障”维度,却缺失了爱国之“情感归属”“公民道德”等维度。MhK品论天涯网

革命历史记忆阐释中情感共鸣内含着某种道德意蕴,这种道德意蕴在形塑以身份为表征的关系伦理中推动了爱国美德的实现。阿维夏伊·玛格利特在《记忆的伦理》中揭示了历史记忆之于个体的“伦理”“道德”意义,他认为历史记忆塑造了记忆者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责任关联和伦理关系,即记忆者在面对这一共同记忆时会自觉秉持“忠诚”“尊重”“敬畏”的道德情感。“人类以人性道德的理由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因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在革命历史记忆阐释中,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个体会产生一种“铭记历史”“敬畏英雄”“关爱同胞”“尊重历史”的责任感,并将这种责任上升到道德义务的层面来激励自身,这就是一种基于个体道德自觉的爱国美德。可以说,通过情感共鸣和生存共振阐释革命历史记忆的爱国价值,不仅使个体对革命历史记忆中的爱国行为个人付出有深入理解,更对在类似情境中不爱国甚至是叛国行为持有深刻的羞耻感和罪恶的评价,即产生爱国的道德良知,“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此外,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和扬·阿斯曼也极为强调“每个人及其所属的集体的良知”在文化记忆中的重要作用。可见,在情感共鸣和生存共振中生成爱国良知、激发爱国责任,进而滋养爱国美德,不仅有利于个体深刻理解革命情境中的爱国行为,更感染升华了人们内心对祖国母亲的真切情感,这些将有利于爱国情感的传递以及爱国道德的生成,这为复杂性视域下的爱国理由注入了更为内在式的解答。MhK品论天涯网

2.在生存共振的革命历史记忆阐释中构建出链接当下生活的共同框架MhK品论天涯网

由于“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即在我们对客观革命历史记忆的认知和尊重中,即便面对的客观历史情境以及具体事件根本不同,但人类实现了某些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承,并且在记忆保存中“就像是通过一种连续的关系,我们的认同感得以终生长存”,这种得以维系认同感的连续的关系实际上生成了跨越时空的共同框架。生存共振增强了当下的人们对革命历史记忆的爱国价值的深刻理解,生发出一种超越革命历史、对待当下生活的共同价值框架,并以“共同感”“群体感”为标识、以强大的认知—评价—行动反射机制实现不同处境中人们的强力凝聚,于无形中成为激发新时代爱国行动的内在力量。MhK品论天涯网

具体来看,基于生存共振阐释革命历史记忆中的爱国价值,不仅将革命历史记忆中的微观生命生存状况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通过近代的国难以及革命境况对个体的影响将“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根植于国人的内心。一方面,正是由于在革命历史中将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凝聚起来并形成所有人唇齿相依的“革命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倡导并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可以说,以“革命共同体”为表征的命运共同体是革命历史记忆中爱国主义的精准呈现。另一方面,延续“革命共同体”,逐渐形成了中国人民面对生存危机和重大历史事件时不同类型的中华命运共同体。这些共同体使面对生存灾难或是重大考验的人们搁置年龄、身份等差异化因素而紧紧凝聚在一起,进而形成了对抗生存考验或是追求生活质量提升的一种模式,因而有学者在研究中特别强调命运共同体在个体记忆叙事中的超越性作用,“在命运共同体中,由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个体成员间的密切关联,以及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和群体凝聚力,在此之下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成员叙述集体生活的相对统一的主观框架,及与其相匹配的观念、语汇、修辞以及象征性仪式”。从这个意义上看,革命历史记忆作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其本身蕴含着的丰富爱国价值通过命运共同体凝聚成为中国人内在的记忆框架与文化图式,对抗着历史滚滚向前可能造成的“遗忘”,正是这种价值框架和文化图式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将一个真正的共同体称之为‘记忆共同体’,一个不会忘记过去的共同体”。同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回应了个体命运与共同体命运的内在关系,这种将个体命运与他者命运、国家命运相联系的思维框架必然会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行动的产生,使个体形成对于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树立对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使得国家变得更好的行为方式,真正从革命历史记忆中汲取爱国资源并在新时代将爱国行为发扬光大。MhK品论天涯网

3.在共生的革命历史记忆爱国价值阐释中自觉传承爱国文化MhK品论天涯网

由于“作为革命文化高度浓缩和精华的革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在以往的革命文化阐释中,革命文化的内涵主要集中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文化等层面,这主要是发挥革命文化的阶级性、政治性功能,强调革命历史记忆中爱国主义的根本特质,其对于理解和领会爱国文化的总体性地位是有着基础作用的。以活生生的微观生活为入口在情感共鸣和生存共振中阐释革命历史记忆,这有利于拉近革命文化与现代个体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并增强对爱国文化的整全性理解。第一,革命历史记忆中人民群众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方式也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亦是爱国主义内涵的微观面相。比如,人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互助互爱等精神面貌构成了爱国文化的重要方面。在物质资料极为匮乏的革命年代,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不仅充分利用物质资料维系基本生活,还将有限的物质资料用以支持革命事业,这是革命文化中重要的爱国表达。第二,革命历史记忆中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信仰是爱国最朴素的表征。革命历史记忆中的美好愿望是与国家联系得最为紧密的,这集中体现为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还是普通民众,他们普遍将更好的生活寄托于新中国的建立上,即建立新中国在个体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具有了价值上的优先性,这是革命历史记忆中爱国主义的鲜明特色,毛泽东总结“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即是最为生动的写照。MhK品论天涯网

总之,在情感共鸣和生存共振中阐释和理解革命文化,不仅增强了革命文化的层次性和完整度,更为重要的是,日常化生活化的微观视角勾连起革命历史记忆中爱国文化与个体生活的连接点,这事实上为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爱国文化找寻到了现实的基点:即在生活实践中传承爱国文化。 MhK品论天涯网

 MhK品论天涯网

文章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3期MhK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静穆MhK品论天涯网

发布时间:2023-06-0111:13:00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