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邹广文 王璇:马克思劳动与生活关系的原初语境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5-12 10:47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邹广文 王璇:马克思劳动与生活关系的原初语境 '...

邹广文 王璇:马克思劳动与生活关系的原初语境

劳动与生活的关系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人所处的生活世界不一样,因此人也呈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劳动与生活关系的紧张性并非自古以来就存在。以前的工匠、农人为自己劳动,他们握有劳动决定权,劳动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人类学家曾指出石器时代的人们并不处于悲惨的命运,反而处于一种丰裕的状态,从而使他们避免落入艰苦的劳作,不会面对欲望的膨胀和有限的生计手段之间的矛盾。中国古代的《击壤歌》提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反映农人的劳作不是尊奉他人命令的被动行为,而是出于对自己生活关心的自主性劳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成了流水线上的枯燥重复活动,“劳动”从一个行为被抽象成一个概念,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由此劳动与生活关系呈现出紧张和分裂的状态。在现代社会中,巨大的生产帝国下的现代工作使个人和生活相脱节,但人又不可能和“工作”分割开。所以劳动者虽然“存在”,但没有“生活”,只是作为“工资劳动者”而存在。工作意识形态的压迫使得劳动者“主动”加班,这使得生产越过工厂的高墙走向社会。无形的资本将工作与休闲、工作与非工作、价值的个别性与集体性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中,劳动作为工人的生命活动沦为一种手段。工人为生活而工作,并非为工作而生活。劳动就是在牺牲人的生活。基于此,马克思深入到现实社会中进行研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秘密。不同于其他思想家,马克思的独特之处在于把人视为一种生成性存在,“劳动”既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同时也是“生活”的基本规定,人不仅在劳动中生活,也在生活中劳动。劳动与生活的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展开过程,它与人的存在与发展紧密契合。因此,回到马克思的理论本身来审视劳动与生活的关系,能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现实提供启示。SDM品论天涯网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劳动与生活关系的研究集中于讨论劳动与物质生活、劳动与精神生活、劳动与公共生活、劳动与自由生活、劳动与美好生活、劳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也有学者认为,不能仅按“生产模式”去理解劳动,而应当把劳动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类生活。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从后福特主义和人工智能等角度讨论劳动与生活关系。德国的乌尔里希·布兰德(Ulrich Brand)与马尔库斯·威森(Markus Wissen)以“帝国式生活方式”来命名当下社会的典型生活方式;阿格尔(Ben Agger)认为,后福特主义下身体不再需要充分劳动,却被挤压在办公室的格子间、写字台和轿车座椅中,由此阿格尔(Ben Agger)提出“慢现代性”(Slow Modernity)的理论,试图使我们饱受折磨的现代生活减速下来,回归自然的节奏;在《四个未来:资本主义后的生活》中,弗雷泽(Peter Frase)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机器人的来临,所有人都将不必为了生存而工作,由此到达一个“后工作”的新世界。国内外学界均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角度研究劳动和生活,同时从具体细微的现实视角切入劳动与生活关系,例如“劳动与休闲”“劳动解放与美好生活”“后工作时代下的生活”等。但是,如果仅讨论“生活”或者“劳动”的单一话题会将概念抽象化,而忽视“劳动”和“生活”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蕴含于其中的人的生成与发展问题。因此,笔者这里试图从“关系”的视角来把握劳动与生活,以期更加全面地把握马克思劳动与生活关系思想及其重要意义。SDM品论天涯网

劳动与生活关系的理论基础SDM品论天涯网

     “劳动”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范畴,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既有具体的历史内涵,又体现着一般的价值指向,这一价值指向即“劳动”始终与“生活”密切相关。SDM品论天涯网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范畴表达着“人类学”与“经济学”的双重内涵。这与“劳动”一词的词源密切相关。“劳动”一词在拉丁语和英语中是labor,法语是travail,德语是Arbeit,希腊语是ponos,含义为辛苦操劳或者生育的阵痛。在古代,“劳动”往往被看作低下、卑贱的。德语的Arbeit和希腊语的ponos在词源上都有贫困的意思。英语的labor偏向于指局限于维持个人生计的“劳动”。法语的travail取自tripalium,指一种身体上的折磨。德语的Arbeit源于德语的arbma-,意思是孤独、被忽视、被遗弃,主要指奴隶所从事的农活。而技艺人的工作被表述为Werk,后来英译为“work”,在英法德语中更多地被表述为创造艺术产品的活动。从《创世纪》中上帝对亚当说“你必须汗流满面才能糊口”以及“你一天活在世上,你一天要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开始,“劳动”就被看作辛劳的、不自主的和受限制的。赫西俄德把“痛苦的劳动”视为折磨人的首恶,但是如果活动是为了个体独立,那么在西方传统中就不是卑贱的,例如《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与娜乌西卡(1)帕里斯和奥德赛建造自己的房屋,娜乌西卡为兄弟洗麻衣等等。,反之则是奴性的体现。SDM品论天涯网

