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金民卿:毛泽东“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思想及其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的意义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4-18 09:35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金民卿:毛泽东“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思想及其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的意义 '...

金民卿:毛泽东“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思想及其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的意义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中华民族实现独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实现繁荣富强、人民获得幸福生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而国家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为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发展工业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中国一定要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把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中国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决定性胜利,规划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之时,毛泽东更是突出强调这个问题,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党和人民把这一构想转化为现实,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发展历程中产生深远影响。
一、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是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毛泽东以大历史观来观照近代中国和世界状况,指出近代以后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工业化的经济技术基础、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大工业生产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工业化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巩固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社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新政权的根本条件;毛泽东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要求,认识到工业化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此,毛泽东高度重视国家工业化问题,把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看作是根本改变国家命运、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决定性条件和基础性环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重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要求“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并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尽管当时苏区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毛泽东还是强调要尽可能发展基本的工业、矿业(钨砂生产)、手工业等。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经济建设、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把工业先进程度作为判断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毛泽东在讲到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政策时提出:“应该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品的流通。应该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而把政府经营的国营企业只当作整个企业的一部分。”在领导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过程中,毛泽东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农业、工业和手工业。这一时期,延安还专门召开过陕甘宁边区工业会议,部署安排工业发展问题。正是在这种努力下,抗日根据地的工业虽然受到各方面限制而规模不大,但还是在艰苦条件下取得不小成绩。例如,陕甘宁边区在1937年只有700个工厂工人,1942年有了4000人,1944年有了12000人。
  随着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不断加快,毛泽东越来越突出强调国家工业化、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问题。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强调,中国人民在革命胜利后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把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也是巩固和发展新政权的基础和保证。“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新政权成立后一定要“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推动经济获得全面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毛泽东对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关于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近代化/现代化的思想,抓住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要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表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基础和关键要素,没有大工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大发展,而没有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现代化。毛泽东对工业化的高度重视,使中国人在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开始阶段,就抓住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开创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开放的胸怀学习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成果,吸收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正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具有立足基本国情的鲜明中国特色,但同时“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特征”,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而不是游离其外,把握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普遍性要求,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与毛泽东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工业化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立足具体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和内在基础,同时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现代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使我国现代化事业更好地适应人类发展进步潮流,更能体现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要更好地为人类共同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首先必须取得中国革命胜利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国家工业化是不可能的,必须正确处理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人民遭受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不断加重,传统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同时,民族工业也因受到封建主义和外来资本主义的双重限制而难以顺利发展。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救国方案都告失败,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有过实业救国的梦想,但也都一概幻灭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很好地推动国家工业的发展。
  革命在近代中国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主题。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推翻旧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其上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缺乏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为此,必须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和先进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在新政权、新制度的保障下,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稳步发展,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根本的社会条件、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没有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发展工业,就不能解放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也就缺乏现实的可能性。毛泽东的这个观点是根据中国具体实际而得出的真理性认识,有些人刻意把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制造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的对立,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来否定革命的正义性、合法性,为“告别革命论”张目,这是我们今天必须高度注意的具有明显历史虚无主义特点的问题。
  工业化和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长期追求,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中国人奋斗的一个方向,但这只有在革命取得胜利后才有可能。“革命的结果,将使工人阶级有可能聚集力量因而引导中国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从而造成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给中国人民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发动反革命内战,这个工作无法开展。因此,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推翻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对此,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社论中讲道:“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这就是说,首先要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其保障之下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正是因为正确处理了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任务,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没有这一根本条件,中国就不可能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就不可能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开创和发展之路。当前,我们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当然要更多关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但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个探索的前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党领导人民在革命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斗争经验和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继续坚持和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以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三、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这就是说,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国家工业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领导是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根本制度属性和长远战略目标。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救亡图存,设计和实施了一个个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在追求工业化、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一次次尝试,但最终都归于失败。这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缺乏科学思想的指导,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没有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全面觉醒后的自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以强大的凝聚力把中国人民紧紧凝聚起来形成团结统一的强大历史合力,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判断一个政党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用革命的方法彻底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使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历史正确的方向上,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真诚拥护。
  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工业化也不可能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的历史就是明证;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发生了根本改变,“再斗争、直至胜利”的结果才得以出现。革命斗争如此,发展工业化也是如此,近代以来的洋务运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均告失败就是明证。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
  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高举共产主义旗帜,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党所进行的一切努力都是朝着这个远大目标前进的过程,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是这个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基础,党领导中国革命归根到底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也是要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是基础,是前提;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目标,是方向。
  毛泽东的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鲜明领导优势、社会制度属性和远大发展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国家工业化快速发展,建立起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任务。几十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开创、发展、推进和拓展,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的。
  党的二十大突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优势、制度属性和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本质性的规定,与毛泽东关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思想是一脉相承、内在一致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列在首要位置。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一定要传承好历史经验,把握新的历史特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和发展自信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健康快速发展。
四、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突出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以中国具体国情为根本立足点。在革命问题上是如此,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问题上也是如此。
  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在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斗争策略要在中国人民的斗争过程中产生,要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际经验中产生,一定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而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的道理,更不能照搬照抄外来的经验,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独立自主性。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再次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突出强调了必须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正确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中国革命胜利。
  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必须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因为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中国的工业化程度非常低,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样的国情实际决定,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必须尽快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具体实际指出,经过几十年奋斗,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发生重大转变,从以乡村为中心转向以城市为中心,把发展工业生产作为重中之重,“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华民族具有独立自主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忠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传统,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毛泽东强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中国革命胜利是伟大的,但是“还没有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接下来党就是要领导人民尽快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推动中国经济获得更快更大进步。
  毛泽东的这个观点,从源头上规定了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立自主性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必须要打破和埋葬各种各样的教条主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了长期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化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弘扬了毛泽东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进,成功开辟和不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自立自觉、自信自强,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毛泽东研究》202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04-18 09:35: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