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游记

踏访“毛泽东小道”

字号+作者: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 唐双宁 来源:《中华儿女》杂志 2022-06-28 17:34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这条小道见证了少年毛泽东的抗争、求学和成长历程,因此成就了特殊的历史价值。   这条小道奠定了中华民族挺直胸膛、抵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基础,被'...

    这条小道见证了少年毛泽东的抗争、求学和成长历程,因此成就了特殊的历史价值。

  这条小道奠定了中华民族挺直胸膛、抵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基础,被人们永远铭记。

  站在毛泽东故居韶山冲东茅塘,面对赫赫有名的滴水洞,左边是蜿蜒起伏的龙头山,右边是威武的虎歇坪。在这龙盘虎踞之间,爬着一条山间小道,穿过滴水洞,经过滑油潭,翻过云盘山,直达棠佳阁(当年的唐家坨)。

  从自然的角度看,这是一条极其普通的湖南农村山间小道。它山环水绕,蜿蜒曲折,草深林密,禽兽出没;从人文的角度看,这又是一条极不普通的山间小道。它亲眼目睹了一代伟人的孩提时代,毛泽东第一次走出韶山,正是通过这条小道走向长沙,走向北京。

  “石三伢子”,寓意他的生命坚如磐石,百年不倒

  韶山,位于湖南湘乡、宁乡、湘潭的交界处,距湘潭大约40公里,距长沙大约100公里。这里群山环抱,峰峦耸峙,松柏葱茏,青烟袅袅。今天风景依然秀美,游人如织。

  相传5000年前,舜帝南巡至此,见山川秀美,来了雅兴奏起“韶乐”,引凤来仪,“韶山”因此得名。尽管外面的世界忽而火山爆发,忽而王冠落地,这里一代代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中有户毛姓人家,后来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毛泽东。

  在韶山西麓,距离韶山冲20多华里的地方,还有一个秀丽的山冲,青山绿水,古树参天。这里坐落着湘乡县大坪乡的唐家坨(今名棠佳阁)。1867年,毛泽东的母亲出生在唐家坨的文家,因排行第七故称文七妹(后来,毛泽东向斯诺介绍他的母亲,不知是出于对母亲的尊重,还是翻译原因,将文七妹写成了文其美)。因文家的祖坟即毛泽东的外曾祖父之墓在韶山,每年清明时节,文家人都要前去祭扫,需要有个落脚之处,便将13岁的文七妹许配给韶山冲东茅塘(后迁上屋场)毛冀臣家的10岁独生子毛顺生,并于5年后正式过门。

  在毛泽东出生之前,文七妹还有过两次生育,但都在襁褓中遗憾地夭折。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毛泽东,对他格外小心,精心护理,还请来了八字先生为毛泽东卜卦算命,且算出他“命运好,八字大”,将来定成大器;但八字先生却有附加条件,一定要他拜“干爹干娘”。于是文七妹便让毛泽东拜了前来串亲的七舅父母为干爹干娘。但是,上一辈定的事,上上辈不放心,毛泽东的外婆贺氏还想为毛泽东再拜一个“干娘”。按湘乡当地的风俗,常用“畜名”给孩子取小名,诸如“狗伢子、猪伢子、牛伢子”之类,认为名字越贱孩子越容易养育。贺氏不喜欢这些“贱名”,要为外孙取一个好听的小名。

  唐家坨的旁边就是韶峰北坡。北坡下有个龙潭坨,坨内有一股清泉,清甘爽口,四季不枯。龙潭坨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高二丈有余,周长六丈不止。相传古时,这里曾有一条孽龙,经常兴风作浪,毁坏农田庄稼。为此,人们不得不每年杀猪宰羊祭祀孽龙。后来,有人在巨石上修了一座庙宇,取名“雨坛庙”,压制孽龙。从此,这一带风调雨顺,太平无事,人们便把这块巨石当作天神朝拜,并称之为“石观音”,贺氏决定让毛泽东拜石头作“干娘”,给毛泽东取名“石山”(后称“石三伢子”),寓意他的生命坚如磐石,百年不倒。

  毛泽东两岁多的时候,文七妹又怀上了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加上家务繁忙,考虑到文家嫂妹众多可以帮助照料,而且毛泽东的八舅父文正莹在唐家坨办有私塾,文七妹便决定把毛泽东送到娘家寄养。于是,3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在母亲的带领下,走出韶山冲,踏上那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翻过西面的云盘大山,来到外婆家唐家坨。

  这一年应当是公元1896年。

  毛泽东儿时走过的路,笔者差不多都走过了,还就这条“小道”。对于这条小道和上述这段历史(或民间传说),笔者在过去几次赴韶山参观时都有耳闻,并曾几次下决心,意欲翻越这条山间小道,体验一下伟人当年的经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成了一桩抹不去的憾事。

  只因“初生牛犊不怕虎”,才有“虎踞龙盘今胜昔”


  2006年正月初二。春节放假的日子,我怀着一种崇敬、一种期盼已久的心情,在当地友人的引领下,顶着蒙蒙细雨,迎着料峭寒风,终于迈向了这条泥泞起伏的盘山小道,实现了多年夙愿。