       进一步来看,马克思所讨论的“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过程的表征。首先,“劳动”具有最原始的生物学意义——繁殖。从亚当与夏娃开始,劳动就与繁殖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劳动”在最初的意义上是人的生命的不断创造和家庭的不断产生。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时,围绕着“劳动是人的生命产生过程”这一主题对“劳动”进行了剖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与“生活”构建起了桥梁——个人的产生与发展。有人的地方,才有“生活”,生活一般首先需要讨论人的存在。“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劳动与生活的关系是展示哲学的人学向度的一个重要关系。因此在本真形态下,劳动与生活都指向了人的存在,在人的生存论维度上劳动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劳动。其次,当我们将“生活”看作一个总体性范畴时,“劳动”具有谋生层面的含义。马克思大多时候使用的都是“Arbeit(劳动),但是在极个别情况下,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使用“Erwerbstätigkeit”来表示“谋生”,旨在讨论国民经济学中劳动与谋生的关系问题,英文在不同地方翻译为“work”或者“labor”,这反映了马克思有意区分“劳动”的不同内涵。最后,劳动并不局限于谋生即维持人的生存,还具有“类生活”意义。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找寻生活的意义、探寻本真的生活即“类生活”。“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劳动的展开伴随着人的类生活而展开。劳动是人的生命产生活动,当劳动不再仅仅作为“商品”“货币”“财富”的代名词时,我们发现“劳动”重获本真意义,劳动与生活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凸显出来。SDM品论天涯网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劳动”概念、“生产”概念与“实践”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实践”都与人的活动紧密相关,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劳动”意味着人何以可能,“生产”意味着人的社会生活何以可能,“实践”意味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整全性何以可能。“劳动”注重从人的自身规定出发。“生产”偏向于在社会历史中生产,其中包含生产对象、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自然和社会两个维度来考察“生产”:人通过劳动生产自身的生命和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这意味着“生产”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合作性和可持续性。“实践”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意味着人的生命存在的总体性,包含劳动、生产以及一些非劳动的行为(例如婚丧嫁娶等)。不同于“劳动”“生产”,“实践”自身具有伦理意义。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实践”意味着人的伦理道德行为,与城邦生活密切相关。马克思则将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看作“实践”,用“实践”本身富含的伦理性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实践”走出了纯粹伦理学的范围。SDM品论天涯网

