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游记

特稿:杭州西湖博物馆之心的体会(组图)

字号+作者:浙江工商大学 土管10乙 黄婷、应三赛、吴鑫婷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2022-06-28 17:31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前言 我们小组成员:黄婷,应三赛,吴鑫婷,我们于2011年3月26日参观了位于杭州市南山路89号的西湖博物馆。这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此次之行,我'...

    前言

    我们小组成员:黄婷,应三赛,吴鑫婷,我们于2011年3月26日参观了位于杭州市南山路89号的西湖博物馆。这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此次之行,我们不仅欣赏了杭州西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而且对杭州的历史特别是西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获益匪浅。那么本文将着重介绍杭州尤其是西湖的发展变化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接下来你所阅读的,则是浓缩的西湖山水,走进它,你就在阅读西湖。
 
    正文

    阳光明媚,天很蓝,不时得吹过一阵阵混着花香的微风。我们小组的成员踏着轻松而又愉快的步伐,走过长长的阶梯,来到了博物馆的正大门,通过安检,一丝凉意扑面而来,不是很冷,但却令人很舒服。刚进入之时,我们发现人并不是特别的多,但是来参观的人,每一位都十分的认真,有些人在拍照留念,有的人在和同伴讨论,有些人则独自观赏那些文物标本之类。

    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小组成员决定分别行动,对博物馆进行参观,了解西湖的发展历史,品味美文美诗。

     杭州西湖博物馆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作为中国第一座湖泊类专题博物馆,可谓匠心独运,卓尔不群。西湖博物馆位于南山路西侧,钱王祠以南,西部紧邻西湖,占地面积23889平方米,建筑面积控制在8000平方米左右,其中地上面积为2000平方米左右。

    西湖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是西湖展示中心、西湖旅游服务中心、西湖学研究中心、西湖图书馆,成为世界上最权威的西湖文献图书馆,成为研究西湖的资料中心和研究中心。我们先游览的地下层,设置了主展厅、游客服务中心、文献资料中心、设备用房和文物库房,然后游览了地上层,有展厅、西湖文化研究中心。

    在博物馆大厅展出的主要是一些标本,在我们看来每一件东西都非常的好看,不光有这些,还有一些古钱币的展出,十分的精致。大厅里还展现了西湖全景图和一些名人的画像,在此我们还看到了关于西湖历史的重要文献与史册。

    西湖是一本精致的书,每一页都附丽着动人的传说,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令人难以释卷,永久回味。2600年前的先秦至西汉时期,泻湖形成,水域周围有群山的溪流注入,逐渐淡化。秦设钱塘县,位置在西湖附近,杭州从此开始了作为城市的历史。25-200年的东汉时期,地方官华信筑海防大塘,使江湖彻底分离。湖中有孤山,丁家山和夕照山三个天然岛屿。随着杭州一代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南朝陈祯明元年(587)置钱塘郡。唐代的德宗时期(779-850年),杭州刺史李沁开凿六井引西湖之水供杭州城居民灌溉和引用,使杭城和西湖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立了连续至今的人湖互动的关系。自此,杭城的居民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持续开展对西湖的清淤维护和人工治理。唐贞观年间(7世纪),钱塘县迁至濒西湖,由此,西湖三面环山,东岸临城的历史空间环境初具雏形。唐中后期(9-10世纪),西湖景观已初具规模,灵隐天竺,孤山,凤凰山一带的寺庙和园林景观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水胜迹。到了吴越钱氏政权(907-978)时,建都杭州。第一位国王在位期间,设“撩湖兵”千人,专事浚湖,为疏浚西湖最早的专职人员。经过吴越国五代君主的勤勉治理,都城杭州获得了空前的繁荣。曾三次扩筑杭城,使其西城墙与西湖东岸紧密契合,城湖关系为后来朝代所承继。北宋时期(公元10-12世纪),杭州历任官员均着力组织开浚西湖,西湖景观此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苏轼任杭州太守时,对西湖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疏浚,并利用浚挖的泥在湖上修筑了以条长堤,堤上建六桥,遍植桃柳,后世为纪念其功绩将其命名为“苏堤”。南宋(公元12-13世纪)定都临安(杭州),西湖景观随着都城的繁荣而臻于鼎盛,大量宅园,佛寺临湖而建,与西湖山水构成了大型而丰富的山水园林景观。南宋时期,西湖多次得到疏浚,是杭城居民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水源,成为百万生灵命脉之所系。1247年,临安知府开浚西湖,奖疏浚所得淤泥筑成长堤,作为去灵隐,天竺的通路,人称“赵公堤”。元代(公元13-14世纪),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安抚司。游牧民族对杭州的统治,为西湖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灵隐飞来峰一带开凿了一批藏传佛教式样的石刻雕像,堪称我国南方石刻雕像艺术的瑰宝,为这一时期西湖景观发展的最重要事件。明代(公元14-17世纪),明代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唐宋文化复兴倾向,西湖再次受到文人画家的关注,对西湖景观的设计营造和文化内涵闸释活动逐渐兴起。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郡守杨孟瑛主持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修整苏堤和白堤。他仿苏东坡做法以湖泥在西湖西而修筑长堤,人称“杨公堤”堤上也设六桥,称里六桥。明万历四年(1579)湖心亭“喜清阁”修建,开启了西湖湖中岛屿景观营造的先河。明万历十七年(1587),修整白堤,在宋代涵碧桥遗址架木桥,改为锦带桥。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钱塘县令杨万里在放生池北继筑外堤,修建了著名的“田”字形格局的水上园林“小瀛洲”。清代(公元17-20世纪),在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游览西湖下,西湖及周围寺庙得到全面的疏浚及修葺,景观达到全盛,影响力空前深远。不仅影响了中国皇家造园艺的发展,也对东南亚地区造园艺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雍正年间(1723-1735),浙江巡抚再次大规模疏浚西湖,在保护了西湖风光的同时,还注重名声景点的修建,增修“西湖十八景”并编撰《西湖志》。清嘉庆十四年(1809),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将淤泥在小瀛洲北堆成孤岛,“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最终形成。

|<< << < 1 2 > >> >>|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