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总结了新时代10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成就,指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外交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以胸怀天下的大党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持续推进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不仅形成了关于政党外交的前提、保证、关键、目的等新的理论认识,而且探索出关于政党外交的方法、内容、方式、路径等新的实践举措。深入总结新时代10年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独特贡献和经验启示,对于进一步推进党的对外工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政党合作推进全球治理,提出了以利益攸关为基础的共生观、以责任共担为原则的共治观、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共享观、以蓝图共绘为目标的共建观,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理论创新。
(一)聚焦全球政党关系:提出共生观
在全球性问题持续涌现、催生更多国家间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各国政党为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彼此形成了互利共生关系,相互构成了利益攸关方。然而,美西方一些政党无视国家间共同利益的存在,否认政党间的合作关系,挑起政党对立。比如将所谓“民主”“人权”当作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肆意挥舞“制裁大棒”,严重破坏了政党合作共生的国际政治生态;将新冠病毒溯源和新冠疫情政治化,干扰以政党合作推进国际疫情治理,违背了政党之间合作共存的客观规律。
合作共生的政党关系是政党维护国家间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提。针对全球政党关系赤字,习近平强调指出,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一部有机一体的机器,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的利益共同体。而政党作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之一,则成为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因此,塑造有利于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政党关系,即全球政党伙伴关系势在必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的共生观。全球政党伙伴关系是全球政党为实现国家间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关系。这是一种超越了对抗性思维而建立于合作性思维之上的关系模式,主张各国政党秉持合作思维,维护国家间共同利益、促进政党间的共生发展,从思想观念和目标选定上对政党交往提出了新要求。从思想观念上看,政党要保持思想自律和全局观念,自觉把自身发展同人类未来密切结合在一起。即,各国政党应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将人类共同利益寓于政党的理念与政策之中,充分发挥政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织功能。从目标选定上看,政党“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自觉谋求共容利益,促进包容发展,合理平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二)关注全球治理现实:提出共治观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问题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从数量上看,核安全、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叠加交织,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任重道远;从规模上看,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动荡,往往以跨越国别或地区的态势呈现出来,最终演变成全球性危机和灾难;从程度上看,某一问题的负面后果常常会超出其所在领域,带来系列连锁反应。如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世界经济结构性低迷,还造成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诱发极端民粹主义泛滥,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等。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问题,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跨国性和难以预测性,单个国家或政党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解决。
平等、民主地参与全球治理是政党合作完善全球治理的原则保障。针对全球治理的困局,习近平强调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政党是“国家政策的源头”,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因此应自觉肩负起完善全球治理的责任,推动“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这实质上从政党视角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形成了以政党为行为体的共治观。共治观集中回答了国际事务“谁来治理、怎样治理”问题,有力提升了中国全球治理话语权:其一,就治理行为体而言,共治观将其界定为“全球政党”,主张全球政党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不同国家、各类政党不论大小和强弱,都平等享有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承担全球治理的义务。其中,大国大党尤其要主动展现担当精神,更加积极地承担全球治理责任。“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因此更要勇于承担全球治理责任,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其二,就治理方式而言,共治观主张“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不是“一方独霸”或“几方共治”,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单边主义,只有共同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才能齐心协力完善全球治理。其三,就治理方法而言,共治观主张各国政党在参与全球治理时要坚持规则导向。一方面要坚持民主原则,即“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商量着办”,这是政党参与全球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要以完善治理规则为抓手,即各国政党要致力于维护和完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各国政党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规则遵循,这是实现全球善治的关键。概而言之,共治观主张全球政党平等、民主地参与全球治理。
(三)秉持政党合作的价值遵循:提出共享观
党际交往理应秉持互利共赢理念,遵循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原则。然而,一些政党在对外交往中追求狭隘的国家利益或政党利益,不择手段地侵害他国,破坏了以共赢为核心的政党合作价值遵循。比如,从打压中国的目的出发,美国在挑起长达一年半的中美贸易争端之后,又给病毒溯源贴上政治标签,而美国执政党则顺势将这些别有用心的阴险手段应用到政党外交领域,严重背离了政党交往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