    “生活”一词本身包含生存之义。德国的鲁道夫·奥伊肯认为,生活并非仅是空闲的游戏,它要求辛苦、劳作、克己和牺牲。从《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中看,“Leben”首先从名词角度译为生命、生活等;其次,从动词角度,译为生存、活着等。马克思在两个用法上均有使用。因为“生活”一词本身的含义比较宽泛,从德文来看,马克思在表达不同的意思时,使用的是不一样的词语。第一层含义是生活首先要维持个人的生存。个人要想生活,就必须存在。在这里,马克思用了“Existenz”和“die physische Subsistenz”两种表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形容劳动者动物、机械般的存在和生存时用的是“Existenz”,例如“人的类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中的“生存”采用的是“Existenz”。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生产生活“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这里用的“肉体生存”原文是“die physische Existenz”。随后,马克思讨论劳动的异化首先体现在劳动产品上,自然界与劳动者相外化、异化。自然界一方面为劳动者的劳动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提供维持工人肉体生存的手段,这里的“肉体生存”原文是“die physische Subsistenz”。尽管马克思用的表述不同,但都是在强调异化劳动下人的生活就是在维持人的生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die physische Existenz”和“die physische Subsistenz”是同义的。第二层含义是生活就是生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之后的著作中,更多地使用“生产”一词,例如“生命的生产”(die Produktion des Lebens)或“生活的生产”(Lebensproduktion)。马克思认为,一定物质生产条件为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生活”强调为“现实的生活”(das wirkliches Leben)“物质生产的生活”(das materielle Leben)和“社会的生活”(das gesellschaftliche Leben)等等。第三层含义是生活是生命的展开。相较于前两层的含义,这一层的含义更为复杂。这蕴含着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又蕴含在个体生活与类生活之中。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指出:“人的个体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是—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体生活。”马克思意图指出类生活(Gattungsleben)与人的类本质(Gattungswesen)含义相似,因而“类生活”具有人的本真存在状态的意味。SDM品论天涯网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中,马克思明确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来理解“生活”。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因此,马克思用“是否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来区分动物与人。马克思强调能够区分人与动物的第一个历史的活动在于自身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不是人的意识活动。同时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们为了吃喝住穿所必须做的事情,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本身又引起新的需要,从而促进了历史的发展。马克思将“生产生活资料”放在第一个历史活动,既批判费尔巴哈区分人与动物的方式,也将“劳动与生活的关系”的第一个维度在哲学的层面揭示出来,即劳动维持人的生活。对于一切人类生存和全部人类历史而言,第一个前提是人能够生活。由于能够生活的前提是生存即吃喝住行,因此推演出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而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这些也是历史能够存在且开展的基本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状况本身又决定了个人是什么样的,体现个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所以,马克思在哲学层面揭示了第二层含义,劳动表现了人的生活方式。SDM品论天涯网

与以往哲学对绝对、同一的追问不同,马克思发现了“生活”的“哲学”与“非哲学”性质。一方面作为“前提”,马克思强调历史的基点是“非哲学”性质上的生活,传统形而上学追求的“绝对”是无条件无前提的,而马克思认为其哲学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对“生活”的追问暗含了劳动确证人的存在意味。劳动创造人们生活的条件,生活表现着人的存在的方式。同时马克思开始追问作为社会生活本质的社会关系的合法性,反思现实的个人的生活状态、生活关系和生存命运,哲学从而也成为一种活动、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为人们未来生活开辟新的道路。因此个体与人类历史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SDM品论天涯网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中,马克思还提及第三种关系即繁殖,因为繁殖从而产生家庭,“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人通过繁殖生产出新的生命,并组成了家庭。在家庭中还存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例如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这些关系的生产同自身生产自己的生命是不相冲突、并行发展的。这就使得劳动与生活的关系具有了第三层含义,即劳动与生活贯通于生命的生产。无论是劳动维持人的生活还是表现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在自然关系层面,而进入社会关系后,生命的生产体现在共同活动之中,也就是将劳动和生活贯彻于共同活动之中。在考察了原初历史的四个要素后,马克思还提出了“意识”,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在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能仅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在这里马克思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产过程。”这说明意识的存在需要借助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人的存在需要借助于现实生活的产生与发展。由此,马克思得出“生活决定意识”这一结论,并且从个体的现实生活入手,从现实的和活生生的个人出发把握道德、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SDM品论天涯网

 从原文看,马克思有意识地在不同语境区分“Leben”和“Existenz”,并将“Leben”放置于人的生命展开与发展的层面。与西方传统的本体论不同,马克思对“生命”的理解不再寻求超越时间、固定不变的“一”,而是从“人的现实生命活动”展开,是一种人的存在论的立场。马克思认为,劳动延展了人的生命,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生活的体现,只有与生活真正结合起来的劳动,才能达到人的类存在,达成灵肉合一,而共产主义也是存在(Existenz)和本质(Wesen)斗争的真正的解决。SDM品论天涯网

综上所述,无论是“劳动”还是“生活”都离不开人的存在状态的展开,由此劳动与生活的关系在现实的人的哲学视角下,紧紧围绕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样态而呈现。SDM品论天涯网