  走在这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上,我的脑海一直在思索:3岁的“石三伢子”长的什么样子?是一个文静乖巧的小孩,还是一个调皮捣蛋的顽童?凭直觉,我猜想这个“石三伢子”一定是既聪明伶俐又调皮捣蛋。

  走在这条山环水绕的“小道”上,我的心里一直在琢磨,第一次走出韶山冲的毛泽东,对韶山冲外的一切是充满了好奇,还是不感兴趣?是东张西望,还是默默无语?凭直觉,我断定当年的毛泽东一定是东张西望,充满了好奇。

  走在这条崎岖难行的“小道”上,我的眼睛一直在搜索,这个后来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的小男孩,当时是是怯生生地躲在妈妈的怀里,还是高兴大胆往前走?凭直觉,我判断这个小男孩一定是急着要去外婆家,一定是高兴大胆往前走……

  头上是灰蒙蒙的天,脚下是泥泞的地,四周山高林密,草深苔滑,我生出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便又胡思乱想,毛泽东后来的诗句“路隘林深苔滑”、“乌蒙磅礴走泥丸”等等,又会不会有这条“小道”的影子呢?

  山道越来越窄,坡度越来越大,细雨越来越密,道路越来越滑。尽管手足并用,小心翼翼,还是摔了六七个跟头。

  这崎岖的小道应当对他后来磨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性格,有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所以他才能“万水千山只等闲”,才能“五岭逶迤腾细浪”?

  我想起了毛泽东小时候遭遇老虎的故事。据当地史料记载,毛泽东在韶山曾经三次遇虎,而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们,第一次就发生在这条“小道”上。他们绘声绘色地讲道,文七妹领着毛泽东走到山中间一个叫滑油潭的小潭旁,只见半山腰间,离母子俩20米远的地方,蹲坐着一只硕大的老虎,头大额圆,色彩斑斓,虎眼圆瞪,威风凛凛,与母子俩对峙。

  这时,文七妹可能想起了公爹毛冀臣的话,韶山冲虽然老虎多,但遇见老虎一是要心不慌,二是要走“弯路”,因为老虎毕竟是老虎,没有人类的智商,只知道走直路。于是,文七妹领着毛泽东小心翼翼地绕到树后,在老虎侧面“观赏”,足足看了一个时辰。后来有人说,是文七妹信佛的缘故,老虎没有招惹他们;也有人说,是毛泽东伟人命大,老虎也通人性,知道这母子不是一般人物,所以没敢发威。这些我既不相信,又找不到其他答案,只知道最后那老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但“不犯人”,最后还乖乖地“撤退”……

  我又遐想,毛泽东这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经历,对他后来面对强大的对手,能够吟出“独有英雄驱虎豹”、“虎踞龙盘今胜昔”等绝唱,是否会有些启示作用呢?

  山间小道见证一代伟人走出韶山冲,走向北京……


  大约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登上了山脊,但见眼前一览无余,豁然开朗,我们走累了,走饿了,汗水与雨水交织,劳累与新奇碰撞,极目远望,群山叠峙,云雾缭绕,朋友指着前边的山告诉我们,这叫云盘山,马上就要到唐家坨了。

  我们沿着这条山间小道继续前行,来到了“石干娘”旁,来到了唐家坨村,找到100多年前毛泽东第一次走出这条山间小道后落脚的地方。

  1896年的那一天,3岁的毛泽东在母亲的带领下,通过这条小道,来到外婆家,并在此被寄养了6年。在这6年里,他受到外婆和舅父舅母的疼爱,接受启蒙教育,摇头晃脑地背《三字经》和《百家姓》,不情愿地读《论语》和《孟子》,如饥似渴地看《三国演义》、看《水浒传》,还和表兄弟们一起作诗对联,撒欢嬉闹。

  1902年,9岁的毛泽东被父亲接回韶山冲。此后4年间,他先后读了“南岸私塾”、“关公桥私塾”等等,还读了《孙子兵法》《三国志》《精忠传》《西游记》……在井湾里私塾他大肆宣讲“陈胜吴广”、“瓦岗寨”,惹得父亲毛顺生强制他退学两年,直到1909年才送他到乌龟井私塾就读。1910年秋,毛泽东请来舅父、表兄以及族亲当说客,最终说服父亲让他到湘乡县新式学堂——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

  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他挑着书箱、行李,随同表兄文运昌再次通过这条小道,来到唐家坨,并前往几十里外的东山小学。这是毛泽东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走出韶山冲,外出求学。后来我曾专门跑到东山小学,诵读十几岁的毛泽东写下的诗歌:“独坐池塘为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不禁又想起他在小道遇虎的故事。

  1911年春,毛泽东被推荐到湘乡县驻省中学读书;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春,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并于1918年6月毕业;1918年8月,毛泽东前往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一名图书管理员。

  我曾经到过北大红楼纪念馆参观,发现一张薪水单,上面标有:校长蔡元培,薪水600大洋;文学长陈独秀,薪水300大洋;教授李大钊,薪水120大洋。图书管理员毛泽东,薪水8块大洋……

|<< << < 1 2 > >> >>|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