互利共赢是政党交往得以开展的关键。针对政党交往中的价值观扭曲问题,习近平强调指出,当今时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处理对外党际关系应“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其中,“以义为先,义利相兼”为核心的发展观念、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权力观念、以公道正义为核心的安全观念、以交流互鉴为核心的文明观念,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的共享观。第一,共享观主张以“以义为先,义利相兼”为核心的发展观念。“义”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利益理念,中国希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特别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输你赢,要实现双赢。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最大的“义”与“利”,将这拓展到党的对外工作中,则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与他国政党关系中最大的“义”与“利”。但是,这种“义”与“利”的践行绝不以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为前提,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工作中始终坚守国家利益底线,合理平衡本国发展与他国发展之间的张力,实现了对西方狭隘功利主义的批判和超越。第二,共享观倡导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权力观念,即反对霸权、霸凌、霸道,坚持各个国家及其政党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人类命运的理念。这一权力共享、权力平等的权力观,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现实主义的批判和超越。第三,共享观秉持以公道正义为核心的安全观念,即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观念。共同,是指各国政党在维护本国安全的同时,尊重他国安全;综合,是指各国政党应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合作,是指各国政党应通过交流、对话、协商等和平方式,尤其是通过政党高层领导人对话的方式,促进各国在不同领域的安全合作;可持续,是指各国政党应致力于通过政党交流的机制化发展,为持久安全注入稳定性力量。其中,共同是基本前提,综合是必然要求,合作是重要方式,可持续是根本保障。这是一种立足全球视野的安全观,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安全观的批判和超越。第四,以交流互鉴为核心的文明观念,即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观念。其核心要义是,各国政党在对外交流中,应以平等互尊为根本原则、以开放包容为基本态度、以互学互鉴为践行路径、以合作共赢为价值旨趣,共同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一文明观实现了对“文明冲突论”“主导文明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的批判和超越。
(四)观照人类未来发展:提出共建观
站在人类发展的十字路口,美西方一些政党“重拾冷战思维,挑动分裂对立,制造集团对抗”,严重违背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具体表现为:其一,个别西方政党口头上“不搞冷战”,行动上却复活冷战思维,对意识形态相异的国家及其政党进行战略遏制和战术打压,企图以意识形态“划线”“站队”、分裂世界,扰乱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其二,某些西方政党标榜维护国际秩序,实际上却肆意制造地区冲突、煽动区域国家对立,为本国的霸权战略及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寻求支点,干扰了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其三,少数西方政党宣称实行多边主义,行动上却搞“小圈子”和集团政治,将自己的“家规”强加给国际社会,搅乱了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之所以存在此类行为,根本原因在于个别西方政党忽视人类共同利益,企图从本国或本党利益出发左右世界的发展。
规则共制、未来共建是政党交往的最终目的。针对政党交往中的单边主义行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呼吁,全球政党要“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的共建观。这一观点的核心要旨是,通过各国政党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文明由一种抗衡、对立、冲突的消极性逻辑转换为一种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积极建设性逻辑。这种积极的建设性逻辑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提升中国国际规则制定权的探索,但其并不以推翻现行机制为前提,而是对现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创新与发展。其一,各国政党要共同维护主权平等、互相尊重、相互承认、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系核心价值,共同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共同承担遵守国际规则这一“基础国际责任”,形成协同维护国际体系稳定性、捍卫国际秩序权威性、增强国际规则约束性的世界合力。其二,各国政党要在现行国际体系、秩序、规则的基础上创新国际机制。“新型政党关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机制。”因此,“不同国家的政党应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为政党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行稳致远的机制保障。其三,要以政党合作为动力。从政党视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不同政党“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不断拓展合作增长点,注入更多确定性。
共生观、共治观、共享观、共建观作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构成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共生是前提,共治是原则,共享是关键,共建是目的。各类政党的合作共生能够为实现共治、共享、共建奠定组织基础;各国政党自觉践行问题共治,能够深化彼此的合作共生关系,为实现共赢共享、目标共建提供原则保障;政党之间坚持共赢共享,能够为实现合作共生、问题共治、目标共建提供持续性驱动;不同政党秉承目标共建,能够提升合作共生、问题共治、共赢共享的实践效益。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实践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归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积极开展主场外交,引领政党合作新议题的设置,将新媒体技术融入于政党外交实践,以政党外交统合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达成与协同践履,这对提升中国国际规则制定权和全球治理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一)开展促进政党合作的主场外交,创新了实践方法