劳动与生活关系的历史呈现SDM品论天涯网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摒弃传统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抽象,才能为真正的理论探讨提供空间。由此,现实生活成为人们发展着的实践活动与实证科学的真正开端。劳动与生活的关系在马克思思想中处于隐而不显的位置,但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青年马克思从自由、理性的角度讨论劳动与生活,带有人本主义色彩。不同于国民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从工人阶级的现状出发,发现工业革命并没有为劳动阶级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使得劳动人民陷入巨大的贫穷与苦难中。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成为雇佣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沦为单纯的工作。在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进一步意识到劳动、生活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性,将“现实的个人”视为劳动与生活关系的起点,历史性维度在劳动与生活的关系中突显出来。在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从生产性劳动出发考察工人的生活状态,进一步在资本及其运动过程中考察劳动与生活的关系。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再从资本主义社会回到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来加以剖析,从而发现劳动与生活关系的历史表现。SDM品论天涯网

     “历史”在马克思思想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历史”包含自然史与人类史,既是各个世代活动的结果,也是各个世代利用以前各代的遗留材料、生产力,既改变着旧的环境,又创造着新的生产的过程。马克思对“历史”的理解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史的动力,从实践到分工再到对“原初历史”的梳理;二是人类社会史的结构。这种历史结构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但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史的转型。由此马克思论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三种社会形式:一是人的依赖关系;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因此,解答劳动与生活关系命题需要在历史维度中得到阐释,而劳动与生活关系在历史上的诸种表现是通向理想之维的必经环节。SDM品论天涯网

“人的依赖关系”下,马克思认为,劳动与生活处于朴素同一的关系中。从历史起点看,现实的个人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衣食住等活动)。在人类文明的最初形态中,家庭本身来源于氏族,前者只是从后者在历史上的解体中才发展起来的。个体是在氏族、部落中生活和劳动的。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是确认自身的肉体组织以及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人的生活主要依赖于自然,并且需要在与猛兽的抗争中存活。直到高级阶段,人类生活逐渐发展到常规性的劳动部门,例如打猎、捕鱼等。无论是西大陆还是东大陆,围绕人类生活的中心都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使人类获得基本的生存。人类劳动的中心就是动物的驯养和植物的种植,固定的财富为住房、衣服以及一些简单的家庭用具。由于人们每天都需要重新获得食物,所以生活的内容是单一化的,而且新增长的财富统一归氏族所有。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个人必须聚集在一起劳动;必须利用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个人通过家庭、部落甚至是土地联系在一起;人和自然之间进行交换(以人的劳动换取自然的产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还未分离;所有者依靠共同体;没有固定的分工等。由此,劳动与生活的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初级阶段处于原始天然的同一之中。这种同一性体现在:第一,劳动与生活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持生存;第二,劳动与生活的主要方式都是简单的,例如耕作、捕鱼等。单一分工下的劳动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劳动;第三,劳动与生活呈现依附关系,个人劳动依附于共同体生活。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看,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时代之间的过渡。在原始所有制(2)下,这样的劳动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并且是不受压迫的。SDM品论天涯网

在古代所有制的共同体中,自由且自给自足的农民之间是平等的。农民是劳动条件的所有者。这种劳动条件促进了农民的个体劳动。在日耳曼所有制的共同体中,公社集中在城市,那里既是乡村生活的中心也是农民的居住地。共同体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促使了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产生最大的分离,打破了各个地域的封闭性和局限性,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由此个体屈从于某一职业中,要么停留在乡村,要么居住在城市。劳动开始作为凌驾于个人的力量支配着人,而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发展促使了资本的产生。SDM品论天涯网

     随着家庭和外部交往的扩大,民族的生产力的提高,分工程度不断发达,从而进入以古典古代为主的公社、国家所有制和以封建、等级为主的所有制。在这两种所有制中,私有制已经发展起来。一方面,农奴劳动束缚于土地所有制中;另一方面,行会师傅具有少量资本既能支配帮工同时又能支撑自身的劳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普遍化,从而带来社会生活的分化与解体,也使得劳动部门和社会角色逐渐固定化。由此,劳动与生活的朴素同一的关系逐渐走向解体。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与生活的关系呈现出新的表现方式。SDM品论天涯网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下的劳动与生活处于紧张对立的关系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后,工人一方面与生活资料相分离,“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另一方面,工人只能靠出卖劳动来维持生活。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揭示了劳动与生活达到的这种对立状态,他认为劳动作为工人的生命活动,沦为一种手段,为生活而工作,并非为工作而生活。简而言之,劳动就是在牺牲人的生活。劳动变成为一种出卖给他人的商品,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劳动与生活的紧张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SDM品论天涯网

