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如何建设好思政课作出了重要指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P10)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造诣,更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因而探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增强政治素养类能力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根本前提
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明确提出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六要”要求,其中“政治要强”居于首位,他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3]增强信仰涵养能力、政治鉴别能力及政策解析能力是思政课教师实现政治要强的应有之义,是系统提升教学能力、高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前提。
1.用自身的政治信仰涵养学生的信仰信念是思政课教师施教立身之本
“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1](P18)思政课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最显著区别在于其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旗帜鲜明讲政治,传授内容必须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高度一致,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强化学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思政课教师应锤炼过硬的政治素养,一要将阅读和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一种生活品位和精神追求,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深、学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清醒认识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艰辛取得的根本成就,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渝,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揭示的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筑牢信仰之基;二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敏锐性,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要旨,特别是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等的重要论述,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定对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提升政治鉴别和政策解析能力是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形态观念相互激荡、摩擦碰撞,各种价值理论彼此交流交锋交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思想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的特殊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深刻重塑、价值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治理面临多元矛盾易发、叠发的挑战。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面对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是非问题,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一要保持足够清醒的政治头脑、充分的政治自觉和政治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在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上站稳党和人民的立场,坚决拒斥价值中立,始终与党中央的重大方针和政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二要主动把准时代脉搏、把握发展大势,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各类热点事件和社会思潮,从政治高度加以研判,透过事物现象看到问题本质,明确非常时期、关键时刻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做剔除杂音、发出声音、聚凝和音的“亮剑者”;三是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学懂、吃透党中央最新文件和规定的精神要领、大政方针的政策要义,特别是要做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者、宣传者、贯彻者,并有机融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用自身的政治信仰和理论涵养培育学生的信仰信念,身体力行锻造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增强教学认知类能力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
教学认知类能力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4](P718)是建设以善讲道理为核心的基本教学能力。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增强教学认知能力既需要提高问题意识,提升教学研究能力,以深厚学术造诣和理论功底诠解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做到课程教学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也需要围绕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将教学内容以美的情境、灵活的方式呈现,使学生易于学习、内化于心。
1.讲好思政课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思政课是集思想含量、政治含量和学术含量为一体的课程,但思政课教学却面临着理论深、内容广和课时少的现实矛盾,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以讲深道理,加强内容研究以讲透道理,“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P18)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P1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师知识的深度、广度、前沿度直接决定教学效果。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内容为王,及时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下苦功夫提高分析和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及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三问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教师结合所授科目特点、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巨变、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从西乱中治、东升西降的国际比较中总结贯穿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思政课教师还要及时研究掌握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变化和社会思潮变化,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准问题的重点、阐明蕴藏的缘由,得出经得起学生追问的正确结论,以研促教、以研促学,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认同价值、丰富智慧、接受方法,不断提升课程学习获得感。
2.讲好思政课需要教师练就过硬的教学设计能力
思政课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师应遵循教学规范,深耕教学内容,以扎实学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真理价值的魅力;同时,思政课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应以人格魅力创造良好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求生命价值的真谛。教学设计能力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发挥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处理好教学系统的复杂性与课堂教学的有限性矛盾,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教学活动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从而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学设计要避免“导入—讲解—训练—作业”的程序化教学设计,而应依托教学经验和实践智慧,遵循思政育人的价值取向,树立为“学”而“教”理念,从“教”的设计转向“学”的设计,从而处理好教学中普遍与特殊、预设与内生、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系统挖掘课堂教学的“生长点”。简要地说,思政课教学设计要重点把握六个方面的关键要领,即“巧开头、主线清、内容实、互动好、接地气、善总结”。巧开头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通过短视频、图片、问题、案例等导入课程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主线清就要求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展开教学内容,并且所选用的素材要围绕主题,做到生动丰富而不跑偏;内容实要求教学内容要言之有物,不能只是讲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结论是怎么来的,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彰显理论的魅力;互动好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办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把握好教学节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实现良性互动;接地气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风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深刻的理论,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风格讲授相关理论,不断增加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善总结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最后,要对所讲内容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点明主题,强调重点,使得整个教学形成一个闭环,为教学画上一个句号。三、增强教学实施类能力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思政课教学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严谨而又开放的动态发展过程,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增强教学实施类能力既需要科学安排内容,转化话语体系以提升教学转化能力,将通用的教材体系转为独特的教学体系;也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力求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突破,从而更好地实现价值塑造和人格培育。