主场外交是在一国(境)内开展的,由东道主扮演重要角色,并能对维护和拓展该国国家利益发挥积极影响的各类重要外交活动。其更易于促进政党双边或多边交流的开展,有效印证中国共产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条件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这对促进国际秩序转型,尤其是对基于国际规则制定权转移的国际领导转型,从而提升中国国际规则制定权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主场”平台,政党外交创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法:一方面,通过举办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政党对话会,汇聚了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力量。2017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自身为一方主体的多边政党外交活动,即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全球性政党交流平台;2019年3月19日,中巴经济走廊政党共商机制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搭建了中巴政党共商的机制化平台,推动了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22年11月8日,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对打造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举办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政党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促进了政党多边或双边交流的开展,促进了以政党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G20峰会等主场外交,以专题形式将政党外交穿插其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共产党组织了以“共建民心之桥,共促繁荣发展”为主题的平行会议;依托G20峰会,中国共产党在青岛举办了20国集团民间社会会议,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民间智慧。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反映中国共产党国际秩序观的重要价值性原则,是中国提升国际规则制定权的重要尝试。而政党外交依托“主场”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为中国重塑全球治理话语体系,获得创制国际规则的主动地位,进而提升国际规则制定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表略)
(二)创设促进政党合作的新议题,拓展了实践内容
议程设置的先导性是主场外交价值的重要体现。主场外交中议程设置先导性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议事程序上,更体现在议题设置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有效地对外传播本国政策的核心理念,能否激发国际社会对本国政策核心理念的共鸣,是衡量一场主场外交成功与否的关键。因而,提出时代性、科学性、道义性的会议议题对政党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
通过创设政党合作新议题,拓展实践内容,政党外交促进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识与协同落实。一是围绕经济发展、全球安全、文明交流等方面设置政党合作新议题,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国际共识。2016年10月14-15日,以“全球经济治理创新:政党的主张和作为”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对话会在重庆召开,对话会以各国政党普遍关注的全球经济治理为主旨,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宣介;2022年6月27日,以“世界大变局下的中德、中欧关系”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与德国社民党第十五次外交与安全政策对话以视频方式举行,会议对双方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多边主义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8月31日,以“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国际高端智库云论坛在北京举行,促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跨文化传播。运用“主场”优势,立足全球治理赤字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从不同领域创新政党合作议题,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出去”。二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政党合作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协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共产党依托“一带一路”政党共商机制,积极主办政党专题会议、政党对话会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地生根。2015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主办了以“重塑丝绸之路,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亚洲政党丝绸之路专题会议;2020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同东南亚、南亚国家政党举行了以“加强政党合作,共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对话会。依托系列专题会议及对话会,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党的合作,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愿景到现实的伟大实践。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宣与落实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创设政党合作议题,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识达成与协同践履,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尤其是全球治理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汇聚政党共识和政党力量,丰富了实践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党外交也进入了“新媒体外交”的历史新阶段。这是以新媒体工具为其衍生形态作为信息传播渠道和政治沟通手段的外交新模式,其实质是以Web2.0技术为支撑、以他国政党或政党组织为主要沟通对象的数字外交形态。这一历史新阶段的政党外交有机融合了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好、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创新了政党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方法,为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供了新路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顺应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将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云服务”等新技术应用于政党外交实践,创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了政党外交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方式。