其一,异化劳动贬低人的类生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国民经济学忽视工人的生活,认为“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工人处于一种非人般的生存状态之中,他们仅仅是“活着”而非真正的“生活”。那么,工人是如何从“人”沦落到“牲畜般的存在状态”呢?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把人的自主活动、自由活动和类生活贬低为生存手段,生活在此过程中丧失其本身的意义。在异化劳动情形下,人首先与自然界的生活相异化;其次,与人的生活相异化。自然界原本是人的无机身体,延伸了人的器官,但是在异化劳动下,自然界仅仅以满足生存需要的方式而存在,由此异化劳动导致了人如动物般存在。异化劳动与人的生活相异化具体体现在与人的生活资料、生活方式、生活时间等相异化。异化劳动把类生活贬低至一种手段,仅仅是为了维持个人肉体生活,“第一,它使类生活与个体生活相异化;第二,它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在第一种情况下,人作为类存在物,能动的类生活是真正的生活。在异化劳动下,劳动只是单纯维持肉体需要的一种手段,所以作为生产生活的类生活与个人生活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个人的生活表现为类生活。在第二种情况下,异化劳动导致了个人生活与类生活的颠倒。现实的、感性的、能动的和经验的类生活应该是个人生活的目的,而现在抽象、异化形式下的类生活仅仅在于个人是否能够维持生活。人的异化通过他者反映出来,人与人相异化意味着每个人既与他人相异化,也与自身相应的生活相异化。与此同时,掌握私有财产的有产者也不能达到劳动与生活的统一。看似富裕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实现了自由自觉的类活动。马克思认为,“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无限的扩大再生产与商品运转规律同样也导致资本家的生活动荡不安。SDM品论天涯网

其二,资本化的劳动对应私有制下的生活。劳动被资本化,成为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手段。私有制指社会生活中少数社会成员占有物质生产资料,从而成为物质财富生产的组织者、操控者和社会生活的主导者。而大多数人失去了物质生产资料,只能靠依附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来维持基本生活。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者受制于劳动的自然条件即劳动对象,也为劳动工具所制约。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在《资本论》中详细地对劳动的二重性进行分析,将劳动区分为“生产的一般性质”和“价值增值过程”两部分,从而揭露了劳资对立前提下资本剥削的秘密,揭示了劳动者贫困的真正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劳动首先是与人的活动有关,是在与自然的交互变换的过程中实现的。人为了能够实现生活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占用了自然物质。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的身体组织如胳膊、手臂、头脑、大腿都开始协作起来用以改变自然,并唤醒身体中的潜力,使得人的主体性力量得到充分延展。而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活劳动和死劳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从“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这一观点出发,以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为前提,将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商品的二重属性。在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中分析出劳动者贫困的秘密,从而找到一条解放劳动者的道路。SDM品论天涯网

     其三,工人以最高限度的劳动时间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时间。工人的劳动状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工人的劳动时间相当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维持工人们一天的生活往往只需要半天,但工人往往劳动一整天。二是工人的劳动环境相当差。马克思分析现实认为“人为的高温……这种节约在资本手中却同时便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福利设施就根本谈不上”。工人的劳动缺乏敞亮的空间、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更缺乏完善的福利保障。三是工人的劳动工资相当低。马克思以“三先令降低到二先令”的例子说明机器的推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生产生活资料的时间大大降低,而劳动力价值却不增反降。机器的出现丝毫没有减轻工人们的负担,工人的工资反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工人的劳动时间不断加长,生活时间却不断缩短。随着资本的扩张,劳动与生活的关系达到紧张的顶峰。这种紧张的关系使得工人无法自由地生活,无法成为自我生活的主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解体了血缘、宗亲和家庭的关系,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彻底沦为仅仅维持金钱交往的利益关系。SDM品论天涯网

       劳动与生活的关系之所以呈现割裂的状态,一方面在于劳动还没有为自己创造出主观和客观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人并不会主动地和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也不会将劳动视为实现自我的手段,换言之人的生命与自身的劳动是分离的。“劳动过程……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这说明劳动是不随着生活形式而改变的,同时劳动是客观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的,与资本相对立的劳动并不是劳动的本真形态。另一方面,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较为片面,将不劳动的时间视作生活,生活自然而然变成劳动的附庸品和奖赏品。从马克思的理论来看,“生活”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劳动等同的。“生活”这个概念本身是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历史科学的重要途径,在马克思那里,“生活”在根本上就是历史的、现实的和开放的。基于此,劳动与生活的对立只是表象上的虚假的对立,而劳动与生活的关系走向统一具有可能性与必要性。这种理想的关系是发展的、生成的,是在现实运动过程中展现的。SDM品论天涯网