1.创造性开展思政课教学需要提升教师教学转化能力
“转化”是将抽象理论具体化为可规划、可实施的课堂过程,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教学转化能力的核心。思政课教材是联系思政课堂教与学双方的中介性要素,是教学过程基本载体和基本遵循,其主体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结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论特点及党和国家意志,是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核心理论成果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集中反映,除了具有政治性和权威性以外,还具有理论的浓缩性、叙事的抽象性和宣教的宏大性。鉴于此,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自身经验和学生素养水平,采取“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数字化教学手段,拓展传统课堂教学空间,以通俗易懂且不失风趣的教学语言将教材内容“转码”为学生愿学、真学、爱学的生动知识图景。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应进一步厚植爱国情怀和传道情怀,推动课程成果的实践转化,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2]帮助他们完成从知识体系到价值体系、从价值体系到信仰体系、从方法体系到能力体系的转化,使思政课被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2.创造性开展思政课教学需要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尤其富有创造性。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绝不仅限于在教法上的个别发现,而是体现在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创新。首先,教学理念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知识获取途径愈加便捷,学生认知具有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思政课教师转变思维习惯、突破思维定势,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打造共建、共享、共进的“课堂共同体”;以学生成长为导向,坚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数字信息技术工具理性和思政课教学转型价值理性的相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统一,加强实践关照、体现人文精神,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贴心人、陪伴者。其次,教学内容要创新。思政课教师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既要扎根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在遵循教材核心观点和党的重要创新理论成果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所在地区、学校、班级的特点,把握数字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及时提炼出新的知识要点以丰富教学知识体系内涵,力求实现教学内容贴近时代热点、贴近政策焦点、贴近学生实际。最后,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课教师应主动适应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展要求,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课堂知识诠解、问题启发、互动参与、案例研讨、情境教学与训练实践等方式,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教学方法,并辅之以数字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使思政课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四、增强教学交往类能力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必要条件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P377)教学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其本质是一种师生双方相互交往的过程。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教学交往类能力既需要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亲近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提升教学交往能力,在第一课堂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促进知识、思想、价值、方法的高效传递;也需借助数字化信息网络巩固第二课堂、开辟第三课堂,不断提升教学传播能力,多维度拓展教育教学时空,全方位提升育人时效性和实效性。
1.善用第一课堂,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交往能力
交往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是“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4](P693)教育的核心在于以交往塑造人格、唤醒心灵。知识传授是教育的手段,而非教育的目的,教师既要做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应做引导和塑造学生精神生活的“大先生”和“引路人”。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7](P9)思政课作为全校必修课,授课对象是性格特点不同、专业差异明显的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富有仁爱之心和人格魅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呵护学生情感心灵,力戒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自我欣赏,在亲密友好、共同协作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演绎思政课堂“协奏曲”;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认识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自身气质的积极面,减少和克服自身性格的消极面,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胸怀宽阔,通过真情付出、真心交流、真诚交往与学生心灵产生同频共振,以榜样、无言的力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了解中国与世界,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良师益友;思政课教师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打通阻碍教学交往的不利因素,避免教师权威绝对化,加强同学生的平等对话,因材施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及时把握他们在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为交往所做的努力。
2.巩固第二课堂,开辟第三课堂,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传播能力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技术的迅速应用和快速普及,“开放、平等、共享、协作”的理念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实质影响。当前学生“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用网”时间普遍较长,学生课余时间“足不出屋”“足不出户”的现象较为常见。互联网意识形态碎片化和“去中心化”、快餐式消遣影响着学生对宏大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认知,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冲击着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以课外实践育人为主的“第二课堂”和网络数字育人为主的“第三课堂”成为重要拓展渠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了以思政课为主体的多元育人结构。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创新优化传统课堂、夯实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要把思想引领和生活关怀结合起来,积极走向第二课堂,与党团组织协作充分挖掘育人功能,参与学生党课团课、社团活动、课外实践,以专业本领增强学生实践活动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全媒体技术打造思政课“第三课堂”,通过高水平触网、识网、懂网以熟知世情、国情、党情、舆情,特别要主动体验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学习和交往方式,学习和使用他们的语言,面对网络上夹杂的错误思潮和观念,思政课教师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廓清思想迷雾,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思政课教师要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变“被动围堵”为“主动引导”,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和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做国外文明成果的学习引介者,借助网络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发出中国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形成正面舆论场,引导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熊晓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庆,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4期发布时间:2023-05-2909:28: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