2019年3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开通了第一个官方新媒体账号——“中联部新闻办”微信公众号,随后又相继开通了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多个新媒体官方账号;2020年初,中联部开设了“中共进行时(CPC WORKS)”英文微信公众号;2020年4月,中联部发言人开通了推特(Twitter)英文账号。依托这些新媒体平台,中联部通过推送图文、短视频等方式,促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系统传播。另一方面,依托“云服务”新技术,通过开展“云交流”“云外交”等,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向实践的转化。2021年7月6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会议旨在同各国政党共同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带来的挑战,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22年7月28日,中国共产党以视频方式举办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促进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认同与方案认可。当前,经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不仅要考虑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还要考虑传播方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党外交,拓宽了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方式方法,对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统合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完善了实践路径
新世纪以来,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政党外交形成了“三位一体”格局,即以政党外交为主体,辅以同政党外交有密切联系的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这种“三位一体”格局,能够缓解政府外交中“刚性”色彩的束缚,同时又规避民间外交中可能出现的不理智情绪和行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外交战略推进和实施的优质路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三位一体”政党外交格局的发展,完善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万寿论坛”作为统合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的重要平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国际共识,实现理念向实践的转化提供了依托。万寿论坛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于2016年初发起主办,旨在依托政党外交渠道,聚焦新型南南合作、全球治理、“两个主义”等重要议题,为各国政党政要、智库学者、民间组织代表等提供一个开放包容、深入交流、互学互鉴的国际对话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做出贡献。截至2022年底,万寿论坛已经举办29届。其中,直接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共有三届。2018年11月1-2日,第25届万寿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推动金砖国家传统医药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促进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2018年11月18日,第26届万寿论坛在广东举行,论坛以“金砖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改革创新”为主题,推动了金砖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19年2月28日,第27届万寿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为主题,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了来自10个国家13个共产党的30余名领导人和代表的高度认同。牵引连接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发挥整体合力与效益,是政党外交在国家外交战略中的独特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依托“万寿论坛”,有效统合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实现了对官方、民间两种资源的统筹优化,完善了政党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提升了政党外交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服务效能。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创新发展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政党外交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创新性发展,开拓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局面。总结概括其中的基本经验,准确把握其中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对于巩固政党外交已经取得的成就、持续开拓政党外交新局面具有重要启示。
(一)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提出易于形成政党共识的外交思想
共同利益是不同国家各类政党开展合作的先决条件。何谓共同利益?简言之,就是相互依赖状态下国家利益存在共性或趋同的部分,由共同收益和共同威胁构成,并在双边、多边和全球框架内形成国际合作的基础,是推动政党合作的重要驱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要善于发掘、运用共同利益,不断凝聚政党共识、促进政党合作。一方面,以利益“生产”为着力点,促进共同利益的拓展。利益“生产”是指对共同利益的整合与创造,前者是一个寻找合作机会的过程,后者是一种创造合作机会的过程。循此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应立足全球治理赤字的现实基础,促进隔绝化、碎片化的共同利益的整合。此外,还应通过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促进形成新的共同利益。其中,主要是通过观念性公共产品的提供,推动新的共同利益的建构,扩大共同利益的“增量”。另一方面,以利益“分配”为着力点,引导各国政党科学平衡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之间的张力,即各国政党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同时,应兼顾他国合理的利益关切。
当前,中国共产党通过创新政党合作议题设置,为共同利益的整合与创造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政党合作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这就限制了其他领域共同利益的拓展。积极创设道义性、时代性、多样性的政党合作议题,有利于促进共同利益的整合与创造,推动政党合作的开展。
(二)以主场外交为抓手,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念的外宣与践履