劳动与生活关系的理想指向SDM品论天涯网

马克思认为,感性具体的现实生活之中蕴含着人的解放的契机。人的解放同时也是生活的解放。劳动与生活走向历史的统一既需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也需要普遍分工下超越民族局限性的普遍交往,还要有“消灭劳动”的阶级斗争。劳动与生活的统一既是劳动走向生活的过程,也是生活回归劳动的过程。SDM品论天涯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只能用劳动来为自身谋取生存资料,却无法将这种功能与劳动在生活方面的价值有机地连接起来。如果只从劳动的谋生意义来理解劳动与生活的关系,却不理解蕴含于劳动和生活之中的超越性,就无法真正领会马克思理论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内涵。如果生活首要的保障是劳动,那是因为人们必须靠劳动才能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只能被局限于谋生的领域。如果不从生活的意义上解读劳动,那么只能迫使劳动成为一种动物般的生命活动,而无缘人的本真的生命活动。SDM品论天涯网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大区别在于,前者将活劳动的增殖视为目的,而后者将提升劳动者的生活视为目的。这种“积累起来的劳动”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物质劳动。物质劳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再是生活的目的。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劳动本身已经超越了物质劳动,是一种广义上的具有本真意义的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活动。马克思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作曲为例,指出此时作曲作为真正自由的劳动是紧张的和严肃的。真正的劳动是一种自由的劳动,超越了谋生的必然劳动。摆脱谋生顾虑后,人们更多地去追求生命的享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劳动的谋生属性已经消失,它毋宁是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SDM品论天涯网

真正的劳动是活动、工作与创造性达成的一致。马克思以密尔顿创造《失乐园》[10]406为例,认为密尔顿将其内在的个性力量表现在他的活动之中。活动、工作与创造性虽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重合。活动强调的是某种独立的活动以及它作为有目的的努力所创造的可能性,工作关注的是物质和商品的生产,创造性偏向于脑力劳动,是无形的。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工作,也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具有创造性。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工厂内的异化劳动并不具有创造性,那时的人的工作仅仅是“螺丝钉上的一环”,正如绕圈跑步并不是工作一样。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实现,由此所有的活动和工作都具有了创造性。SDM品论天涯网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里的“第一需要”既有逻辑意义又有发展意义。从逻辑意义看,“第一需要”带有首创性、优先性和第一性,优先于其他需要,是主体的自主需求;从发展意义看,第一需要体现了人的发展需要,当人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发展需要就会提升到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即将人的活动以自身为目的分为低级与高级。马克思认为,作为目的的劳动是最高级的活动,当人从事这样的活动时,人才能称之为人。现代的劳动恰恰是作为手段,因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再感觉到对自身本质的占有,而是丧失。当劳动与生活的关系达到一种理想状态时,人与其自身的劳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第一需要”成立的前提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之上的,具有内在的和以生命本身为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实现类本质的劳动才能使得劳动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劳动成为生活需要的第一性,构成生活的目的。这种劳动贯穿着劳动者的审美要素,同时劳动者处于一种类的社会关系中,不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SDM品论天涯网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人们能够完全超越资产阶级的狭隘视野,真正实现集体财富的涌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中的需要并不是无止境的,这种需要不是基于自然欲望而达成,而是基于自身与他者的关系,是基于人的类本质并融合了对天地万物的爱而生成的需要。同时按需分配也是要在生活目的论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需要”本身是建立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之上的,但是“需要”能够同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并且使自身认识到内在固有的力量,在自己的经验生活、个体劳动和社会关系中以现实的力量实现出来,此时现实的个人才是真正的类主体,才是真正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与全人类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无产阶级的解放需要消灭表现在现代社会的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真正实现了对私有财产积极的扬弃。人积极地占有自身的本质,固有的分工被打破,每个人没有特殊的活动限制,在各个部门随着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充分发扬自己的自由个性,成为自由独立的人。由此,劳动与生活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的、理想的统一。SDM品论天涯网

