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
全国冠军带出“冠军班组”
■石峰 谢润昌 曹诗钰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日,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活动中,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结合学习体会发言,讲述了他和所在团队成长为大国工匠的故事。
方文墨身穿朴素整洁的工装,一上来就打开话匣子:“我从小就是一个航空迷。”方文墨的家在机场附近,每天看着一架架飞机呼啸升空,坚定了他长大造飞机的信念。
沈飞高级技工学校是方文墨的梦想初始地。那年,焊钳专业班考试成绩第一名的他,却被分配到与飞机制造毫无关系的一家烟草机械厂。眼看造飞机的梦想即将破碎,方文墨信心受挫。
没想到工作3个月后,烟草机械厂开始转型,承揽沈飞军品制造任务。方文墨重燃斗志,决心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他每天上班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铆在车间里拜师学艺、苦练技术。
方文墨身高1米88,与钳工标准操作台的高度很不匹配,不少师傅认为这样的身高不可能成为优秀钳工。方文墨偏不信,他把家里的阳台改造成工作室,下班一回家就开始埋头苦练。为练就一手绝活,方文墨找来火柴盒大小的零件进行加工,每个零件表面锉削30次才能达到尺寸精度要求。“那时候,我像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方文墨说。
如果世界上有奇迹,那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方文墨持之以恒的努力换来了工匠人生的第一个荣誉——2010年,26岁的方文墨在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钳工冠军。之后,方文墨被沈飞所属的军品厂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来到新的舞台,方文墨格外珍惜机会,努力提升操作技术能力。
在很多人看来,钳工岗位枯燥乏味。但在方文墨眼中,钳工岗位是一个充满艺术灵感和生命活力的世界,通过打磨、加工,会赋予冰冷的零件以温度与情感。
教科书上手工锉削精度的极限是0.01毫米,而方文墨的加工精度能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5。在沈飞,也被称为“文墨精度”。
“这样的精度,是如何做到的?”在参加一次央视的访谈节目时,主持人这样问道。
方文墨笑着说:“精密加工过程,是靠着平时的勤学苦练,掌握一定的肌肉记忆后才能完成,我们把这项技能叫做‘人刀合一’。”
“在工匠队伍里,传承工匠精神非常重要。师傅把技能传授给我,我就要把技能传授给更年轻的一代,这就是传承。”访谈中,方文墨将目光投向坐在一侧的师傅付红安,眼神里充满感激和敬佩。
“我们的师徒关系,就像父子。”付红安讲起了方文墨刚进厂的一段经历——付红安让方文墨磨一把钻头,结果方文墨磨出的钻头不合格。“啪”地一声,付红安当场将钻头掷在了地上,并严厉地批评了方文墨。
“师傅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事后,付红安把所有规格钻头的打磨角度全都画了下来,方文墨拿着师傅精心绘制的“连环画”边比对边操作,硬是将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在付红安的严格带教下,方文墨的技能水平突飞猛进。
方文墨常说:“把产品当做工艺品去对待,把职业当做事业去看待,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每个人都会成为大国工匠。”
调入沈飞军品厂工作不足一年,公司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班组——“文墨班”,这让方文墨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次,厂里把一项紧急加工任务交给“文墨班”,该任务难度大、风险高,加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零件报废。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方文墨当机立断,把自己正在攻关的一项技术成果“移植”到此次加工任务中。制订方案、方案评估、开展论证……数十轮攻关后,方文墨带领大家确定了最佳加工参数,试制件一次加工成型。最终,总体任务比预计工期提前5天完成。
一步步走到现在,一名大国工匠“被看见”的过程幸运却又漫长。而“看不见”的努力,却散落在过去那些鲜为人知的点滴经历里。10年间,“文墨班”攻关课题150余项、协调工艺问题40余个,解决了一批航空产品高精度加工难题。“文墨班”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班组”,方文墨培养的徒弟中涌现出3名全国技能大赛冠军,多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航空报国初心不改,工匠精神代代相传。发言最后,方文墨向大家展示了一段视频,“文墨班”年轻工匠们将奖章全都挂在付红安的脖子上,抚摸着一枚枚金光闪亮的奖章,付红安激动地说:“很幸福,很骄傲,很自豪!”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