主场外交是促进政党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平台。主场外交作为与客场外交相对的外交方式,凭借议程设置的先导性、理念输出的便利性、国际合作的规模性、媒体影响的引导性等优势,便于整合多方行为体,形成集成效应,同时有利于统筹国际配合与国内动员,形成协同效应,推动一国外交理念向实践的转化,往往成为传播外交理念的优先举措。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以主场外交为抓手,促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政党外交理念“走出去”的同时,应更加积极推动理念向实践的转化。一要从“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出发,依托政党外交搞好前瞻性调研,准确聚焦各国政党的共同关切,将各国政党的普遍需求融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之中,提高理念“供给”与理念“需求”的契合度与适配性。二要注重增强政党外交理念的转化能力。它包含“理念转化”与“转化能力”两层含义,其中,促成“理念转化”的核心要义是提高理念转化的主动性与可行性,提升“转化能力”的关键是对相关经验的储备与运用。因此,在提升理念转化主动性与方案科学性的同时,还应注重积累理念转化的基本经验,积极借鉴他国政党外交理念转化的有益经验,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以政党的外交功能为依托,助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依托政党的外交功能,打造政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政党国际合作,是完善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应着力建设以“合作”为核心要义的国际政党关系,即全球政党伙伴关系,为政党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提供组织支撑。一方面,要增强全球政党的合作意识,为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的建立创造先决条件。现行国际体系以西方文明“分的哲学”即竞争哲学为基础,本质上是以“非合作”博弈思维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建设全球政党伙伴关系,就要引导各国政党超越这种思维,认同、践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新型政党关系理念,实现向合作共赢思维的转换;另一方面,应加强全球政党交流的机制化建设,为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的发展提供机制保障。政党交流的机制化建设关系到政党关系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直接影响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的发展态势。因此,中国共产党应积极搭建促进全球政党合作的机制化平台,推进包括政党高层对话会、理论研讨会等在内的对话机制建设,为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当前,中国共产党积极依托同他国政党的机制化交往,推动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的构建与发展,促进政党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但是,机制化交往的范围和水平却影响政党合作的发展与深入。比如,中国共产党同发展中国家政党机制化交往范围有待拓展;同全球大国大党机制化交往虽已实现全覆盖,机制化交往水平却有待提升。不断探索促进机制化交往的新方式、新形式,扩大同发展中国家政党机制化交往范围;通过定期互访、合作举行理论研讨会、定向考察等多种机制化形式,提升同大国大党的机制化交往水平。
(四)以“强国外交”战略为导向,强化政党外交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的功能
政党外交要紧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强国外交”的核心特征,服务于国家的“强国外交”战略。“强国外交”是以大国意识和中国梦为出发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梦”为目标,深度融合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外交形态,其本质是维护国际秩序、建设世界和平、引领全球发展。中国的“强国外交”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外交领域的体现。强大起来的中国“希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根本问题。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中国“强国外交”的努力方向。科学处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辩证关系也就成为中国“强国外交”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党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一方面,应持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识与实践落实:一是着力推进政党高层领导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共识;二是协同各国政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设计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三是积极推动各国政党共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另一方面,要坚决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为民族谋复兴”是“为世界谋大同”的先决条件,一国政党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复兴事业,才有绘制世界发展蓝图的话语权和引领世界新型发展样态的领导权。因此,我们要以国际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国家关系的平稳推进,为中国的发展营造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党外交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构建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国的发展动力。简而言之,“为民族谋复兴”与“为世界谋大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要紧扣“一条主线”、统筹“两种利益”,在坚决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促进两者协同发展。
当前,政党外交充分运用官方、民间两种资源,积极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但民间资源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中的作用却有待激发。加大对政党外交中民间外交部分的资金援助、政策指导、技术支持,统筹优化官方、民间两种资源共同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结 语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形势的科学判断,积极肩负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提出了共生观、共治观、共享观、共建观等重大理论观点,以高度的实践自觉创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内容、方式与路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持续开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局面,要以发挥政党外交功能为依托,以建立政党外交主场平台为抓手,做大共同利益的“存量”、保持共同利益的“增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政党智慧和政党力量。(注释略)
(作者简介:于海青,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杨晓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2年第4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