首先,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意味着物质资料的生产,无论是物质匮乏或者丰裕,人必须先要满足自身的吃喝住行。同时,劳动与人的生育、生命相结合。劳动之所以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与劳动的内涵有关。马克思的开创性在于赋予劳动以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含义,意味着劳动是人向人自身的复归,是情感的冲动与理性的实践相统一。这里的“劳动”就是一种自主活动,是自主活动与物质劳动的统一。劳动作为一种在理性主义背景下的产物具有了人文关怀,是人向人的复归,是人充分占有人的本质。由此,这种自由自觉的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SDM品论天涯网

其次,劳动之所以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在生活的意义上谈论的,这体现了马克思注重生活的思想,也恰恰反映了马克思的理论是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马克思提出这样的论断是与其思考的共产主义路径相关联的。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劳动者的劳动同时也是生活。马克思没有认为实践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或者生产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是因为实践更多地突出的是总体性概念,是一切称之为人的东西,具有存在论意义,实践是劳动交往,是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学,指向应然性价值。生产并非生命,而是与分配、交换、消费相联系的,同时也是马克思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考察的概念。因为劳动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以才具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SDM品论天涯网

最后,“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一论断是马克思阐释劳动与生活关系的核心观点,这里既体现了劳动与生活的统一,又彰显了劳动与生活的不同。劳动终究要贯穿在生活之中,脱离了人的生活的劳动是抽象的、概念的和无意义的。SDM品论天涯网

因此,扬弃劳动与生活的对立紧张关系,既需要世界市场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又需要摆脱个体本位走向类本位。在这里,实现劳动与生活的统一与消除劳动与生活的紧张关系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因此,不能一味地去打破“劳动”为人们制造的疲于奔命的生活幻象,而是应该提供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实现身份认同,从而才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辩证地走向未来。SDM品论天涯网

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相对富裕的物质生活,但物质生活的富裕却无法直接带来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不仅如此,形式上多样的精神生活无法解决精神世界内部的空虚与焦虑,人们依然无法获得本体性的安全感,同时新的生活方式还未完全形成,由此人们常常感觉到生活无意义和无价值。正因如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更加迫切。而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于如何达成劳动与生活的统一。劳动是面向人的生活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历史性的生成状态,因而劳动是以人的生命为本体内涵的。在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的今天,我们应该从整全的意义上扬弃一种知性对立的思维,从而在交互主体前提下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在对人的生存论的追问中真正达成劳动与生活的统一。流俗的生存观念把特定个体还原为无机生命物,然而要想尊重具有个性与现实性的个体生存,将个体生存拓展为对人本性的自觉的理论建构,既需要弱化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活方式建构劳动,又需要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共荣和普遍交往的关系,突出人之类存在性和生活的类本性,用以缓解人与人交往之间的紧张关系。SDM品论天涯网

      实现劳动与生活的有机统一,既需要从理论之维走向现实之维,从单向度之维走向多形态之维,也需要人与人之间达成价值共识,走向“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们的“自由个性”。实现类主体性,这既是个体主体性自觉的发展要求,也是当今时代社会文化的进步要求,更是人之类特性的希冀。每个人处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中,最必要的部分就是劳动,劳动解答了人如何存在的问题,不仅能保障物质生活的展开,更能维持精神生活的内核,但是目前这种生存论道路还是一种未竟的事业,从哲学层面讲还未达到生存论自觉。人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性存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开放性、未定性与历史性造成了生存论语境下劳动与生活关系的未完成性。而要实现劳动与生活的真正统一,靠的是人的真正解放,美好生活是人的不懈努力与自我实践不断开显的目标,在此意义上说,劳动与生活理想和统一的关系本质上要求当代人的生活信念与劳动意义的重建。SDM品论天涯网

     总而言之,劳动与生活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二者的关系是动态的和发展的。我们既不能脱离劳动来抽象地谈论生活的意义,也不能过多地关注人“应该”怎样生存,而忽视人“如何”可能生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平衡好劳动与生活,劳动不能完全“侵占”人的生活,生活也需要真正的自由的劳动,由此才能推动劳动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从而促进人们的美好生活的实现。正是在此意义上,劳动与生活的统一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SDM品论天涯网

 SDM品论天涯网

文章来源:《理论探讨》2023年第1SDM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静穆SDM品论天涯网

发布时间:2023-05-12 10:47:00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